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08例体外循环手术巡回护士配合与体会
自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我院共做体外循环手术108例,配合满意,手术非常成功,现将巡回护士的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
美国 COBE400型升降温水箱故障 2例
1991年,我院购置美国 COBE公司生产的人工心肺肌,并配有 400M型升 /降温水箱。它是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降温减少代谢、手术完成后进行复温的装置。 故障 1 不能制冷。正常使用时制冷系统在几分钟内水槽水温迅速下降,并恒定在 4℃。此机使用一年后,制冷速度变慢直至不制冷。 故障分析及排除打开后盖,启动制冷程序,压缩机运转正常,系统视窗中无氟利昂,怀疑有漏气处,打压测试发现蒸发器损坏。此机蒸发器是使用外壁极薄的蛇皮紫铜管盘焊成一柱状而成,内部因有沙眼并在水中浸泡日久而腐蚀。试图进行焊补、胶补均失败。给厂家联系也无结果。为了不影响手术,我们进行了改装,经过多次试验,利用直径 10mm铜管在直径 20mm柱体上盘 30匝分三层焊接成柱状蒸发器,装入原机,通过加压检漏充氟后,制冷速度和原机相当,此机改装七、八年来制冷系统运转一直正常。 故障 2 使用制热程序时,冷水槽水面上升并溢出机器。 故障分析及排除此机是利用水泵使热水或冷水强行循环,电脑指示 4个电磁阀的开关对水路走向进行控制。出现这种故障的原因有 (1)电脑指令有问题。通过对冷热程序的启动电磁阀两端电压 100V正常,说明电脑指令无故障。 (2)电磁阀线圈断路或阀芯卡死。对 4个电磁阀线圈测试都在 104~ 105之间差别不大。通电时有吸合、释放声,说明电磁阀正常。 (3)水路开关有问题。水路开关只是通过电磁阀控制的水电隔离开关。我们关掉电源、放净水槽内的水,对水路开关进行分解清洗,结果发现一标签纸卡在开关中,使它关闭不严,热水串入冷水槽,使水位上升,清理干净并对其它 3个开关也进行了检修,重新装机后故障排除。并告诫护士不能用冷、热水槽浸泡液体,以减少不必要的故障,影响体外循环手术的时间。
-
Jostra HL-20型人工心肺机的故障维修
Jostm HL-20型人工心肺机机身设计精良,控制面板经久耐用,总体质量、性能稳定,故障率低.但有时由于维护不到位,也易出现一些故障,影响使用并带来经济损失,在运行前进行认真的检查和定期检修,是保障体外循环手术成功的重要方面之一.
-
规范手术室配合及护理对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规范手术室配合及护理对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治疗的82例患者,依据手术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n=41)与参照组(n=41),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予以规范化手术室配合及护理,对比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低于参照组的24.39%,患者的拔管时间、固体食物耐受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快于参照组,住院时间对比参照组更短,组间比较P<0.05.结论:为行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治疗的患者,开展规范化手术室配合及护理,对减少相关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均有显著帮助.
-
近红外光谱(NIRS)方法监测体外循环手术中的脑组织氧饱和度
体外循环是将人体上下腔静脉的血液引入体外循环机并在其中氧合成动脉血,然后输入人体的主动脉,因此体外循环代替了人体的心肺功能.临床心脏和大血管的手术需要体外循环的支持,从而医生可以对患者的上述组织进行手术操作.人体的脑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据统计,在脑损伤致死的病例中,以缺氧缺血为病因的占90%以上.长时间的体外循环可以导致患者脑组织缺氧缺血等病理改变,从而引发术中和术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对病人的术后恢复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在体外循环中,实时监测患者脑组织的氧合状况,并根据其变化实时合理地调节有关的生理参数,例如体温、血液灌注流量、血液的pH值、血液的O2分压和CO2分压等,以达到保护脑组织,防止脑缺氧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手术创伤对小儿T淋巴细胞CD69、HLA-DR的影响及意义
手术创伤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传统的观点认为,创伤可致淋巴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功能受抑,从而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减弱.但另一方面,创伤也可激活T淋巴细胞.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动态测定42例行体外循环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及11例普胸手术患儿围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69、人类白细胞抗原DR位点(HLA-DR)表达率的变化.结果见表1.
