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别招我,我怒着呢!
根据一个叫“世界价值调查”机构发布的“世界快乐地图”排名,在100个被调查的国家中,中国人的快乐排名在世界第82位.焦虑、易怒已经转化为一种戾气,充斥在现代社会里.
-
疫毒与湿互结-流感发病核心
流感以疫疠之气(戾气)为关键病因,戾气“为病颇重”“如有厉鬼之气”,“凡时气病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得非其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强弱是发病基础;“疫之所兴,或沟渠不泄,蓄其秽恶,熏蒸而成者,或地多死气,郁发而成者”,与气候、居处等亦有密切关系.湿邪在流感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夫湿乃重浊之邪,其伤人也广”“湿盛则濡泻”“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提示肌肉酸痛亦属湿邪伤脾的症状;湿和疫毒互结是流感发病中心环节.预防流感暴发“治未病”显得更为重要,应积极采取预防保健措施.
-
暴力伤医的“扔烟头”理论
暴力是人类原始、本能的武器。文明时代暴力受到法律严格管制,但一个自认为经常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感觉一无所有而肆无忌惮的时候,潜意识中的暴力基因就会激活。而当今社会戾气弥漫,偏激行为不时挑战底线,任何行业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超脱于暴力风险之外。
-
《温疫论》创新思想探讨
《温疫论》由明末著名医家吴又可所撰,书中理论开温病学之先河,被誉为温病学派的奠基之作.该书首次提出“戾气致病”温疫病原学的新观点,认识到戾气具有传染性,是温疫感染流行的主要病因,并提出温疫侵袭人体的传变途径以及辨证论治,本书是继《伤寒论》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外感热病专著.
-
《温疫论》顾护胃气思想浅析
《温疫论》为明末吴又可论述温疫类疾病的一部专著,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温疫的致病病因--戾气,并系统地介绍了温疫的传变、辨证规律以及治疗用药特点,对后世传染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对其在论疫中强调顾护胃气的思想浅析如下.
-
《温疫论》顾护胃气思想初探
《温疫论》为明末吴又可论述温疫类疾病的一部专著,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温疫的致病病因--戾气,并系统地介绍了温疫的传变、辨证规律以及治疗用药特点,对后世各种传染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在论疫中强调顾护胃气的思想尤为值得借鉴学习,现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
《黄帝内经》生态医学思想解读——从"六淫"与"戾气"致病到生态病因学理论的建立
通过对<黄帝内经>生态医学思想的研究,从"人与天地相参"的"天地人三才"大生态医学模式,整体上把握生命变化规律.对"六淫,与"戾气"致病进行生态病因学阐释、赋予新的内涵,认为"六淫"、"戾气"致病特点是天-地-人之间的生态失衡,体现在天人失宜、天地失宜、人地失宜,进而提出生态病因学理论,并阐述其重要意义.
-
"戾气为患邪伏膜原"--试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之病因病机及治疗
非典型肺炎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的甲级传染病.该病潜伏期较短,病势凶险.可见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胸痛、干咳、少痰等症状,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大多数为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部分病人有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甚至进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引起死亡.
-
"戾气为患,邪伏膜原"--试论传染型非典性肺炎之病因病机及治疗
非典型肺炎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的乙级传染病.该病潜伏期较短,病势凶险.可见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胸痛、干咳、少痰等症状,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大多数为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部分病人有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甚至进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引起死亡.
-
当体内『有毒』时怎么办
近年来,"排毒"概念深入人心.在中医看来,毒的含义非常广泛,有"邪盛谓之毒"的观点,凡是对机体有不利影响的物质或因素,无论其来自外界或体内,统称为毒.因此,"毒"分外来之毒、内生之毒两大类.以人体为界,凡来源于身体之外、有损身体健康的物质,叫做"外来之毒",如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戾气、杂气、病原微生物、大气污染、农药、化肥、化学药品、噪声、电磁波、超声波等对人体的干扰等,均是外来之毒.
-
请对医生好一点
日前,湖南省邵东县人民医院医生王俊在接诊过程中被患者家属殴打致重伤,不幸离世.5月以来,广东、重庆、江西等地先后发生多起暴力伤医案件.尽管行凶者受到了强烈谴责和法律严惩,但弥漫的戾气,如同一场厚重的雾霾,笼罩着医生的心.
-
杂气致病论与疠气学说
吴又可是我国明清期间的瘟病学家,他提出的杂气戾气致病学说对当代乃至现代传染病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现就其杂气致病与戾气学说理论依据、特有属性加以分析.
-
戾气学说的新评价和启示
既往对于戾气学说的评价,着眼于其对传统的突破和与西医的接近,我们更应该从继承的角度加意考量,这一学说的进步性在于其立足中医基质上的创新,既不失中医之根柢,同时在语言学的概念范畴、固守中医性、中医现代化的路径3个方面对目前中医的现代化有所启示.
-
吴有性《温疫论》浅析
近年传染病有不断新生趋势,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中医疫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古代温疫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文中对中医疫病学的奠基之作<温疫论>从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剖析了吴有性温疫理论及其医学思想.希望这些理论能为新生传染病提供新的有效治疗途径.
-
和“黑暗”交谈
我一向很抗拒黑暗。黑暗,没有阳光,没有温暖,阴暗潮湿、森森戾气,袭击着颈项,恐惧顿生。黑暗里,眼睛成了摆设,只能让人心神焦躁不安,屡屡受挫,走向更无边的黑暗。
-
试论戾气学说与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
关于疫疠、瘟疫,中医书籍中很早就有记载,而且对疫疠流行的论述非常客观真实.在<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就已提出了"染易"的概念,认为疫疠具有传染性.至明代,"传染"一词已出现在中医著作中,可以说传染病的概念是中医学先提出的.明·吴有性的<瘟疫论>更是提出了"戾气"学说这一伟大创见,极大地促进了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几千年来,中医在抗击疫疠的斗争中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有许多防治疫疠的经验,但时值甲型H1N1流感横行的今天,中医理论体系中仍然没有传染病学这一重要的亚专业,以至现代防治流行性传染病的时刻,中医往往处于辅助的尴尬地位.今后应充分利用现代检测技术,深入研究疫疠和戾气,以丰富中医传染病学科理论.
-
汕头大火事件背后的戾气亟须消弭
发生于12月4日的汕头内衣厂人为纵火事件,再一次用"戾气"一词,标签化了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大火终造成14人死亡、1人重伤的悲剧,遇难的14名员工中,包括一位孕妇及一家四姐妹.4个姐妹中,有2人是双胞胎,小的约13岁.
-
春来防病用大蒜
春季是流行病、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中医把一类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称为"疫疠",又称"瘟疫"、"疠气"、"戾气"、"瘴气"等.<素问遗篇·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温疫论·原病>称:"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人."中医的病名分类中有"春温"一说,是指春天的"温邪"之病和其引发的机体热性疾患.
-
第三讲《温疫论》学习指导(二)
4 强调逐邪为治疫第一要义温疫是感受戾气所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及流行的一类疾病.病之初起及中期,自始至终都存在邪气亢盛的病机,因而指出"邪为本,热为标,结粪又其标也"的发病观.
-
刘如秀教授论治外感热病经验
目的:总结刘如秀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整理刘如秀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思路及治疗的有效方剂.结果:刘如秀教授主张提高外感热病疗效的关键是把好气分关,控制并消除气分高热表现,将病情完全中断于气分.同时,外感热病后期应频服养阴生津之剂.结论:刘如秀教授治疗外感热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