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剖宫产术后下腹部的继发畸形修复术
纵切口剖宫产术式的经产妇术后常表现为下腹部纵切口的瘢痕区凹陷,两侧突出的畸形外观,并伴有下腹部的皮肤轻、中度松弛,脂肪堆积和下腹部腹壁肌肉筋膜系统松弛,保守治疗难以改善.我们利用原有的剖宫产瘢痕入路进行改良腹壁成形术联合脂肪抽吸术治疗13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改良式剖宫产100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9年1月~12月行改良式剖宫产术100例,现将改良式剖宫产术及其有关的并发症和随访结果与腹部纵切口常规剖宫产术报道如下.
-
剖宫产术腹部纵切口立"8"字缝合预防脂肪液化的效果观察
剖宫产术腹部纵切口由于皮下脂肪组织厚发生脂肪液化而致非感染性裂开屡有发生.本研究采用立"8"字缝合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与传统缝合方法进行对比,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
-
腹部及会阴切口裂开二次缝合23例
腹部及会阴切口拆线后裂开为外科常见,处理难度较大.为此我院于1998~2001年用"8"字形缝合法行腹部及会阴切口二次缝合23例,收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腹部纵切口10例,横孤形切口5例,会阴切口8例.裂开深度为皮肤、皮下全层,深至前鞘或肌肉层,均无化脓性感染.原因:重度贫血及低蛋白血症10例,缝合不当8例,过度肥胖、脂肪液化5例.腹部二次手术剔除瘢痕8例,合并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剧烈咳嗽10例.
-
下腹部纵切口皮肤皮下脂肪全层缝合56例体会
我院于2005年12月开始应用可吸收合成缝线对56例妇科手术下腹部纵切口皮肤、皮下脂肪实行全层缝合,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产科腹部纵切口愈合延迟患者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并分析产科腹部纵切口愈合延迟患者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我院进行腹部纵切口剖宫的219例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组设成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同时将我院腹部纵切口剖宫产产妇283例,设成观察组,对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切口延迟愈合率。结果在采用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显著优于未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引起产科腹部纵切口愈合延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加强孕期保健,把握好剖宫产指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
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的利弊.方法 对 85例不同术式剖宫产患者再次行剖宫产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总手术时间、开腹时间、盆腔粘连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组比较,新式剖宫产组手术总手术时间、开腹时间、腹腔粘连、假性肠梗阻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开腹出血量、腹壁粘连和手术疤痕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术后盆腔粘连严重,增加再次手术难度,应进行改良,对于有再次生育需求的患者要选择合适手术方式.
-
Dexon线用于妇产科腹部手术皮内缝合306例体会
我院于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的缝合采用4/0 Dexon线皮内缝合,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306例中,年龄18~55岁,平均28岁.所有病例均为腹部纵切口,剖宫产271例(88.6%),附件切除术24例(7.8%),子宫切除术11例(3.6%),其中合并贫血者49例(16.0%),腹部原有瘢痕者21例(6.9%).
-
剖宫产术腹部纵切口皮内缝合306例临床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的美观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探讨术后切口美观的缝合方式,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06年5月选择性对306例剖宫产术腹部纵切口行皮内缝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
目的:调查研究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再次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按首次切口方式分为观察组(使用腹部纵切口)和对照组(使用腹部横切口),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分娩时间、手术切皮开始至进腹时间、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盆腹腔粘连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纵切口方式对产妇再次剖宫产手术影响较小,可以有效降低再次手术对母婴的伤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
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术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案剖宫产术对再次剖宫产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12月~2011年11月就诊于我院进行再次剖宫产的患者1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第一次剖宫产为腹部纵切口),对照组78例(第一次剖宫产为腹部横切口),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婴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粘连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患者平均婴儿娩出时间为(6.2±2.3)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221.5±8.4)ml,腹腔粘连轻度率为75.6%,中度率为16.7%,重度率为7.7%P均<0.05,差异存在显著意义.结论:腹部纵切口患者在婴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腹腔粘连情况均好于腹部横切口患者,对于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更小.
-
剖宫产术腹壁横切口皮内缝合33例分析
剖宫产是解决难产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由于下腹纵切口易形成切口疝及术后疤痕.横切口剖宫产术在许多医院开展,加之母乳喂养方便,我院近年来开展腹壁横切口皮内缝合33例,并随机选择腹部纵切口剖宫产33例做对照,现分析如下.
