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纯内侧入路距下关节融合治疗平足症的效果

    作者:俞光荣;于涛;杨云峰;李兵;陈凯;朱辉;张明珠;赵有光

    背景:平足症是足踝外科的常见病,目前治疗方法众多,但缺乏机制认识和同一观点,传统治疗方法大多会使足部处于非生理状态。目的:探讨单纯距下关节融合治疗平足症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使用单纯距下关节融合方法治疗平足症14例,男3例,女11例,年龄51~75岁,平均60.81岁。所有患者均为胫后肌腱功能不全,Myerson分型:Ⅱa 9例、Ⅱb 3例、Ⅱc 2例。回顾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病例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91~124 min,平均100.54 min。其中1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25个月。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发现感染。骨愈合时间8~17周,平均9.53周。1例患者随访时出现内固定疼痛。无骨不连或者内侧神经血管损伤情况发生。AOFAS评分从术前的43.6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0.81分。VAS疼痛评分从术前的6.67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66分。结论:对于轻度或部分中度平足症畸形,单纯距下关节融合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应用SPECT-CT指导痛性Ⅱ型副舟骨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书亮;李淑媛;任玲;王显军;张建中

    副舟骨是较为常见的足部副骨,是由足舟骨之外的骨化中心成骨后未能与舟骨相融合而行成。其位于足舟骨结节内侧,表现为舟骨结节处的膨隆。大多数情况下,副舟骨没有症状,通常在行其他目的的足部影像学检查时得以发现,发生率占X线检查的4%~14%[1,2]。
      根据X线检查的形态学表现,副舟骨可以分为3型[3,4]。I型副舟骨:呈卵圆形或圆形,形态非常规则,大小2~6 mm,与足舟骨之间无接触。此型副舟骨包埋于胫后肌腱远端之内,一般不产生症状。约占所有副舟骨的30%;Ⅱ型副舟骨:为常见,占所有副舟骨的50%~60%,与足舟骨之间以1~2 mm的纤维软骨结合相连接;Ⅲ型副舟骨:三种副舟骨中少见的类型,占10%~20%,副舟骨已与舟骨相融合,表现为增大的舟骨结节。

  • 先天性跗骨间融合1例报道与文献回顾

    作者:陈峰;高鹏;张保中

    1病例资料
      患者,男,15岁,主诉右足踝疼痛3年,长时行走、跑跳时右踝内下方明显酸痛不适,易扭伤,症状反复,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查体可见:右内踝尖下方可及一质硬肿块,距下关节活动度下降。X线及CT提示:跟骨载距突及距骨内结节骨性增生突起(图1)。诊断为右足跟距骨性融合(未完全,以下简称骨桥),此为跗骨间融合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予以手术切除骨桥,术中注意保护胫后肌腱和踇长屈肌腱(图2A、2B)。骨桥完全切除后(图2C),填塞自体脂肪组织,缝合切后并予以石膏托固定制动3个月,之后积极功能锻炼。患者恢复良好,功能正常。

  • 改良足副舟骨切除术治疗运动员及非运动员疼痛性足副舟骨疗效分析

    作者:梅宇;郭秦炜;胡跃林;焦晨

    目的:分析评价改良足副舟骨切除术治疗运动员及非运动员疼痛性足副舟骨的效果.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入院治疗的疼痛性足副舟骨患者46例(55足),男性11例,女性35例;年龄9~49岁,平均(19.8±8.6)岁;病程14天~1O年,平均2年5个月;运动员21例,非运动员25例.全部采用足副舟骨切除术并加固胫后肌腱止点,术后采用内翻位石膏固定,避免负重6周.随访时进行术后症状主观评估,并分析手术前后AOFAS中足功能评分.结果:46例(55足)副舟骨中,Ⅰ型3例,Ⅱ型47例,Ⅲ型5例.运动员组中,17例(70.8%)存在足内翻扭伤因素,显著高于非运动员组.术后共随访43例(52足),平均随访时间31.5个月,总体优良率93.0%,运动员组和非运动员组术后AOFAS中足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结论:疼痛性足副舟骨多为Ⅱ型,扭伤是引起运动员副舟骨疼痛的主要因素,切除副舟骨同时加固胫后肌腱的舟骨止点是治疗疼痛性足副舟骨的有效方法,对于运动员和非运动员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自行车运动员胫后肌腱脱位1例报告

    作者:高明;姜晓幸;张志伟

    胫后肌腱脱位在运动损伤中少见,国外报道仅12例[1],国内报道4例[1,2].笔者长期随队自行车项目,多年来只发现1例由于训练而发生胫后肌腱脱位.该病例伤后曾在当地医院漏诊,后经检查诊断为"胫后肌腱脱位",并经手术证实.由于该病例在自行车项目中罕见且合并有踝关节韧带损伤,容易漏诊,现将病例整理报告如下.

