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股骨骨膜骨肉瘤一例报告
患者,女,17岁.右大腿上段疼痛1个月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大腿间歇性疼痛.疼痛逐渐加重,夜间痛明显,止痛药无效.查体见右大腿上段内前方肿块,约12cm×8cm大小,表面静脉怒张,皮温较对侧明显升高,触诊肿块固定,界限不清,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局部压痛,右髋关节活动度下降.碱性磷酸酶正常.
-
面动、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研究
目的测定面血管的管径及面动、静脉的相互位置关系,研究面动脉(特别是远心段)的血流动力学,并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仪在轴型组织瓣设计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美国产的Diasonic VST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2例成人双侧面动、静脉进行检查.结果面动、静脉在下颌下缘相互靠近,在口角周围和鼻翼基底下方相互远离.阻断面动脉向上的血流后,在口角周围和鼻翼基底下方,面动脉的逆行血流速度为阻断前的1/4~l/2. 结论面动、静脉相互位置关系的变化为面血管轴型组织瓣的设计和手术操作提供了新的解剖学依据.面动脉远心段逆行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为面血管逆行岛状组织瓣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血流动力学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仪对轴型组织瓣的设计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 面动脉 面静脉 -
浆膜下子宫肌瘤合并表面静脉血管破裂1例
患者女,47岁,因"发现盆腔包块2年,突发性下腹疼痛3h"于2005年2月12日急诊入院.病史采集:患者G3P1+2,平素月经规则;LMP:2005年2月5日;2年前体检发现盆腔包块未进一步检查、治疗;于3 h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下腹疼痛,为持续性隐痛以右下腹为重,肛门坠胀,改变体位腹痛无缓解;平素体健,否认内、外科疾患病史.查体:T 37.6℃,P 98 bpm,R:20次/min,BP 110 mm Hg/65 mm Hg,全身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呈阳性,下腹正中可扪及一4个月孕大小包块,活动度欠佳,腹部移动性浊音呈阴性.
-
手术切除大脑镰旁巨大脑膜瘤一例报告
患者女,23岁.因反复发作性头痛10年,视物不清6个月,症状加重伴恶心、呕吐1 d,于2001年10月30日入院.体格检查:嗜睡,对外界反应淡漠,懒言,查体不合作.左额头皮表面静脉怒张,触之左额骨凹凸不平.
-
下颌角成形术相关面静脉及颌后静脉走行的CTA定位研究
目的 应用CTA影像测量面静脉及颌后静脉位置与走行以及与下颌角的位置关系,为下颌角成形手术提供临床指导,避免因损伤面静脉及颌后静脉造成术中、术后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方法 选择30例正常成人进行下颌角及周围血管CTA扫描图像,应用ADW4.2图像处理软件测量面静脉及颌后静脉距下颌角处颌骨各边缘的三维解剖位置关系.结果 面静脉在下颌骨的投影与下颌骨边缘交点距下颌角点的距离为(31.26±3.34)mm;颌后静脉距下颌角点的距离为(11.26±2.34)mm;距下颌角点上10mm处下颌升支后缘为(8.18±2.12)mm;距下颌角点上20mm处下颌升支后缘为(6.38±2.12)mm;距下颌角点上30mm处下颌升支后缘为(3.18±2.12)mm;距下颌角点上40mm处下颌升支后缘为(2.18±1.16)mm.结论 下颌角成形手术时,操作位置越高,颌后静脉距下颌骨越近,越容易损伤颌后静脉.参照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可为下颌角成形术提供手术安全范围,避免损伤面静脉及颌后静脉.
-
下颌角整形术安全平面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通过对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和下颌管走行特点的解剖观察,探讨下颌角整形术的安全平面.方法 选取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在下颌骨各特定截面上测量下颌管后缘与下颌骨升支后缘以及下颌管下缘与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各数据计算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 下颌后静脉距下颌骨升支后缘的距离为(3.00±0.56)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12.20±1.09)mm.面动脉、面静脉在下颌骨下缘水平距下颌角的距离分别为(30.06±4.25)mm、(27.55 4±4.02)mm.第三磨牙外缘下颌管下缘距下颌角、颏孔处距下颌骨下缘分别为(16.64±0.88)mm、(15.22±1.29)mm.结论 下颌角区域血管和下颌管解剖结构关系复杂,但又有一定规律;综合以上因素确定安全平面,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2例
1 临床资料病例1,男,45岁,颅脑外伤后,头痛、左眼球突出、复视.查体:搏动性眼突出,有血管杂音,眼球表面静脉迂曲扩张,呈深红色,眼压增高,眼底增高,眼底静脉压增高,血管迂曲扩张,眼球运动性麻痹、复视.
