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足踝部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方法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修复方法多种多样,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因其供区隐蔽,皮瓣感觉好而倍受临床医生青睐.但是因为血管皮支变异,术中操作失误等原因,失败病例也不在少数.笔自2009年3月~2011年3月改良了皮瓣的切取方法,采用改良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2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应用颞浅动脉耳屏前穿支皮瓣修复颧颊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讨论
<应用颞浅动脉耳屏前穿支皮瓣修复颧颊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一文是由邢新团队完成,全文有很好的可信性和创新性.邢新多年来在面部的细微解剖及其相关整形美容的应用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研究,如风筝皮瓣、泪槽区的老化和眶颧沟的解剖等,给同行很多的启发和帮助.文章是在已发表的解剖学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临床病例的效果确切,选用的皮瓣是修复耳前邻近区域缺损的一个很好的选择.笔者在初审该稿后,恰遇1例颧颊区基底细胞癌患者需二次扩大切除,遂尝试了文章中所阐述的方法,由下级医师术前用便携式多普勒血管探测仪,确定耳屏前区测到除颞浅动脉主干之外的穿支点.由此设计改良的菱形瓣,将穿支点包含其中.术中在SMAS层上掀起皮瓣,至标定穿支点,见行走于SMAS表层的颞浅动脉主干,未探测蒂部是否有血管皮支.虽皮瓣旋转张力较大(蒂部作back-cut),但术中血运和术后恢复良好,皮瓣全部存活(图1~4).笔者的这一病例可作为邢新团队设计的术式可行性的一个小佐证.为了对文章中提出的皮瓣有更好地认识,有以下3点问题与同道讨论.
-
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的临床解剖
目的观察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的数量、发出的位置、血管的直径、长度以及发出后与主干大体的角度,为形成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经股动脉热红明胶灌注的尸体18具(36侧),经(月国)动脉灌注的下肢标本4侧,共4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腓浅动脉及其皮支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腓浅动脉有3~5支皮支发出,前3支恒定出现,第1支在腓浅动脉刚出肌间隔处,距腓骨小头13.76±2.36cm.3支的血管外径、长度分别为0.61±0.25mm和2.12±0.32cm,0.45±0.20mm和1.63±0.42cm,0.43±0.21mm和1.72±0.46cm.距第1支3.44±0.98cm发出第2支,距第2支3.53±0.74cm发出第3支.第4支出现率12.5%,血管直径0.04mm,长度1.68±0.31cm,距腓骨小头22.38±0.95cm.第5支出现率7.5%,外径0.19±0.01mm,长度1.57±0.77cm,距腓骨小头约24.12±1.06cm.结论①浅动脉在出肌间隔及筋膜下段恒定地发出3~5条皮支血管;②前3支出现率高,管径及长度差异无显著性;③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管径较粗,可以形成带蒂皮瓣.
-
肌皮支型股前外侧组织瓣移植的临床应用研究
皮瓣移植已从单纯提高成活率发展到追求供区的微创以及受区的完美,股前外侧软组织瓣是显微外科领域应用较广的皮瓣之一,目前已精确至以穿支皮瓣形式应用,反映了皮瓣外科的发展趋势.但临床应用中仍存在因皮支误伤或皮支变异而不得不放弃该皮瓣移植的报道~([1]),虽有应用高位皮支或血管横支的方法报道,但在临床应用中有其局限性和不确定性~([2]).2004年3月至2008年12月针对血管皮支变异的不同情况,我们灵活使用该组织瓣对85例组织缺损患者进行修复,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