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情绪理解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研究

    作者:顾莉萍;静进;金宇;陈强;范方;杨文翰;刘步云

    [目的]探讨高功能孤独症儿童面部表情识认和归因能力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为其康复训练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方法]对19例高功能孤独症[男17例、女2例,年龄(9.0±1.8)岁]做了本次评估.采用静态中国人物面部表情图片测试被试的表情识别和情绪归因能力,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评估他们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评定其症状,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评估其社会适应能力. [结果]入组儿童各表情识别及归因得分与社会适应评估各因子得分无相关性,中性、讨厌配对归因得分及伤心目标归因得分与ABC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认知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和适应商与ABC症状评定得分呈负相关关系(P<0.01),独立因子与操作智商(P<0.01)、总智商(P<0.05)呈正相关关系,认知因子与总智商呈正相关关系(P<0.05),适应商与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均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 [结论]症状严重程度影响入组儿童表情理解能力发展及其社会适应能力,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可相对独立于情绪理解能力发展.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情绪综合培训研究

    作者:顾莉萍;静进;金宇;王馨;邹小兵;陈强;林蓉;杨文翰

    [目的] 设计情绪共鸣体验为中心的综合培训计划,以探究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社交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干预方法及主流教育中的融和教育措施. [方法] 对10例人读主流学校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9.4±1.5)岁]进行小组干预,同时对家长开展教养指导培训.培训结束后以自编儿童家庭行为表现和家庭关系调查表、在校行为调查表由家长、老师分别评估. [结果] 短期社交情绪综合培训后ASD儿童情绪、家庭行为,在校行为表现均好转,整体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家长态度、家庭教养环境改善.[结论] 此次培训课程适合在实施融和教育中进一步尝试和推广.

  • 整合疗法干预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的临床研究

    作者:邵智;姚莉;周玉福;赵斌;甘文玲;沈文治;唐林

    [目的]通过整合疗法干预孤独症儿童,观察他们共同注意行为和情绪认知在干预前后的变化,探讨整合疗法对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孤独症患儿42例分为干预组24例、对照组18例.干预组采用整合疗法进行干预,时间6个月;对照组为未能接受系统干预的孤独症儿童.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孤独症患儿的共同注意行为发生情况、识别他人面部表情的正确率进行记录、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共同注意行为与识别他人面部表情的正确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干预组共同注意行为的发生和识别他人面部表情的正确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整合疗法有助于改善和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可以作为临床上干预孤独症儿童的操作模式之一.

  •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利他决策特点及其相关神经心理机制

    作者:林力孜;静进

    利他行为(altruism)能帮助人建立社交网络并借此促进人的“契约”意识,从而促进人类社会能力的发展.个体需根据环境社会信息形成对人或事物的认识、判断与推论,这就必须形成相应的决策与判断取向或能力.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社会认知缺陷可致其很难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接受、处理和编码社会性线索,做出有意义的利他行为.本文对ASD利他决策的表现特征及相关神经心理机制的神经经济学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指出利他决策的异常可为ASD社会认知障碍的相关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

  • 社会脑与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认知

    作者:静进

    社会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能力在生物种系遗传上形成的生物学意义甚至超过了人的一般生理功能乃至语言功能.社会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的非语言能力,它的进化史远远长于语言功能的建立.在探讨广泛性发育障碍系谱的共性认知机制时,研究者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社会认知缺陷"的观点,认为这种缺陷存在相对特定的脑神经网络.该领域的研究正成为当前发育行为儿科学和认知科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或心理理论、心灵见解能力,简称ToM)的出现和对其开展多方位的研究便是其中之例.

  • 医改背景下医院伦理文化建设与提升医院社会认知的路径探索

    作者:叶秋玲

    在当前医疗卫生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医院伦理文化建设,已成为医院综合实力提升的不可回避且举足轻重的课题.医院须从坚持伦理文化理念创新,打造医院伦理文化品牌;加强伦理管理,完善医院伦理文化体系运行机制;强化医务人员伦理素养建设层面入手,营造伦理道德舆论环境,加强医务人员伦理文化建设,探索提升医院社会认知的路径.

  • 医患关系的多重面向

    作者:朱结焰

    对于医患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认识和解读,第一种视角认为医生与患者之间是一种市场交换关系,医生提供服务,病人购买服务;第二种视角从伦理学探讨医患关系,包括"知情同意"原则和伴随生物医学的发展所导致的文化时滞和价值冲突;第三种视角认为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信任构成互动的纽带;第四种视角认为医患关系的形成是一种社会建构,医患之间相互认知才构成医患关系.

