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菖菊穹麻饮治疗风痰上扰老年性高血压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菖菊穹麻饮治疗风痰上扰老年性高血压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72例门诊及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常规降压治疗,根据就诊前服用的降压药的种类和用量,分别以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单独或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治疗组36例菖菊穹麻饮(石菖蒲12g,菊花30g,川芎15g,蔓荆子12g,白芷、藁本各10g,辛夷12g,半夏、钩藤、天麻各10g,白蒺藜、茯苓各12g,川牛膝15g,炙甘草6g;夜尿频数,腰膝软明显加女贞子、川杜仲10g,桑寄生12g;痰浊重加薤白、瓜蒌15g;纳呆食少者加白蔻仁、砂仁各5g;气虚明显加黄芪15g;尿少、足肿、面部浮肿加车前子10g,薏苡仁15),1剂/d,水煎200mL,早晚温服.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血压、不良反应.连续治疗4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9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0.5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菖菊穹麻饮治疗老风痰上扰年性高血压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小续命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脑梗死60例
目的:观察小续命汤加减治疗对风痰上扰型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18例患者随即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58例.对照组由神经内科医生按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续命汤加减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小续命汤加减治疗对风痰上扰型脑梗死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化痰熄风、健脑祛湿之功,用于脾虚生痰,肝风内动之晕眩、头痛、胸隔痞满等症.本方既能健脾除湿以治本,又能化痰熄风以治标.现代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内耳眩晕、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等而属风痰上扰者.笔者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症),效果满意.
-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分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1例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用西药治疗,治疗组61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与单纯西医治疗比较,在控制发作、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改善血管弹性及微循环,改善脑部新陈代谢,复发率少,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更好。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8例
1996年以来,我院采用血肿消口服液结合西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8 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发病后72小时内入院,按文献[1]标准并经颅脑CT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组58例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35~70岁.出血部位:基底节23例 ,丘脑18例,脑室10例,小脑7例;出血量:<10 ml 3例,11~20 ml 21例,21~40 ml 25例,>41 ml 9例;病情程度参照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 ;轻型12例,中型32例,重型14例.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风”部分,共有中经络之“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和中脏腑之“风火上扰清窍”,“痰热内闭心窍”,“痰湿蒙塞心神”6证.另设对照组56例,2组年龄、性别、出血量、出血部位和病情程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
中风闭证的辨证施护
中风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高血压脑病等,属于中医"中风"的范围,其中脑出血相当于中风患者的人腑入脏;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相当于中风病的在络在经;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属于风痰上扰;高血压脑病多属于肝阳上亢.但临床中闭证数多,突然发病,病情危重.正确治疗,恰当护理,便可挽危亡于顷刻,起沉疴于瞬息.我院1997~1999年收治25例闭证患者,按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护,22例治愈出院,治疗率为88%,现浅谈中风治疗过程中闭证的辨证施护.
-
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探讨
颈性眩晕是由颈部病变直接或者间接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综合征,本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和肝肾气血不足、气虚血瘀、肝阳上亢、风痰上扰等密切相关.运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防治本病具有较好疗效,现将诊疗思路介绍如下.
-
风眩宁煎方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上扰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风眩宁煎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使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风眩宁煎方治疗;对照组单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诱发电位各成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0%,对照组总有效率8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结论:中药风眩宁煎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并能够改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异常。
-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风痰上扰型)疗效分析
目的:探析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风痰上扰型)疗效.方法:62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所致晕眩(风痰上扰型)患者,依照其入院单双次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行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83.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在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风痰上扰型)上具有良好的临床表现,可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
辨证分型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2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尼莫地平片,40mg/次,3次/d.治疗组31例辨证分型,肝肾亏虚,肝郁气滞,瘀血阻络,风痰上扰治疗.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6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证分型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风眩宁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目的 观察风眩宁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上扰型)的临床疗效,并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做为疗效评估的手段,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降糖、调脂、镇静等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风眩宁方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12 d,观察2组患者眩晕程度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TCD双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CDFI大血流速度(Vmax),阻力指数(RI).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76.0%,2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及大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阻力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眩宁方能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并能改善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
56例白大衣高血压辨证分型及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1 一般资料 56例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23~68岁,平均50.7岁,其中49例为首次诊断.白大衣高血压(WCH)诊断标准:非同一时间至少2次以上诊室所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Hg,而昼夜24小时动态血压均值≤135/85mmHg和(或)24小时动态血压均值< 130/80mmHg.排除其他继发性高血压[1-2].2 中医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内科学》[3]的相关内容及临床经验,制订中医证候判断标准.(1)心虚胆怯、虚风内扰型:善惊易恐,心悸,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2)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心烦口于,耳鸣,眩晕,少寐健忘,腰膝酸软,颜面潮红,舌红苔薄,脉弦细.(3)痰浊中阻、风痰上扰型:形体肥胖,呕吐痰涎,头重如蒙,苔白腻,脉弦滑.(4)肝经实火、肝火上炎型: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少寐多梦,头晕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
中药川芎与冰片配伍使用的研究
脑血管疾病(CVD)是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从中医学角度来看,ICVD属于脑卒中的范畴,其形成主要在于"内亏",临床上多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风痰上扰及老年人久病精血不足、肾元不固、机体失养、痰阻脉络等因素密切相关,瘀血闭阻脑脉是其基本病机.在辩证论治上分为气虚血瘀、风阳上扰、风痰阻络等证型.无论是气虚血瘀、风痰夹瘀,还是邪闭清窍,都将活血、化瘀、通络为第一治则[1].
