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冷冻外科治疗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效应
冷冻外科手术是指利用局部超低温引起病变细胞的机械性破坏或代谢性损伤而达到清除病变组织的一种治疗方法.首先证明冷凝可以杀死活组织的是Boyle(1683年),此后在1851年Arnott开始尝试用-24℃的盐冰混合物治疗乳腺癌以减轻疼痛.1959年,Rowbotham开始用干冰(-80℃)和酒精冷却插管治疗脑肿瘤.直到1963年,Cooper使用液氮冷冻治疗恶性肿瘤,成为现代冷冻外科治疗恶性肿瘤的起源.
-
自体血小板回输对减少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出血的作用
术后出血是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体外循环术后出血原因复杂,其中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机械性破坏以及血小板被激活后所发生的粘附和聚集导致术后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的减退是主要原因之一[1].本实验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CPB)中,采用术前分离部分自体血小板并在体外循环结束后回输的方法,以减少体外循环血小板破坏、血小板功能变异和术后出血,现报告如下.
-
脑瘤冷冻疗法的研究进展
冷冻疗法是利用局部超低温或低温引起病变细胞的机械性破坏,或代谢性损伤而达到清除病变组织的一种治疗方法.早在1905年,Pasey就用干冰、液氮为致冷源来治疗疾病.由于脑位于密闭的颅腔内,加之脑组织结构上的特殊性,冷冻疗法用于脑瘤的治疗直到60年代才取得成功.该疗法也就是采用冷冻外科方法使肿瘤完全冻成冰球后切除,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避免肿瘤碎块残留(尤为适用于脑胶质瘤)、减少出血、手术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缩短、不出现明显的脑水肿反应及诱导低温免疫反应等优点.经过国内外学者多年的研究,脑瘤冷冻疗法在其机理、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简要综述如下:
-
实验性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致伤瘫率高,其神经功能障碍不单纯是神经细胞或神经纤维的直接机械性破坏,更主要的原因是伤后继发损害不断加重,发展成为不可逆损害所致.因此脊髓损伤后的再生和功能恢复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仍存在一定再生能力(1).但脊髓损伤的治疗迄今为止一直没有突破,主要由于下述几方面因素尚未解决:①保护损伤后和残存的神经元免于坏死;②促进神经再生;③神经元损伤的量和质的正确判断.其中重要的是对神经再生缺乏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就其本身的再生能力、所处的生长环境及一些促进再生的因素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现就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实验研究作如下综述.
-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应激性糖尿病的诊治
严重的外伤和大手术是导致应激性糖尿病的常见原因.心内直视手术由于体外循环(CPB)的非生理性,如低温、缺氧、酸中毒、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血液的稀释和机械性破坏等,均可造成机体组织器官的损害.CPB过程中,血流的灌注不足和微小动、静脉的强烈收缩对胰腺的供血供氧影响很大[1],这可能是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导致术后高血糖的重要原因.
-
脑外伤病人的麻醉处理
创伤性脑损伤约占所有创伤死亡的一半.创伤性脑损伤包括对脑组织的直接机械性破坏和继发性延迟性损害两方面,继发性损害出现在脑创伤后数小时至数日或数周.严重脑损伤患者若能在外伤后10min内得到急救,尤其是处理上呼吸道梗阻,则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获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