  • 系统合理化何以形成——三种不同的解释视角

    作者:杨沈龙;郭永玉;喻丰;饶婷婷;赵靓;许丽颖

    系统合理化理论认为,人们会自然地将其所在的社会系统感知为公平合理的,这一倾向即系统合理化.而系统合理化形成之原因,一直是该领域理论和研究关注的重点.为此,研究者先后提出了三种解释思路.认知失调视角认为,系统合理化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个体想要缓解因系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产生的焦虑.补偿性控制视角认为,系统合理化源于个体自身控制感的缺乏.社会认知视角则认为人们固有的认知倾向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差异的内归因倾向是造成系统合理化的根源.未来可以考虑在同一个研究中包含来自于不同理论视角的解释变量,借鉴相近领域的发现探索其他可能存在的系统合理化的形成机制,探究中国文化特有的系统合理化的来源,同时对积极的合理化与消极的合理化作出区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加强应用研究的开展.

  • 催产素影响人类社会认知的性别差异

    作者:岳童;黄希庭;刘光远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催产素在影响人类很多社会认知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性别差异,如社会判断、社会趋避倾向、社会合作与竞争及两性关系的维持等方面.在神经水平上,催产素引发的性别差异主要反映在杏仁核及奖赏系统的激活模式上.目前研究者主要从进化、激素水平及性别差异的累加效应等方面来对这种性别差异进行解释.今后需要更为准确的实验设计来对催产素在社会认知中所引发的性别差异进行重复验证,在此基础上建立更为合理有效的理论模型,并在临床应用中注意性别因素的影响.

  • 自闭症碎镜理论之迷思:缘起、问题与前景

    作者:潘威;陈巍;汪寅;单春雷

    自闭症患者在社会沟通和交往障碍上主要涉及社会情感互动缺陷、非语言行为交流缺陷、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该群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潜在自动的直觉成分受损被视为其独特的临床症状.鉴于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认知的直觉成分上扮演的重要角色,该系统的功能障碍假说(或称“碎镜”理论)被提出并用以解释自闭症的成因及其异常表现.然而,在经历了10年的发展与证据检验后,该理论潜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当前的研究显示,迄今为止人类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存在内在缺陷,镜像神经元系统至多是社会认知的附带原因,该系统功能障碍也并非自闭症患者社会认知障碍的必要条件.碎镜理论面临来自临床行为研究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证据的广泛质疑.未来,伴随自闭症研究对象的变化,镜像神经元的社会响应学说的提出,双个体范式、第二人称神经科学范式与计算精神病学的兴起,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的真正关系将有望得以阐明.

  • 从自我到社会认知:默认网络和镜像神经元系统

    作者:吴金峰;汪宇;陈红;黄俊锋

    自我知觉和社会认知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自我的概念包括身体自我和心理自我两个方面,社会认知被广泛定义为一系列的社会表征、社会互动和理解过程。默认网络主要表征自我和他人的心理层面特征以及社会认知加工,而镜像神经元系统连接着自我和他人的物理特性表征。默认网络由三个分系统组成,其中内侧前额叶皮层在社会认知中起了关键的作用,默认网络中的子系统也对社会理解起了重要的作用。默认网络和镜像神经元系统功能性地相互连接,动态地表征自我、他人以及支持社会互动。未来的研究将着重探讨默认网络和镜像神经元系统两个系统内外部的功能连接。

  • 解释水平理论的应用及发展

    作者:黄俊;李晔;张宏伟

    解释水平是指人们对于事物表征的不同抽象水平,这一抽象水平有高有低.早期的研究侧重于探讨解释水平变化的底层心理机制,即心理距离对于解释水平的影响.而近年来,研究者侧重于解释水平理论的应用研究,即探讨它在说服、谈判、消费者行为等领域的应用.这一应用体现在营销及消费者行为研究、社会认知研究、决策及协商研究、社会化研究中.另外,解释水平理论的应用研究,还推动了其底层心理机制研究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其理论体系.

  • 社会认知中热情与能力的补偿效应

    作者:代涛涛;佐斌;温芳芳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提出了热情与能力社会认知维度,这两个维度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补偿效应.补偿效应是在比较两个基本维度的情境下,为了区分两个社会目标,通过热情与能力之间的补偿使社会目标形成反差的一种倾向.其心理机制可能通过对比效应、系统公正理论或混合印象预期理论来解释.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来测量补偿效应.补偿效应包括单维补偿和双维补偿两种基本类型,其中单维补偿又可分为能力补偿热情以及热情补偿能力两种.补偿效应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 睾酮与人类社会行为

    作者:刘金婷;刘思铭;曲路静;钟茹;詹稼毓;蒋玉石;吴寅

    睾酮是固醇类激素,属于雄性激素家族.随着社会认知神经内分泌学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睾酮如何影响人类社会行为.睾酮在人类的攻击行为、情绪认知、亲密关系和决策行为等多种社会行为中都起重要作用.多项研究显示,睾酮增加了攻击行为、支配行为、求偶行为、冒险行为和公平行为,减弱了共情能力和人际信任.未来研究者需要开展多层面(如神经层面和基因层面)的研究,并同时关注睾酮的临床应用.