  • 胫后肌腱前移术治疗足下垂

    作者:张彬

    目的 探讨胫后肌腱转移治疗足下垂的疗效.方法 1990年8月至2007年8月,对病因治疗效果不佳26例足下垂患者行胫后肌腱前移,其中腓总神经损伤12例,骨盆骨折7例,腰椎阃盘突出症4例,腓总神经纤维瘤3例.结果 经随访1~4年,平均29个月,根据Ninkovic M和Hall G等的判断标准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胫后肌腱转移术是治疗足下垂的有效方法,具有操作容易、损伤小、同时能矫正前足下垂的优点.

  • 无骨折的踝关节外脱位1例报告

    作者:侯岩珂;高金城;王禹增

    患者男,34岁.右踝扭伤3 d,踝部明显肿胀,活动受限,内侧及前侧局限性压痛,踝关节弹性固定.拍片为右踝外脱位,距骨与内踝间隙1.5 cm,未见骨折.诊断为右踝外脱位并下胫腓分离.腰麻下试行手法复位失败,即给手术治疗.术中见内踝三角韧带浅深两层完全断裂,胫后肌腱嵌入,胫腓下前后韧带断裂,骨间韧带断裂,下胫腓完全分离,三踝未见骨折.修补韧带,2枚加压螺丝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石膏外固定,8周后开始主动功能锻炼,10周后取出内固定螺丝钉,随访1年,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肌腱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

    作者:祝文刚;王水勋;牛洪华;邱俊涛;于春旭;易芳林;张小刚

    [目的]探讨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肌腱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方法] 2005年10月~2010年2月,对16例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肌腱功能不全的患者施行副舟骨切除+趾((躅))长屈肌腱转移术.男5例,女11例;年龄15 ~27岁,平均23.5岁.右足7例,左足9例.Ⅰ型副舟骨4例,Ⅱ型副舟骨9例,Ⅲ型副舟骨3例,发病至手术时间为6~24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均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odics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足与踝关节评分法进行术前、术后相关评估.[结果]术后16例获随访12 ~66个月,平均28.6个月.手术前后负重位X线片测量相关特异性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侧位距跟角平均减少9.6°,前后位距跟角平均减少8.8°,侧位第1跖距角平均减少11.9°,跟骨倾斜角平均增加7.4°,距舟覆盖角平均减少5.4°.AOFAS(ankle - hindfoot scale)评分:总评术前为(48.26±2.08)分,术后为(84.56±1.86)分.其中疼痛指数:术前为12.57 ±2.06,术后为37.50±2.48;足踝关节功能指数:术前为23.32±2.81,术后为38.60±1.69;踝-后足对线指数:术前为4.60±0.6,术后为7.40±1.0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特别是在缓解足和踝部疲劳感、疼痛及正常穿鞋方面改善明显.[结论]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肌腱功能不全的患者施行副舟骨切除+趾((躅))长屈肌腱转移术,短期效果良好,但远期疗效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

  • 胫后肌腱转移治疗足下垂

    作者:贾新路;苑振峰;王大伟

    目的:探讨胫后肌腱转移治疗足下垂的疗效.方法:于1990年8月~1998年8月,对病因治疗效果不佳16例足下垂患者行胫后肌腱前移,其中腓总神经损伤8例,骨盆骨折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腓总神经纤维瘤1例.结果:经随访1~4年,平均29个月,根据Ninkovic M和Hall G等的判断标准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胫后肌腱转移术是治疗足下垂的有效方法,具有操作容易,损伤小,同时能矫正前足下垂的优点.