-
头痛饮治疗偏头痛45例
我院自1980年以来,运用自似“头痛饮”治疗偏头痛45例,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①头痛反复发作1个月以上,排除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高血压、外伤、颅内感染及占位性病变等因素。②性质呈跳痛、胀痛、掣痛,多位于颞部、前额、头顶或枕部,或有恶心、呕吐、颜面苍白及视觉先兆症状等。③脑血流图提示血管紧张度增高、痉挛,供血不足或脑血管紧张度降低,扩张者。 本组45例中,男9例,女36例。年龄20~30岁16例,31~40岁14例,41~50岁10例,50岁以上5例。病程1年以内14例,1~3年24例,3年以上7例。1周发作1次以上者7例,1个月发作1次以上者31例,半年发作1次以上者7例。一侧颞部16例,双侧颞部8例,左右侧交替头痛8例,全头痛9例,前额痛1例,头顶痛、枕后痛各1例。有视觉先兆症状14例,伴有恶心、呕吐23例,与月经周期有关21例。中医辨证分型:血虚肝旺型15例,风痰上扰型19例,血瘀阻络型11例。
-
王不留行耳穴贴压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王不留行耳穴贴压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本病例标准的辨证属于风痰上扰型的眩晕患者40例,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耳穴埋豆配合常规治疗,对照组单用常规治疗,10次1个疗程,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0%,对照组有效率6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王不留行耳穴贴压组疗效显著.
-
自拟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风痰上扰型眩晕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口服自拟熄风化痰降逆方汤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风痰上扰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97例患者分为3组:单用尼莫地平的对照组30例,熄风化痰降逆汤方治疗的治疗1组35例,熄风化痰降逆汤方与尼莫地平合用的治疗2组32例,疗程10d.结果:3组有效率分别为83.86%、93.75%和70%,中西药合用较单用中药或西药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自拟熄风化痰降逆方与尼莫地平联合使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疗效好.
-
加味天麻汤治疗普通型偏头痛风痰上扰型82例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该病病程缠绵,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属难治顽症.笔者于2002年1月~2009年12月运用广东省名中医黄春林教授的验方"加味天麻汤"治疗普通型偏头痛8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从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辨治椎基底动脉共血不足性眩晕经验
眩晕是脑病科门诊常见的病症,其中相当一部分与椎基底动脉硬化导致供血不足有关.此类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以头晕为主诉,其辨证多数上实下虚,以肝肾阴虚为本,以风痰上扰为标.治疗以滋补肝肾、化痰息风为原则,采用自拟方平眩饮加减,多获良效.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药疗法 眩晕/中医药疗法 肝肾阴虚 风痰上扰 -
从痰论治神志病
围绕神志病的“从痰论治”思想,认为痰与神志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痰邪致病,易困遏阳气,阻滞气机,内扰心神,导致神志异常.神志病的发展过程不外乎“气、痰、瘀、虚”4个阶段,而痰邪则往往出现于疾病发展过程的中期,痰为浊邪,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脑神活动失常.其致病部位十分广泛,病情变化多端,错综复杂.
-
自拟眩晕宁方治疗眩晕验案一则
王中琳教授运用自拟经验方眩晕宁方治疗眩晕病风痰上扰证,疗效显著,现举治验医案一则,以利于通道论治此病有所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