-
体外循环手术后血浆PAF、ⅠL-8、ⅠFN-γ的变化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体外循环手术后测定血浆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白细胞介素-8(ⅠL-8)、γ-干扰素(ⅠFN-γ)水平变化,分析血浆PAF、ⅠL-8、ⅠFN-γ水平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2月份至2014年6月份应用体外循环手术治疗的156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67例并发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即观察组,另89例未发生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作为对照组。在术前、术后1d、3d及7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中PAF、ⅠL-8及ⅠFN-γ浓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后血浆PAF、ⅠL-8和ⅠFN-γ浓度明显高于手术前( P <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段血浆PAF、ⅠL-8和ⅠFN-γ无明显波动( P >0.05);观察组血浆PAF、ⅠL-8和ⅠFN-γ浓度明显升高并在术后3 d时达高值后逐渐下降,但术后各时间的浓度值均显著高于手术前( P <0.05);手术后同一时间点相比较,观察组血浆PAF、ⅠL-8和Ⅰ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体外循环手术后ALⅠ/ARDS患者血浆PAF、ⅠL-8和ⅠFN-γ变化显著,血浆PAF、ⅠL-8和ⅠFN-γ变化与ALⅠ/ARDS发生关系密切。
-
体外循环术后脑损害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术后脑损害发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32例CPB术后脑损害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32例中,表现为轻度脑损害18例、中度脑损害8例,重度脑损害6例.CPB术后缺氧性脑病和脑栓塞是引起脑损害的主要原因.经过治疗和护理.26例治愈,6例死亡.结论 CPB术后脑损害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进行脑损害的病因分析及综合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
体外循环术后输血的管理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病人,往往需要输入适量经交叉配血的血液,尽管心脏手术中精密的灌注技术,良好的设备,加之手术技术的提高,减少了术中出血,使术后病人少输血或不输血成为可能[1].但对于术后循环不稳、大量失血、容量差的病人,输血仍是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它可以快速补足血容量,改善循环功能,纠正血液成分,增加血液携氧能力,提高血浆白蛋白,使受血者获得有效的治疗和大的安全性.但输血可发生各种危险的并发症,从申请输血到血液输完的任何环节发生疏忽,都可危及病人的生命[2].因此输血的护理非常重要.西京医院心脏外科自1999年元月~2000年8月,共行体外循环手术1700余例,平均每月85例体外循环手术,其中762例术后患者曾经输血.由于我们加强了输血管理,未发生输血反应和护理问题,现将输血的管理经验介绍如下.
-
手术缝线固定器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
体外循环手术中缝线较多时,会阻碍手术者的视野,也给器械护士管理缝线带来一定困难.作者结合手术操作特点设计并制作了缝线固定器,经临床实践证明,此固定器能替代传统的皮管钳夹线固定手术缝线的方法,适用于主动脉瓣置换术,现介绍如下.
-
高原地区体外循环手术中自体输血的应用
机体进入高原后,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即有明显增加.[1]特别是患有紫绀型心脏病的病人,RBC和Hb增加更为显著,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大.在行体外循环手术时,术中低温可造成组织灌注不良.[2]加之体外循环转流中血球破坏严重、库血使用量大、交叉配血频繁,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易感染经血液传播性疾病,引起输血并发症和免疫抑制.我院1991~1999年采用手术当日采集病人未经心肺转流的血液、待转流结束后回输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现将护理操作报告如下.
-
心脏直视手术中意外情况的原因及紧急处理
现单位广州解放军第458医院胸心外科 510602 1978年3月至2001年3月,我院共进行体外循环手术5372例,术中发生意外情况12例(0.22%),现将紧急处理方法和经验教训报告如下.