  • 胫后肌腱、腓骨短肌腱移植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

    作者:舒海奇;戴本常;王志坚;舒良军;彭霞舞;唐西凯;王鹏

    自1990~2001年,作者采用胫后肌腱、腓骨短肌腱移植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3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 Evans截骨跟骨外侧柱延长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重建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颜翼;罗小中;邱志龙;陈实;戴海波;侯光辉;龙靓;徐永清

    目的 探讨Evans截骨联合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治疗伴前足外展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9月~2016年9月,对20例(25足)经半年以上保守治疗疗效欠佳的伴前足外展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采用Evans截骨联合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治疗.应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及VAS疼痛评分评估治疗效果,同时对比术前和终末随访的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前后位跟距角、侧位跟距角、前后位距骨-第1跖骨角、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距舟覆盖角等X片评价指标.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跟骨外侧柱延长植骨愈合.术后20例(25足)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中足功能AOFAS评分、VAS疼痛评分、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侧位跟距角、前后位跟距角、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前后位距骨-第1跖骨角、距舟覆盖角等X片评价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Evans截骨联合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治疗伴前足外展副舟骨源性平足症可有效纠正畸形,减轻疼痛,恢复功能.

  • 先天性垂直距骨(分期手术复位的疗效)

    作者:Walker AP;信士卿

    "垂直距骨"这一名称只描述了许多畸形的一部分.其他畸形包括距骨马蹄内翻,距骨颈向内侧倾斜,跟距角增大,仅关节面的后1/3与胫骨构成关节,舟骨向背侧脱位,前足自跗骨间关节向背外成角伴骰骨半脱位及腓骨和胫后肌腱向前半脱位.

  • 胫后肌腱前移代足背伸肌术的改进

    作者:秦泗河

    作者对小儿麻痹后遗马蹄内翻足行胫后肌腱前移代足背伸肌的手术方法作了改进,获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 痉挛性脑瘫马蹄内翻足畸形的胫后肌腱劈裂半腱转位术

    作者:陈哨军;刘敦厚

    马蹄内翻足畸形是痉挛性脑瘫儿的常见畸形,多合并前足内收,从而导致足前外侧着地,行走不稳或困难.在低龄儿,畸形往往是动力性地,并无或少有固定挛缩与骨骼畸形.跟腱延长,被认为是纠正马蹄畸形的良好方法,但它不能纠正足的内翻及前足内收.因此,产生了胫后肌腱前置于内踝前、经骨间膜前移于足背、舟骨附着点切断、延长等方法.而这些方法的远期随访,在纠正内翻与前足内收的可靠性并不十分理想,甚至多有失败、复发和发生新畸形的报道,由此,促成方法改进的探索[1-3,5,6].

  • 胸椎神经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王晓琪;袁宏丽;潘春燕

    病例资料患者,男,11岁.行走时不慎摔倒,胸背部着地,感胸背上部疼痛,不影响行走.几天后疼痛加重,且下肢麻木、无力,遂来院就诊.查体:胸椎生理曲度正常,Th1~Th3椎体棘突及椎旁软组织压痛.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Ⅳ级.Th4平面以下皮肤感觉迟钝,双下肢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胫后肌腱亢进.双侧巴彬斯基征(+),踝阵挛(+).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262U/l,其余均正常.

  • 胫后肌腱脱位1例

    作者:徐振华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0岁,农民,因下半身被塌方砸伤5d于1998年1月12日入我院.查体:腰1棘突压痛明显,双下肢感觉、运动减退,括约肌功能障碍,右内踝青紫、肿胀、压痛.影像学检查提示腰1椎体爆裂性骨折、脊髓受压,右足距骨内侧偏后有一黄豆大小的骨折片.诊断为腰1骨折并不全瘫,右踝三角韧带损伤.入院后行腰1椎管减压加Dick钉内固定术,术后双下肢感觉运动有明显恢复.右足行短腿石膏夹板固定4周解除石膏后,患者诉内踝疼痛,检查发现内踝皮下有一索状物,压痛,可活动,能推移至内踝后方踝管内,当踝内翻跖屈时,可见索状物滑向内踝前内侧.诊断为胫后肌腱脱位.