-
242例新式剖宫产术临床观察
下腹部横切口用于剖宫产手术已采用了近90年,其优点:美观、适用于皮下脂肪丰富的产妇,缺点也较多,如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腹直肌剥离面大,有的筋膜下血肿,娩头困难,切口皮肤麻木等。自1996年10月stark的新式剖宫产介绍到我国后,我们于1998年10月至2000年2月开展了新式剖宫产术242例,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共有242例新式剖宫产作为观察组,本组年龄24~35岁,平均28岁,孕龄35~42周,头盆不称92例,胎窘45例,臂位25例,过期妊娠30例,与观察组有相同剖宫产指征的产妇行下腹部纵切口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共106例。1.2 手术方法:取下腹部pfannenstiel切口上3cm为切口,长度约12~14cm,切开皮肤,于切口中段切开皮肤组织及筋膜层2cm,用直剪向左右侧各剪开筋膜2cm,沿着上下纵行方向用血管钳分离两侧腹直肌间的粘着部位,术者和助手用双食指和中指重叠两侧腹直肌之间向相反方向均匀地牵拉撕开腹直肌,筋膜,皮下脂肪,至足够儿头娩出,用食指分离腹膜外脂肪,在腹膜上撕开一个小洞,沿上下方向撕开腹膜,暴露子宫下段,横向切开膀胱反折腹膜2~3cm,食指插入向切口下方稍加钝性分离并下推膀胱,在子宫下段肌层中央切开2~3cm横切口并向两侧撕开约10cm,破膜后取胎儿,剥离胎盘,擦静宫腔,用1号肠线连续全层锁边缝合子宫切口,切口二侧将返折腹膜一同缝入,在切口中段用肠线缝合返折腹膜一针,清理腹腔,03号肠线连续缝合壁层腹膜,03号肠线连续缝合筋膜层,4号丝线间断褥式全层缝合皮肤和皮下脂肪3~4针,用4把鼠齿钳钳夹对合皮肤5min后松钳。术后不用包扎腹带。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
下腹壁纵切口间断全层贯穿缝合法疗效观察
妇产科腹部纵切口手术,多数医师迄今仍采用皮肤及皮下脂肪分层缝合法,由于缝合针距过密,影响腹壁血液循环,伤口感染时有发生.为了降低伤口感染率,并且加快手术速度,我们自1999年5月开展了腹部皮肤及皮下脂肪间断全层贯穿缝合法用于腹部纵切口手术,包括剖宫产术、附件手术和子宫切除术,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剖宫产术腹部横切口用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术102例分析
1998年3月~1999年10月对在我院施行剖宫产术采用腹部横切口患者用美国强生公司快薇乔5/0可吸收性合成缝线做连续皮内缝合102例,随机抽出同期剖宫产采用腹部纵切口患者并用同一种缝线及缝合方法者98例做为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
首次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32例分析
目的观察首次剖宫产不同手术方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将施行再次剖宫产患者32例分为对照组16例(首次剖宫产手术采取腹部横切口),观察组16例(首次剖宫产手术采用腹部纵切口),2组均在硬膜外麻醉下沿原有切口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2组再次剖宫产手术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粘连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剖宫产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于再次剖宫产具有不同影响,首次施行腹部纵切口剖宫产的患者较横切口剖宫产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
下腹部纵切口立"8"字缝合50例临床效果观察
腹部手术下腹部纵切口由于皮下脂肪组织厚发生脂肪液化而致非感染性裂开屡有发生.我科采用立"8"字缝合皮肤和皮下脂肪超过5 cm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产科腹部纵切口愈合延迟患者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产科腹部纵切口愈合延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护理对策.方法 将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我院产科剖宫产的病例100例作为研究组,对其进行针对腹部纵切口愈合延迟的护理.同时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我院产科剖宫产病例178例作为对照组,对其临床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组的切口愈合情况及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纵切口愈合延迟率4.46%,高于研究组的1.49%,产妇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对照组为87.9%,低于研究组的98.3%.结论 通过对产科腹部纵切口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并实施预防护理对策,可以对病情正确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预防控制,从而使产科腹部纵切口愈合延迟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
剖宫产术中使用小产钳66例分析
本文回顾性分析66例剖宫产术中手娩胎头失败的原因,改用小产钳助娩的优点及注意事项,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8年1月至2002年1月,我科第一胎行剖宫产术共2383例.其中2000年5月以后均为新式剖宫产1186例(腹部横切口).术中手娩胎头失败66例(术者手娩胎头1min未娩出者),改用小产钳助产.产妇年龄20~40岁,平均26岁.其中择期剖宫产13例,急诊剖宫产53例.腹部纵切口13例,横切口53例.新生儿体重:>3.5kg 25例,3.0~3.5kg 37例,<3.0kg 4例.剖宫产指征:胎儿窘迫27例,头盆不称34例,先兆子宫破裂5例.
-
剖宫产两种术式手术配合比较分析
剖宫产手术是临床处理难产手术方法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许多孕妇孕期营养过剩,造成胎儿过大,有些人娇气,怕产时疼痛等各种因素,使剖宫产率逐年增加.以往,我院实施剖宫产术均为腹部纵切口,自2000年10月开展了新式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至今已完成了手术120例,通过两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新式剖宫产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器械护士配合时间及消耗手术所用物品等方面均优于腹部纵切口剖宫产术.因此,我们将剖宫产两种术式在手术配合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