  • 道德虚伪: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

    作者:吴宝沛;高树玲

    道德虚伪在个体层面是指人们言行不一,在人际层面是指人们持有双重标准.心理学家通常从道德动机、认知失调以及精神分析的角度考察道德虚伪.诱发道德虚伪通常会促使个体做出跟他们公开承诺相一致的行为.作为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道德虚伪可能起源于群体适应情境下的自我谋利需要,带有欺骗他人和自欺的特点.除了情绪,权力等因素之外,未来研究需要考察自恋、羞耻、社会操纵能力、情商、文化因素对道德虚伪的影响.

  • 反馈相关负波与社会关系认知

    作者:袁媛;刘昌;沈汪兵

    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FRN)是人类进行结果评价时诱发的一个重要的脑电负成分,出现在反馈刺激后200~300ms间.作为社会认知研究的可视化指标和工具,它在社会关系认知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从社会关系与反映并表征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两方面阐述了反馈相关负波在社会关系认知中的作用.前者着重阐述了反馈相关负波在作为独立个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后者主要介绍了反馈相关负波在分配公平和责任规范中的作用.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联合其他脑电成分(如P300),采用更严密的实验设计和研究范式来探讨不同人际亲密度个体在责任分摊过程中的认知神经过程及其在独立担责情况下责任绝对额度对其结果评价和社会关系认知的影响.

  • 国外自我领导研究的现状述评

    作者:赵国祥;梁瀚中

    自我领导是个体在实践活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自身需要的驱动,根据内部标准的指导,运用内部奖赏实现自我激励而达成绩效的自我影响过程.本文从自我领导的概念形成、结构测量、实证研究和研究热点等四个方面,对国外有关研究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和述评.在此基础上,对自我领导的未来研究趋势做7初步的预期,主要包括:(1)自我领导影响效果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2)自我领导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3)组织领导者自我领导有效性的大化;(4)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自我领导研究.

  • 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

    作者:伍秋萍;冯聪;陈斌斌

    具身理论是继计算隐喻、联结主义之后诠释人类是如何获取知识表征世界这样一个本质性问题的新视角,指出概念系统的建构对真实身体及其身体活动的体验的依赖,即具身性.随着认知科学的快速发展,具身理论已从原始阶段的哲学思辨成为认知心理学、社会认知等领域解释各种现象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文章简要回顾了具身理论的起源及发展,选取了社会认知心理学中主要的研究对象,即态度、社会知觉、情绪等,总结具身理论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范式及新研究成果.后,文章从实证的角度指出在社会认知领域中以具身理论为框架开展实证研究时值得注意的要点,并提出此类研究结合其他研究视角(例如,神经科学,跨文化心理学)的可能性.

  • 疾病的心理防御:人类如何应对病菌威胁

    作者:吴宝沛;张雷

    病茵和传染病构成的选择压力导致动物进化出了身体免疫以及行为免疫反应.而人类的大脑进化促使他们发展出了为复杂的行为免疫系统.很早开始,我们就依赖自身的各种行为免疫反应抵抗病菌.当这些疾病抵御机制跟群体生活协同进化之后,我们的很多社会行为和态度都具有了减少疾病感染的功能,它们包括对外群体成员的偏见、歧视,以及对内群体成员的从众、服从.而更高层次的丈化差异比如集体主义一个人主义,至少部分原因是要管理与疾病感染有关的风险.本篇综述讨论了与抵御病菌威胁有关的社会行为、态度和其他心理现象.

  • 催产素与人类社会行为

    作者:刘金婷;蔡强;王若菡;吴寅

    催产素被喻为爱的荷尔蒙和亲密荷尔蒙.研究者对它的兴趣由其对分娩和哺乳的促进作用转向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催产素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尿液、血液、脑脊液测量法,鼻腔喷入法和基因型分析法.催产素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包括社会关系、社会性决策、社会性信息加工、社会性记忆、焦虑等方面.研究者正尝试将催产素应用于孤独症、社交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上.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催产素的临床应用、负面作用和神经机制.

91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