-
颈内静脉穿刺并发锁骨下动脉出血4例报告
临床资料经颈内静脉穿刺置中心静脉测压管在体外循环手术时常被采用,锁骨下动脉出血是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1994年1月以来,我院共发生急性锁骨下动脉出血4例,经及时诊治均康复,报告如下.
-
心内手术中鱼精蛋白过敏反应致严重循环抑制4例
2001年4月至2003年4月我们共实施体外循环手术208例,其中4例出现鱼精蛋白过敏反应所致的严重循环抑制,经重新转机后抢救成功.
-
体外循环手术肝素误入胸腔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6岁.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心室间隔缺损合并双腔右心室.于1997年11月行心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麻醉前常规右颈内静脉插管[中心静脉导管(ARROW)],穿刺数针后抽回血良好,认为穿刺成功.按顺序送入导管后固定.在全麻、开胸完成后建立体外循环前往右颈内静脉导管注入肝素3 mg/kg,患者血压由术前110/60 mmHg (1 mmHg=0.133 kPa),降至80/50 mmHg,考虑麻醉所致即加快静脉滴注液体速度.
-
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解剖特点及其外科治疗策略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解剖变异特点及其相应外科治疗策略。
方法:收集我中心自2012-05至2014-06经外科治疗的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儿共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12天~6岁。其中单纯型主动脉缩窄12例;合并室间隔缺损8例;合并复杂先心病5例;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5例。体外循环下手术矫治20例,同期矫治心内畸形,其中8例在选择性脑灌注下行手术矫治;非体外循环手术10例,2例采用正中切口,其中1例采取镶嵌手术治疗心内畸形,其余8例采用左后外侧切口。 -
室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失败改为体外循环手术31例病例分析
目的:回顾过去8年间我中心经胸微创封堵失败改为体外循环(CPB)手术的室间隔缺损(VSD)病例,总结经验并探讨提高VSD经胸微创封堵成功率的因素。
方法:回顾自2007-03至2015-03,于我中心行经胸微创封堵手术的786例VSD患儿中因各种原因导致封堵失败而改为CPB修补的病例,提取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术中食道超声视频资料以及手术记录等病例信息,将导致封堵失败的原因归纳,分析和总结。 -
1458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配合体会
心血管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对象的年龄越来越小.由于婴幼儿手术的增多,对手术配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院于2004年1月~2006年6月对1458例婴幼儿实施体外循环手术.根据婴幼儿体重小,病情复杂,护理难度大采取特殊的护理措施.在帮助病人平衡渡过手术期护理思想指导下,强调护士自身素质和配合手术的能力,抓好手术各个环节的配合,努力缩短手术时间,积累了配合手术的经验,提高了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的成功率,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尼卡地平对小儿体外循环复温期的影响及降压效果的研究
目的 通过尼卡地平在小儿体外循环手术的应用,观察其对复温速度的影响及控制血压的效果.方法 40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分为A、B两组,A组手术中不应用尼卡地平,B组于体外循环开始时静脉维持应用尼卡地平2~10μg/(kg·min),并根据血压变化加以调节.结果 与A组相比,B组持续输注尼卡地平能在用药5 min后安全、有效地把血压控制在所需水平,且复温快,副作用少(P<0.05).结论 小儿体外循环手术应用尼卡地平具有复温快,控制血压起效快,停机后心率平稳的作用.
-
2012年中国心脏外科和体外循环数据白皮书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于2012年底向各地区委员和联络员发出调查2012年全国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手术数据的通知,至2013年3月,陆续回收了发出的调查表格.1 调查表回馈情况根据2011年上报数据的医院底单,学会总计追踪775家医院,收回表格764家医院,回馈率98.58%.其中18个省市(包括香港特区)调查全覆盖,香港特区也是第一次向大陆学会提交了相关的数据.开展心脏手术的医院数量的变化包括部分新增单位和部分2012年没有进行过心脏手术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