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颌窦霉菌病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单纯上颌窦口扩大术治疗非侵袭性霉菌球型上颌窦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16例非侵袭性霉菌球型上颌窦炎的临床资料. 结果手术时间30~120 min,平均60 min.无手术并发症发生.住院5 ~7 d,平均6 d.16例术后病理找到菌丝和孢子,9例霉菌培养为曲霉菌.16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8个月,14例无症状,内镜示窦口通畅,窦腔粘膜正常;2例复发,再次扩大窦口,分别随访6、13个月无复发. 结论非侵袭性霉菌球型上颌窦炎鼻内镜下单纯上颌窦口扩大术可达到根治和微创的临床效果,但应特别注意窦口处理.
-
发霉粮油多污染
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青霉素、链霉素等给人类抗感染立下汗马功劳,然而一些霉菌病也给人类带来不快.但是近年来发现一些癌症也和霉菌有关,人类不得不对某些霉菌产生高度警惕.
-
家庭内同患两种性病分析
某地一家庭4人(2男2女,其中<13岁儿童2人),经确诊淋病和霉菌病患者3例,其中女性2例(儿童1例),男性1例.现将情况报告分析如下.
-
酷似霉菌病的双侧上颌窦结核一例
患者 女,31岁.因鼻塞、流涕2年余,涕中带血15 d入院.检查鼻腔下甲肿大,余未见异常.鼻窦冠状面CT平扫示双侧上颌窦有软组织密度阴影,其中心可见团状高密度影(图1),下部可见不规则小结节状致密阴影,窦壁完整(图2),疑诊霉菌性上颌窦炎而入院手术探查.
-
冰醋酸涂剂稳定性探讨
冰醋酸涂剂为<中国医院制剂规范>(第二版)收载品种,主要用于指甲霉菌病.但高浓度的醋酸与乙醇易发生酯化反应,使醋酸含量下降而影响疗效.我们重新考察冰醋酸涂剂的稳定性和贮存条件,并对该制剂的配制进行改进.
-
霉菌性副鼻窦炎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霉菌性副鼻窦炎属于一种病源性真菌炎症.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鼻腔、鼻窦霉菌病日趋增多[1].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它对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并能准确估计病变范围和程度,已成为鼻旁窦根治术和功能性鼻内镜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998年至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及CT资料,以利于提高对霉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
-
鼻内镜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
目的:探讨鼻内镜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霉菌性上颌窦炎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3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B组57例,采用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评定疗效,A组治愈35例,复发8例,治愈率为81.4%,B组治愈55例,复发2例,治愈率为96.5%,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术式是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的有效手段,疗效确切,较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
-
甲基托布津中毒十二例
甲基托布津(thiophanat-methyl)属高效广谱、低毒、内吸类有机杀菌剂,主要用于水果、蔬菜霉菌病的防治.我院近期收治12例甲基托布津中毒患者,现报告如下.1.发病过程:12例患者均为某造纸厂工人,为调浆工和切纸工,在同一车间工作.车间面积约40~50 m2,有4个窗口但一直关闭,另有1个2 m2天窗,无其他通风排毒设施.
-
多雨、多湿谨防致病
阴雨连绵,高湿环境下,无论高热或寒冷,均易使人感受到外来"湿邪"的侵袭.湿邪,是中医"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湿邪是一种黏腻、重着、不易除去的阴邪.湿邪常常与其他之邪结合而致病,使病情缠绵不愈.如湿与热结合为"湿热邪",出现头晕、胸闷、疲倦烦躁、食欲不振,如人体抵抗力差,会诱发种种疾病.与湿度直接相关的疾病有偏头痛、关节炎、陈旧性伤痛、霉菌病、胃肠病、食物中霉、精神病、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肺炎等.
-
梅雨季节谨防病
霉菌病霉菌繁殖佳条件为较高温(23℃~28℃)和高湿度(相对湿度大于70%),故江南的"黄梅"季节是各种霉菌在一年中为猖獗的时期.人体皮肤上原处于"休眠"状态的霉菌,在梅雨的湿热环境中"死灰复燃",迅速在脚趾、手掌等处孽生蔓延,使人又痒又痛.对此除及时用各种抗霉菌药治疗外,更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鞋袜、勤洗手脚、勤换衣被,保持体表干燥通风.洗涤用具要专人专用,严防相互间交叉感染.
