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内再狭窄1例

    作者:黄鑫;杨鹤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4岁,"发作性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能"于2010年6月12日入院.既往于1年前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 Ⅰ级)发病.行头颅CTA及DSA检查提示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于2009年7月18日行动脉瘤栓塞术,术中DSA显示左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瘤体形状规整,大小约3mm×2mm×2mm,长×宽×颈);右侧脉络膜前动脉瘤(瘤体形状不规整,大小约4mm@3mm@3mm,长·宽·颈);根据动脉瘤形态考虑右侧脉络膜前动脉瘤破裂出血,行右侧脉络膜前动脉瘤栓塞术,术后恢复良好;于2009年10月12日,术后3个月复查DSA显示左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大小、形态无变化,右侧脉络膜前动脉瘤栓塞术后未见复发;于术后7个月再次行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支架(应用Neuroform3自膨式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显示动脉瘤仍有部分显影,术后给予氯吡格雷75mg/d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急性卒中和心房颤动患者一级、二级卒中预防中的应用

    作者:蒋丽丹

    血管性事件的一级预防:未来的心源性卒中的患病率将会升高.因此,对所有患心房颤动但未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必须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这对制定药物治疗的策略很关键.心房颤动是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故对心房颤动患者必须行抗凝治疗(合并其他危险因素者除外).在控制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前提下,对75岁以上的心房颤动患者也应进行抗凝治疗.

  • 超敏C反应蛋白小于2mg/L的心绞痛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探讨

    作者:于伟;周凤云;刘青;朱素娟;靳晓华;刘鹏

    目的:比较双重抗血小板聚集和单用药物治疗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 mg/L的心绞痛患者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因心绞痛6~48 h内就诊于我院且hs-CRP<2 mg/L的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8例。阿司匹林组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治疗组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d并加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治疗后30 d时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并通过随访对患者6个月内出现复合终点事件的情况进行统计。结果阿司匹林组总效率[81.25%(39/48)]与联合治疗组[85.42%(4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0,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合终点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hs-CRP<2 mg/L的心绞痛患者,即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对较小的患者,单一与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的效果无明显差异。

  • 替格瑞洛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刘然;郑文;张玉姣;王梅;严研;艾辉;阙斌;王春梅;聂绍平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4 401例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规律应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300 mg负荷剂量,100 mg 1次/d),联用替格瑞洛(180 mg负荷剂量,90 mg 2次/d)或氯吡格雷(300~600 mg负荷剂量,75 mg 1次/d),并根据联合用药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研究终点为术后1年内的有效性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支架内血栓及复合终点事件)和安全性终点事件(根据美国出血学术研究会制定的标准定义划分的全部出血、大出血和小出血事件).结果 替格瑞洛组的有效性的复合终点事件(HR=0.64,95%可信区间0.42~0.99,P<0.05)和心血管死亡事件(HR=0.07,95%可信区间0.02 ~0.30,P<0.01)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且安全性终点中大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7,95%可信区间0.50~ 1.87,P>0.05),但替格瑞洛组小出血和总出血事件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结论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的患者,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相比能够明显减少血栓事件再发风险且不增加致命性大出血事件.

  • 卒中急性期和恢复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患者认知和功能结局的影响

    作者:张勇;张振馨;杨百瑜;李延峰;张蕲;徐涛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否影响患者卒中后3个月的认知和功能结局.方法:住院期间,对卒中患者预筛,人口统计学、神经科体检和卒中后急性期和恢复期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情况被记录.卒中后3个月将有首发卒中和否认卒中前认知障碍的患者召回进行认知和功能结局的检查.首先对所有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用MOCA量表进行认知筛查,对存在可疑认知障碍的患者进一步行包括记忆力、视空间、执行功能和注意力等认知域的细查.依据细查的结果,卒中患者被诊断为卒中后认知障碍或者正常.在对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和卒中发生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调整后,运用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卒中急性期和恢复期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卒中后3个月的认知和功能结局是否存在影响.结果:本研究入组符合条件的患者总共453例,其中374 (82.6%)例在卒中后48h内使用了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单因素分析发现,急性期使用抗血小板药可明显改善卒中患者3个月后的认知和功能结局,而恢复期使用该疗法对卒中后3个月的结局无影响.调整后,仍然发现急性期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卒中后3个月的认知( OR1.99,95% CI1.33 ~3.25)和功能结局(OR1.89,95% CI1.12 ~3.23)有积极的治疗作用.结论:卒中后48h内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卒中后3个月的认知和功能结局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 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效果分析

    作者:周兴东

    目的:探讨分析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然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下降,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

    作者:涂雪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按发生原因分为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和继发性出血性转化.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即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为5%~10%(文献报告)或1.4%~7.3%(多项研究证实)或0~3.4%(汇总分析),溶栓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9%~12%(头颅CT证实)或10.0%~19.8%(多项研究证实),血管介入治疗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8.1%~37.0%,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抗凝治疗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4.0%~5.3%,和1.4%~13.0%.

  •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24h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研究

    作者:龚汉贤;李飞;罗丽霞;李卓卫;邹腾甜;杨晓洁

    目的 探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3h内早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4.5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2组:溶栓后3h内的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n=80)和溶栓24 h后的标准治疗组(n=80),观察溶栓后第1d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第28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溶栓后第1d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总发生率与标准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8.75%vs 15%,P=0.222),但血管再闭塞率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1.25% vs 8.75%,P=0.03);溶栓后第28 d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与标准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的死亡例数均为0,脑出血和其他系统的出血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是安全的,而且能够降低早期血管再闭塞的风险.

  • 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效果分析

    作者:杨荣金

    目的:探讨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98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数字随机抽取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脑神经功能(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88%,显著高于对照组73.47%(P<0.05);通过治疗,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具有明显效果,可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新选择

    作者:Erika kennington;一休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通常用来降低血小板凝聚所致的心脏病和中风风险,血小板凝聚的主要病理表现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过度裸露导致血小板的聚集,这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同时会影响正常血小板的功能,因此可导致出血时间延长,甚至引起致死性的出血.

  • 酷似脑血管病的狂犬病1例

    作者:闫奕;曹琳琳;崔宝玲;王维娜

    狂犬病是由狂急性犬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畜共患,人多因病兽咬伤而感染.当出现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典型表现时诊断不难,但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时容易造成误诊.现报道我科收治的1例以头晕伴恶心、呕吐、耳呜、视物旋转、全身乏力为首发症状,误诊为后循环缺血的狂犬病患者.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4岁,主因头晕、头蒙、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耳鸣视物旋转、全身乏力、无视物成双及视物不清,无肢体活动障碍,无言语不清,无尿便失禁及意识障碍.门诊以“头晕”收入我科.查体体温36.8℃,脉搏70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50/90mmhj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五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阴性,头颅CT未见异常.初步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给予营养脑细胞、活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追问病史,患者诉1天前出现恐水症状,既往1个月前有狗咬伤史,且未注射狂犬疫苗,急请感染科会诊,诊断为狂犬病,后转传染病院医治无效死亡.

  • 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效果分析

    作者:杨荣金

    目的:探讨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98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数字随机抽取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脑神经功能(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88%,显著高于对照组73.47%(P<0.05);通过治疗,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具有明显效果,可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