-
下颌后静脉并面静脉变异1例
下颌后静脉一般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汇合而成.下颌后静脉又分为前支、后支.其前支与面静脉荡合后(此干也称面总静脉),跨越颈内、颈外动脉表面下行至舌骨大角高度注入颈内静脉[1,2].后支与耳后静脉在下颌角附近汇成颈外静脉[1~4].我们遇有1例下颌后静脉并面静脉变异1例,现报道如下.
-
采用颈内静脉逆行插管行乳胶灌注翼丛标本制作法
面静脉缺少静脉瓣并与颅内、外静脉交通丰富,无论是在临床还是在解剖教学中均为重点内容之一.然而翼静脉丛位置深、标本缺乏,为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面静脉借翼静脉丛与颅内静脉窦相交通的解剖学特点,我们设计并制作了此标本,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1器械及材料选用死亡时间短,血管内的血液未完全凝固的新鲜材料,在防腐固定的同时,采用颈内静脉逆行插管,向内加压注入配有监色乳胶的混合液,然后放入保存液中备用.
-
下颌后静脉并面静脉变异一例
笔者发现1例下颌后静脉和面静脉变异,现报道如下.成年男性,身高约166cm.下颌后静脉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但下颌后静脉没有分前、后支,面直接向下延续为颈外静脉.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伴行于面动脉的后方,在下颌骨下缘收纳一颈前区属支后,注入颈外静脉.
-
左尺骨近端尤文氏肉瘤广泛侵及肘关节一例报道
患者女,46岁.因左肘关节疼痛9月余,加重并发现左肘关节肿大3月,于2004年1月16日来我院就诊.病程中时有发热、盗汗症状.全身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局部检查:左肘关节肿大,呈屈曲固定位,肘后触及约11cm×10cm包块,质韧,边界不清,有压痛,皮肤表面静脉怒张.1~5指活动受限,拇指不能背伸,前臂及各手指指端感觉明显减退.X线检查显示:左肘关节间隙消失,左尺骨近端见有溶骨性骨质破坏伴缺损,桡骨近端及肱骨远端亦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征象,尺骨近端、肱骨远端的外侧可见葱皮状骨膜增生反应;关节处可见一个较大的软组织肿物阴影,骨质破坏在肿物的中心出现,尺骨鹰嘴病理性骨折.
-
面动脉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对面动脉进行解剖学研究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选用保存一年的10具成人尸体(男6,女4)的20侧面部为解剖标本,从颈总动脉远心端注入红色乳胶溶液,有两具尸体在面前静脉内注入蓝色乳胶.将颜面皮肤锐性剥去,除去皮下脂肪,显露浅组面部表情肌,从颌下缘开始显露面动脉到内眦的全过程,展示它的走行、分支和终末部分以及面横动脉、眶下动脉和眼动脉的吻合支及其与面静脉的相互关系.用同样的方法解剖对侧的血管,以研究两侧的对称性.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的分支在手术放大镜下进行解剖.结果 在10具尸体的20侧面部标本中,两侧面动脉对称的有4例.终止于内眦动脉的占8/20侧(40%,左2侧,右6侧),终止于鼻外侧动脉的占3/20侧(15%,左2侧,右1侧),终止于上唇动脉的占3/20侧(15%,均为左侧),终止于下唇动脉的占1/20侧(5%,为左侧),终止于下颌下缘的占1/20侧(5%,为左侧),终止于下颌下缘的占1/20侧(5%,为左侧),全面型占2/20侧(10%,左右各一侧).右面动脉主干均可终止于鼻外侧动脉或内眦动脉,而左侧面动脉仅5/10侧(50%)可终止于鼻外侧动脉或内眦动脉.面动脉与面静脉的间距:面动脉与面静脉之间的距离在下颌下缘和内眦处很近,在口角和鼻翼基底处相距较远.结论 面血管存在着大的解剖上的变异,面动脉分支不固定,两侧不总是对称分布,甚至面动脉主干发育不全或缺如.面动静脉间的位置关系存在着广泛的变异,我们认为这些解剖知识对于面部皮瓣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
以左上臂巨大包块为首发症状的肺癌1例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59岁.发现左上臂包块伴疼痛2月余,既往患者无咳嗽、咳痰、咯血及痰中带血等症状.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未触及包块,肝脾不大.左上臂上段触及12 cm×10 cm×7 cm巨大肿块,质实,边界清楚,不活动,有压痛,皮温增高,表面静脉怒张,左肩关节活动受限,左前臂肌肉轻度萎缩,距肩峰13.5 cm左上臂周径32.0cm,对侧28.0 cm.
