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妊高征患者产前后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的动态变化
近年有关妊高征患者血小板功能异常的研究增多.有学者发现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Fg)量与血小板聚集性呈高度正相关,可作为研究血小板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1,2].我们以荧光标记的特异单克隆抗体为探针,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妊高征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膜结合Fg进行动态观察,以探讨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妊高征发病机制及判断病情中的作用.
-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是生物流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广泛的用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中,对疾病的诊断、病因及发病机理的探讨,医学方案的制定、药物疗效等有重要作用.因此,现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以及临床应用做一综述.1血液流变学测量指标意义1.1 全血粘度全血粘度结果有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下的三个血液表现粘度值,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主要是由红细胞变形产生的,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或弹性差,血管壁硬化、粗糙.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主要是红细胞聚集决定的,低切粘度高,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全血中切粘度值为全血低切粘度到高切粘度变化的一个过渡点.冠心病、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均可引起全血粘度增高;而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性白血病以及妇女妊娠可引起全血粘度降低.同时,全血粘度测定对脑血管疾病有一定鉴别诊断意义,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70%~80%全血粘度增高,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则不增高或降低.
-
血小板聚集性与血糖浓度的改变相关性分析
我们观察血小板聚集试验对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及血小板无力症等疾病的诊断意义,对临床诊断疾病有一定参考价值.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现象,随着血糖浓度逐渐升高,其血小板聚集性显著增高,当血糖浓度下降后,同时伴有血小板聚集性恢复正常.为进一步探讨血糖浓度与血小板聚集性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血糖浓度与血小板聚集性的相关性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报道如下.
-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而粥样斑块突然破裂及血栓形成则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原因.ACS是近年来提出的有关冠心病诊断的新概念,其包括了不稳定型心绞痛、Q波心肌梗死、非Q波心肌梗死及心脏缺血性猝死;ACS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存在,继而发生了痉挛、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由于血栓形成与血小板黏附及聚集性增高、血液凝固性增强及纤溶活性减弱等有关,故抗血小板治疗及抗凝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本文仅就冠心病抗凝治疗的有关问题作一简介.
-
黏性血小板综合征与脑血栓性疾病的关系
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病理现象,涉及血管、血流和血液成分等多个方面.血小板在血栓形成特别是动脉血栓形成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国际上陆续报道了一些与基因相关的先天性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譬如血小板膜基因多态性以及黏性血小板综合征(Sticky platelet syndrome,SPS)等.在国内对血小板膜基因多态性与血栓形成关系已有一些报道,但对SPS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探讨了SPS与脑血栓的关系.
-
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的新进展
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破裂和血栓形成等因素起关键性作用,而粥样斑块突然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血栓的形成常与下列因素有关,包括血小板、血管、凝血因子、纤溶系统、抗凝系统、红细胞、白细胞、血黏度和血液流变学等.其中血小板黏附、聚集性增高,数量增多,血液凝固性增强(包括凝血因子增高,抗凝因子减少或缺乏)和纤溶活性减弱等在血栓形成中尤为重要.由此可见,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在冠心病防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就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作一简介.
-
缺血性脑卒中和治疗性血管再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临床及其实验研究表明,在脑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和内膜损伤的基础上,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引起血液流动性降低,是脑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
-
粘性血小板综合征
粘性血小板综合征(sticky platelet syndrome,SPS)是一种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为患者血小板对腺苷二磷酸(ADP)和肾上腺素的聚集性增高,患者可表现为多种原因不明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其中以动脉血栓较为多见.
-
血糖水平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血小板聚集试验对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以及血小板无力症等有重要参考价值,临床表明糖尿病患者常伴随有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现象,实验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浓度时,其血小板聚集性显著增高,当血糖浓度下降后,同时伴有血小板聚集性恢复正常,为了进一步探讨血糖浓度与血小板聚集性之间的关系,本实验选用高血糖组及正常人对照组做对比实验.同时观察不同血糖浓度与血小板聚集性的相关性,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现报道如下.
-
综合疗法个性化实施对高黏血症患者血液成分和危险事件的干预效果观察
高黏滞血症的发生多与血液中各种有形成分的改变,如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及聚集性增高、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功能亢进、纤维蛋白原或胆固醇含量增高、红细胞在血液中占比相对增高、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等密切相关.引起高黏滞血症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终引发如: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重症糖尿病人下肢动脉和眼底血管形成血栓、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事件等.鉴于此,我院从2009年1~12月间,对高黏血症患者进行了系统的治疗和生活行为干预,并对远期疗效进行了为期1年的跟踪观察,效果较好.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