  • 胫后肌腱功能不良的研究进展

    作者:潘永雄;杨仲

    胫后肌腱功能不良(PTTD)是引起获得性扁平足的常见原因,胫后肌腱退变是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的扁平足,并终进展为僵硬性平足.B超及MRI可发现早期的胫后肌腱的病变,治疗应依据不同的病变阶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 胫后肌腱脱位的解剖学研究及一例临床报告

    作者:李莹;王满宜

    目的 研究胫后肌腱通过内踝后方的解剖学特点,明确其脱位的解剖学原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11侧人下肢标本,测量胫后肌腱腱沟的宽度及深度,破坏胫后肌腱鞘管,查看胫后肌腱的稳定性变化.模拟临床术式判断手术效果.另外,对1例胫后肌腱脱位患者行骨性阻挡手术. 结果腱沟的平均宽度为8.8 mm,深度为3.4 mm.纵向切开鞘管时27%(3/11)的标本出现胫后肌腱脱位,9%(1/11)的标本出现肌腱不稳定半脱位.鞘管前方骨纤维结构切除1/2高度时,64%(7/11)的标本胫后肌腱脱位,27%(3/11)的标本肌腱不稳定半脱位.软组织修补术后55%(6/11)的标本出现肌腱不稳定半脱位;骨性阻挡术后所有胫后肌腱均稳定.1例胫后肌腱脱位患者术后随访8个月疗效满意.结论 ①鞘管及适当的腱沟高度是维持胫后肌腱稳定的解剖结构,鞘管及腱沟的破坏可导致胫后肌腱不稳定.②胫后肌腱脱位依其病理可分为三型.③手术重建腱沟高度可恢复肌腱稳定性.

  • 严重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伴有Ⅱ期胫后肌腱功能不良的足功能修复重建

    作者:周军杰;俞光荣;曹成福;纪斌;成翔宇

    目的 评估跗骨窦内植骨充填行距下关节融合肌腱修复矫形术治疗严重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伴有胫后肌腱功能不良的疗效.方法 2000年10月~2006年2月,对31例严重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伴有Ⅱ期胫后肌腱功能不良的患者施行手术.男18例,女13例;年龄23~62岁,平均36.4岁.右足15例,左足16例.发病原因:退行性骨关节炎14例,损伤后遗症8例,感染7例,足部畸形肌腱解剖结构异常2例.发病至手术时间为6~30个月,平均9.5个月.将损伤部位的肌腱进行修复后,在跗骨窦内以自体髂骨植骨并行距下关节融合手术,所有患者均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odics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足与踝关节评分法进行术前、术后相关评估. 结果 术后28例获随访8~61个月,平均23.6个月.AOFAS评分:术前平均为45.30±1.08分,术后平均为79.60±2.14分;疼痛指数:术前平均为15.40±2.23,术后平均为38.50±2.61;足踝关节功能指数:术前平均为21.6±3.01,术后平均为37.40±2.83.所有评估指标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跟骨正位X线片示术前、后距骨纵轴线与跟骨纵轴线交角平均值分别为43.70±1.06°和29.40±0.98°,侧位跟距角分别为48.20±0.85°和39.40±1.02°,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踝关节背屈度术前、后分别为39.0±2.4°和38.0±3.2°,跖屈度术前、后分别为19.0±7.4°和18.0±6.5°,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距下关节融合联合跗骨窦内植骨与肌腱修复术,纠正了后足畸形,保留了邻近跗骨间关节的活动,为治疗严重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伴有Ⅱ期胫后肌腱功能不良获得了良好效果.

  • 单独内侧切口的后足双关节融合术治疗平足症

    作者:俞光荣;于涛;杨云峰;李兵;朱辉;陈凯;张明珠;赵有光

    目的 探讨单独内侧切口的后足双关节融合术治疗伴后足外翻的平足症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2年5月,采用单独内侧切口的距下关节和距舟关节双关节融合术治疗伴后足外翻的平足症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1~78岁,平均53.3岁.左足5例,右足7例.其中11例胫后肌腱功能不全,Johnson-Strom Ⅲ期6例,Ⅱ (c)期5例;1例跗骨联合.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为(48.75±3.46)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08±1.14)分.结果 手术时间65~125min,平均85.6 min.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内侧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3~30个月,平均19.4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愈合时间7~18周,平均9.8周;无骨不连发生;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发生跟骰关节疼痛和内固定疼痛各1例,经对症处理后疼痛消失.患者术后足部外形均获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72±0.1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88,P=0.000); AOFAS踝-后足评分为(81.36±2.9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46,P=0.000).结论 单独内侧切口行距下关节和距舟关节双关节融合术能有效矫正后足畸形,对于平足症是一种有效替代三关节融合术的术式.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