-
17例上颌窦霉菌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上颌窦霉菌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且资料较完整的17例上颌窦霉菌病CT表现.结果 CT扫描发现发病部位窦腔内充以密度较高、边界较清的软组织影,伴有不规则点状或斑片状钙化,窦壁骨质有不同程度增生肥厚,上颌窦内壁见骨质吸收破坏.结论 上颌窦霉菌病具有特征性CT表现,可将其作为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
霉菌性上颌窦炎常规CT诊断与临床表现
目的 探讨霉菌件上颌窦炎的临床及CT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上颌窦炎的CT及临床表现.结果 本组患者霉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表现是以涕血为特征.常规CT扫描证实,病变仅发生于一侧,上颌窦腔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伴有砂粒状钙化(15)、环形钙化(6)、团块状钙化(5);局限性骨质破坏及增生.结论 霉菌性上颌窦炎临床表现特征性明显,CT有特异性表现,常规CT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霉菌病 上颌窦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
目的 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单侧副鼻窦发病18例,双侧副鼻窦发病2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8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充满软组织影,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结论 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单侧发病为主,窦腔内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以及窦腔缩小等特征.CT可为诊断本病提供重要信息,但确诊需要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
-
上颌窦霉菌病临床及CT表现(附12例分析)
上颌窦霉菌病为少见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滥用,以及类固醇药,化疗药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本文收集了经病理证实的12例,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1临床资料本组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26岁~75岁,平均年龄46.7岁.全部病例均有副鼻窦炎病史,2例糖尿病,1例骨结核,1例慢性胆囊炎.
-
上颌窦曲菌病2例
鼻窦曲菌病为较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我科曾收治2例上颌窦非侵袭型曲菌病.现结合近年有关鼻窦霉菌病文献,将其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伊曲康唑治疗小儿鹅口疮临床观察
鹅口疮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口腔粘膜霉菌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如不加处理或处理不当,能蔓延到咽喉、食管,时伴有吞咽困难,少数可侵入血液而成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等.我科自2003年来用伊曲康唑治疗鹅口疮,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经验治疗、抢先治疗和针对性治疗侵袭性霉菌病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混合比较的系统回顾
侵袭性霉菌病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20年前,治疗侵袭性霉菌病药物只有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目前,已开发出脂质体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新型抗真菌药.这些新药大大提高侵袭性霉菌病的治疗疗效并增加经验积累.多种治疗方案和新的诊断方法使治疗策略发生了变化.虽然嗜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持续发热患者的抗真菌经验治疗仍被广泛应用,但只证明新型唑类药物的预防应用对侵袭性曲霉病有效,并适用于所有真菌感染.抗真菌抢先性治疗的目的是早期治疗微小病灶,并可能取得满意疗效.本文采用标准及混合治疗效应荟萃分析2种方法,系统评价抗霉菌药物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血液病患者和抢先性治疗侵袭性霉菌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并总结所有针对性治疗策略相关证据.
-
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非侵袭型鼻窦霉菌病
非侵袭型鼻窦霉菌病近年来报道有增多趋势,且不同年龄均可发生[1].以往文献多侧重于其症状、体征分析,而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论及较少.为探讨非侵袭型鼻窦霉菌病的合理术式,我们对本科1995年1月~1998年1月期间所遇22例(26侧)鼻窦霉菌病施行鼻内窥镜下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术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上颌窦霉菌病误诊为上颌窦癌2例
上颌窦霉菌病表现的颌面部肿块与恶性肿瘤的肿块甚是相似,临床上容易误诊,为此,特将我科收治的2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以供同仁参考.
-
器官移植病人侵入性霉菌病的预防和治疗探讨
器官移植病人,由于不断造成宿主的免疫损害,而导致侵袭性霉菌病仍是一种极重要的感染并发症.器官移植受体,虽念珠菌感染较多发生,但曲霉感染在各种器官移植病人中的发生率达:肺移植3%~14%,平均8%;心移植0~11%,平均6%;肝移植1%~8%,平均1.7%;肾移植0~0.9%,平均0.7%;小肠移植0~3.6%,平均2.2%;胰腺移植0~2.9%,平均1.3%.同时曲霉感染又与极高的死亡率相关连.而且近10年,移植受体又出现多种暗色孢科真菌感染,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正在增加,进而引起人们关注.因此,这些侵袭性真菌病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是值得注意和探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