-
人体的三角区
脸部三角区 指由鼻根部的中点至双嘴角的基点的连线所构成的一隐形的等腰三角形,包括鼻、眼和脸的一部分.此区常被称为"危险三角区".原因是若随意挤压此区的疖肿、青春痘等感染病灶,细菌便会沿着皮下的面静脉、眼静脉长驱直人到脑内海绵窦,进而蔓延至全脑,引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病症.
-
经面静脉-眼静脉途径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目的 探讨经面静脉-眼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s)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2001年4月至2005年9月采用经股静脉-面静脉-眼静脉途径插管,以弹簧圈栓塞治疗CSDAVFs病人9例.结果 7例病人导管均成功插入海绵窦,其中6例病人栓塞后完全治愈,另1例病人不全栓塞.但病人突眼、球结膜充血等症状完全好转.1例病人由于术中眼静脉痉挛导致插管失败,术后症状加重,但2个月后眼部症状完全恢复正常.1例病人由于插管失败,改行眼静脉切开穿刺插管成功栓塞.随访4~51个月,9例病人均未复发.结论 对于岩下窦插管困难、面静脉和眼静脉扩张明显而无明显迂曲的CSDAVFs病人采取经面静脉-眼静脉栓塞治疗,其疗效较满意.
-
多层螺旋CT容积重组诊断重度颈动脉海绵窦瘘一例
患者 男,20岁.右侧眶周肿胀并眼球突出6个月.体检:右侧眼眶外上部软组织肿胀、隆起、色紫,触诊有波动感,听诊于右侧眶上、颞部可闻及明显连续性血管杂音.视力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临床初步诊断为眶周血管瘤.64层螺旋CT平扫示右侧眼球向前下方突出,大小、形态正常,球后、眶顶及眶内上外侧皮下可见大量条状或成团的软组织密度影,眼外肌增粗.右侧眶上裂扩大,周围骨质压迫性吸收.注射对比剂后,动脉期见双侧眼上静脉、眶上静脉、面静脉及颞浅静脉显著强化,且明显迂曲增粗,以右侧为著.右侧眼上静脉直径达11.4 mm,左侧较轻,直径约2.2 mm.经容积重组(VRT)可见双侧皮下静脉于鼻根处连续,右侧海绵窦明显扩大,大小约30.9 mm×28.5 mm×19.6 mm,动脉期提前显影(图1~4).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
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一例
患者女,29岁.4年前发现右上臂一鸡卵大小肿物,无压痛,可活动,曾诊断为"肿瘤"并先后两次手术切除.每次术后1年左右肿瘤均在原位复发.此次复发后肿物生长迅速,并出现前臂麻木酸胀.查体:右上臂前内侧可触及一约10cm×10cm大小圆形肿物,该肿物内上极皮下又触及2个小肿物,分别为3cm×3cm、2cm×2cm大小,质硬,尚能活动,轻压痛,局部皮温增高,表面静脉怒张.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
下颌后静脉并面静脉变异1例
下颌后静脉一般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下颌后静脉又分为前支、后支,其前支与面静脉融合后(此干也称面总静脉),跨越颈内、颈外动脉表面下行至舌骨大角高度注入颈内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和枕静脉在下颌角附近汇成颈外静脉.
-
肱骨上段巨大骨肉瘤1例
患者男性,37岁,因右肩摔伤后疼痛,肿胀7个月,伴右肩部包块及右上肢肿胀进行性加重3个月,被我院门诊以"右肱骨上段骨肉瘤"收住我院.入院查体:右肩及右上肢肿胀、畸形,右肩前方可见一球形包块,大小约18×18×16cm[3],表面静脉怒张,皮温稍高,肿块压痛明显,右肩关节活动消失.
-
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神经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神经的解剖学特点.方法:选取10例成人头颅标本,对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观察内容包括:主要血管、神经的走行及其与下颌角的位置关系.结果:面动、静脉在下颌骨下缘水平距下颌角(30.06±4.25)mm、(27.55±4.02)mm;下颌后静脉距下颌骨升支后缘(3.00±0.56)mm,距下颌角(12.20±1.09)mm;面神经下颌缘支出腮腺位置距离下颌角(10.36±0.41)mm.结论:对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神经解剖学特点研究,总结一般规律,为下颌角区域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