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两种后路再减压手术的疗效比较
对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DF)后需接受再次减压处理的患者,多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和颈后路单开门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减压同时,又可避免经前方入路对重要结构的损伤,并保留部分颈椎活动度.但目前关于颈后路手术作为ADF后再次手术效果评价的研究极少,且尚未检索到关于两种手术效果比较的报道.
-
颈前路Hybrid术式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的完美平衡吗?
1958年,Smith-Robinson及Cloward 等早提出了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数十年来,该术式被公认为是治疗多种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金标准”。随着该项技术的广泛开展,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诸多研究显示ACDF可能导致融合邻近节段的应力增加而加速邻近节段的退变。长期随访结果显示,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后有高达92%的患者在影像学上发现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而且,在多节段颈椎退变治疗中,随着融合节段的增加,融合率逐渐降低且融合术后假关节发生率逐渐增高。
-
对混合术式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思考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应用,临床疗效肯定。然而融合术后融合节段活动度丧失、邻近节段退变等问题困扰着脊柱外科医师。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ADR)可实现病变节段的彻底减压,重建颈椎序列,保留置换节段生物力学环境,是对融合手术的重要补充。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学者们对CADR的研究逐渐深入,其临床应用病例不断增多,但是适应证的选择、术后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假体下沉、是否可以有效降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等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在激烈争论的同时,应该冷静思考:既然二者各有优缺点,能否寻找一种新的术式,综合CADR与ACDF/ACCF的优点,尽可能减少二者的缺点,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治疗效果的认知更注重于生活质量的保证。对于脊柱外科医师来说,选择佳的手术方式,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疾病的终极目标。
-
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混合应用有必要吗?
随着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ADR)临床应用的增加,如何评价其作用以及如何看待传统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成为当前的焦点。对二者的对比研究较很多,结论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即是邻近椎间关节退变和邻椎病(ASD)的问题。CADR 能否有效预防邻椎病?由于有自然病史的掺杂,以及判断 ASD 的标准不同,结论自然很难一致。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其优缺点.方法 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33例,行Bryan假体置换术)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32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两组患者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并行X线检测颈椎活动度(ROM);评价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均显著短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P < 0.01).两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 < 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术后12个月单节段及双节段置换ROM较术前无显著改变(P > 0.05),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术后12个月ROM较术前减小(P < 0.05或P < 0.01),且显著小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P < 0.05或P < 0.01).两组患者满意率无差异(P > 0.05).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颈部外固定时间短,使患者保持正常的颈椎活动度,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单节段与两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和融合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和融合术治疗单节段和两阶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和融合术的患者,根据手术节段的不同分为单节段组和两节段组。通过2年的随访,对两组患者的术后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单节段组79例,两节段组66例,年龄、性别、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NDI指数、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均较术前提高(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节段和两节段保守治疗无效的颈椎病患者,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和融合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常表现为颈肩部和上肢麻木、烧灼样疼痛,伴有局部皮肤过敏,触摸疼痛且剧烈,夜间难以入睡,给患者造成身心方面的痛苦.
-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和效果.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52例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常规颈前路显露椎体间隙和后纵韧带,行椎体后缘、椎体侧方钩椎关节减压,自体髂骨或椎间融合器植入暴露椎间隙,Orion钢板内固定.结果:获随访6~36个月,平均24.3个月.随访3年未见相邻节段出现继发性改变22例.颈肩部及上肢放射痛者术后症状立即缓解37例,术后1~3个月内缓解15例.按JOA 17分评分法评价疗效,术前评分12~15分,平均13.4分,术后评分14~17分,平均15.7分,52例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32例,良13例,可7例,优良率为86.5%;术后随访时X线片复查,植骨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出等并发症.结论: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创伤较小、操作安全、减压满意、固定可靠,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手术方法.
-
颈推前路融合术后12例钛笼下沉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钛笼下沉的因素.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56例患者在我科行ACDF手术,包括颈椎外伤14例,脊髓型颈椎病42例,手术方式均为C5椎体次全切钛笼植骨融合术.回顾性分析56例患者的颈椎平片和手术资料,研究影响钛笼下沉的因素.结果 56例手术患者中,术后1年复查时植骨全部融合,12例(21.4%)钛笼下沉.14例颈椎外伤患者中4例发生下沉,发生率为28.6%,而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发生率为19.0%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佩戴颈托6~8周的25例患者,4例发生下沉,而佩戴颈托少于4周的患者中有8例发生下沉,两者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测9椎间撑开角,其中角度在10°-20°者46例,成角大于30°者10例,两组发生下沉例数分别为8例和4例,发生率有a著差异(P<0.05).结论 颈椎钛笼下沉是多种生物力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术中应避免椎间过度撑开,术后早期严格佩戴颈托.
-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后纵韧带切除与保留的研究进展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 Robinson 和 Cloward 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伤病的手术方法,它能有效消除突向椎管前方的椎间盘、增生骨赘及骨折碎片等。经前入路操作简单,体位改变少,并可同时植骨融合,以解除脊髓和神经根压迫,重建椎体间高度,间接扩大椎管及神经根管容积,从而达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维持病变节段稳定的目的[1-2]。在外科治疗各类颈椎病的术式中,ACDF 较前入路椎体切除及融合术、椎板扩大成形术、椎板切除术等有明显的优势[3-4],并且 ACDF 的手术方式一直在改进以达到更好的减压效果和更少的并发症。在手术中,彻底去除脊髓受压因素,如切除骨性致压物、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等硬性致压物已成为共识,但对非骨性因素,尤其是后纵韧带(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PLL)是否切除及切除后的疗效仍存在争议。本文综述 ACDF 中关于 PLL 切除与保留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
双侧颈浅丛阻滞对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24h内恢复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双侧颈浅丛阻滞对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师协会(ASA )Ⅰ~Ⅱ级择期全身麻醉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成年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手术开始前随机分组接受双侧颈浅丛阻滞(A 组)或单纯采用全身麻醉(B 组)。利用回收问卷“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价术前和术后24 h 内的恢复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明显高于 A 组;术后24 h 内需要镇痛药物和止吐药物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 QoR-40总分和各项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内,A 组患者 QoR-40总分和各项评分都明显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双侧颈浅丛阻滞是提高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早期恢复质量的有效办法。
-
n-HA/PA66椎间融合器在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的中期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 Cage,n-HA/PA66 Cage)在颈椎病前路单、双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5月行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63例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n-HA/PA66 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钉板系统内固定术,颈椎单节段融合45例,双节段融合1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ek disability index,NDI)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影像学评价包括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前凸角、植骨融合情况等.结果:63例患者获得30~64个月随访,平均46.9个月.平均手术出血量55.08 ml,手术时间平均为116.98 rain.术后11例患者出现短暂吞咽困难,2例患者出现颈部血肿,4例患者发生颈部轴性症状,2例患者并发C5神经根麻痹.单、双节段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单、双节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NDI均较术前改善(P<0.05).单、双节段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前凸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其中2例单节段出现融合器下沉,1例双节段出现融合器下沉,融合器下沉率4.76%,96.83%患者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硬膜囊、喉返神经、喉上神经等损伤,无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n-HA/PA66椎间融合器可有效重建颈椎骨性结构、恢复颈椎曲度、维持颈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是一种理想的颈椎椎间植骨融合替代材料.
-
缝合椎前筋膜对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吞咽困难的临床价值
目的 比较分析术中是否缝合椎前筋膜对减轻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osition fusion,ACDF)后吞咽困难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单/双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患者341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及是否缝合椎前筋膜分为A组(n=147),采用不缝合椎前筋膜颈前路cage置入钛板固定;B组(n=159),采用缝合椎前筋膜颈前路cage置入钛板固定;C组(n=35),使用颈前路零切迹(Zero-P)融合器固定.比较3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 所选病例均获随访,B、C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均低于A组,吞咽困难严重程度均轻于A组(P<0.05);B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C组相当(P>0.05);3组患者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缝合椎前筋膜可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减轻吞咽困难严重程度.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已有半个世纪,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随着随访时间的不断延长,术后与融合节段相关并发症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在保留颈椎稳定性及活动度双重要求下,非融合理念孕育而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作为颈椎非融合技术迅速发展起来,随着人工假体材料和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以及手术操作的规范与熟练,CADR取得了优于ACDF的短中期临床疗效.与ACDF相比,CADR主要优势在于术后恢复快,维持植入节段颈椎活动度及稳定性,恢复颈椎间隙高度,降低邻近节段应力及手术翻修率.在临床工作中,CADR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要求脊柱外科医师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及患者整体情况.该文对CADR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颈椎病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