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复发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及抗体靶向治疗进展
随着诊治水平的不断进展,国际上儿童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的治疗和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当代的治疗与以前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较已经明显改进,普遍采用了适于危险度、基于治疗反应分层治疗的策略以维持高疗效同时令其近、远期并发症小化。在发达国家约95%的早期HL及80%以的上中、晚期HL患儿得以长期存活,目前已认为HL是一组恶性程度相对低、可治愈的肿瘤。但虽然如此,仍然有大约10%的早期患儿以及25%的中晚期HL在经过早期一线治疗中进展治疗后复发[1]。本文简要介绍国外治疗儿童复发HL的原则以及抗 CD30抗体治疗 HL 的临床研究进展。
-
靶向抗肿瘤新技术--抗体偶联药物
恶性肿瘤是众所周知的高致死性疾病之一,其治疗在全球范围内一直被认为是一项难以被彻底克服的难题。化疗仍是现阶段晚期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常规的化疗药物由于选择性差导致用药后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耐药现象,往往不能为患者提供满意的临床收益。另一方面,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发展之后,靶向单克隆抗体药物因具有更高的治疗指数和更长的作用时间已成为肿瘤治疗不可或缺的治疗策略。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单抗药物也存在杀伤力差、易产生耐药等不足,常需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使用。近几年,靶向抗肿瘤新技术--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的设计理念渐趋成熟并应用于临床,实现了小分子化疗和抗体靶向疗法的强强联合,减毒增效,为实现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在单抗基础上将高效小分子药物偶联于抗体上即得ADC,其可利用抗体靶向性将药物定向富集于肿瘤组织,并释放小分子药物杀灭肿瘤细胞(图1)。ADC目前已成为除肿瘤免疫疗法之外又一大的抗肿瘤药物研究热点。
-
单克隆抗体靶向抗肿瘤药的临床评价
伴随生态环境、遗传基因、生活和精神因素的改变,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中国人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攀升,成为人类所必须应对的一项严峻挑战,同时也为新药的研发和问世带来了契机。鉴于抗肿瘤药作用的非特异性和非专一性,其在带来化疗效果和临床获益的同时,也给人体带来各种器官损伤和药品不良反应。因此,必须提高用药的安全意识,把防范风险的意识前移,从药品临床应用的各个方面进行反思,防微杜渐,以追求药物治疗的大获益。
-
儿童白血病抗体靶向治疗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
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儿童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已经有了令人鼓舞的提高,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总体存活率已经达到80%左右,低危患儿的长期治愈率有望达到90%以上[1],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白血病病例难免复发死亡,尤其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远不如ALL,儿童AML的长期无病存活率不足60%[2],且临床毒副反应还是相当明显,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
主被动双靶向纳米凝胶递送RRM2-siRNA的体外抗肿瘤效应
目的 制备靶向输送针对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R小亚基M2(RRM2)的siRNA (RRM2-siRNA)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乙烯亚胺(PNIPAM/PEI)纳米凝胶,通过研究其体外的抗肿瘤效应,以期构建新型靶向纳米凝胶递送基因系统.方法 采用自由基接枝共聚合(radical graft copolymerization)反应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PNIPAM/PEI聚阳离子温度敏感型纳米凝胶,评价其粒径、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根据电荷相互作用原理,并通过偶联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抗体,形成包裹RRM2-siRNA的靶向性PNIPAM/PEI-siRNA纳米凝胶复合体.利用凝胶电泳确定PNIPAM/PEI-siRNA纳米凝胶复合体包裹siRNA效果,通过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和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人胃癌细胞NCI-N87对该纳米凝胶复合体的摄取情况,利用qPCR法检测该纳米凝胶递送siRNA后靶基因RRM2的表达情况,用Transwell法检测该纳米凝胶复合体对NCI-N87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合成具有“核-壳”结构的温度敏感型PNIPAM/PEI纳米凝胶,颗粒均匀,粒径为359.8 nm,zeta电位为21.4 mV.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备出靶向凝胶包裹RRM2-siRNA的纳米凝胶复合体,确定佳包裹比例为N/P=60 (N/P:聚阳离子纳米凝胶中氨基与质粒DNA中磷酸基的摩尔比).不同温度下(37℃、42℃)细胞内吞实验证实,该纳米凝胶复合体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温度响应性,且可以下调靶基因RR铊的表达,抑制NCI-N87细胞的迁移.结论 成功制备抗体靶向的PNIPAM/PEI聚阳离子温度敏感型纳米凝胶,其可以结合并投递siRNA进入靶细胞,该纳米复合体可以作为新型抗肿瘤基因治疗的给药系统.
-
单克隆抗体治疗相关皮肤病的进展
利用单克隆抗体靶向病变组织或细胞上表面抗原已成为理想的靶向治疗方法.这种新方法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在皮肤病领域中也有着广阔的前景.
-
SPA-PEI交联物及基于交联物构建的抗体靶向性核酸转移系统对培养细胞的毒性作用
目的:评价新型抗体靶向性核酸转移系统及其核心组份[葡萄球菌A蛋白-聚乙烯亚胺交联物(SPAPEI交联物)]对培养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将SPA-PEI交联物与转铁蛋白受体的抗体和绿色荧光蛋白质粒以适宜的质量比混合,组装成一种抗体靶向性核酸转移系统;采用不同浓度SPA-PEI交联物或抗体靶向系统分别处理HepG2人肝癌细胞不同时间后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结果:SPA-PEI交联物对培养的HepG2人肝癌毒性作用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但其杀伤效应较PEI降低;抗体靶向系统的细胞毒作用较弱,其作用细胞的存活曲线近似于SPA.结论:SPA-PEI交联物对培养细胞有较强的杀伤效应,但以其为核心组份构建的抗体靶向性核酸转移系统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
关键词: 葡萄球菌A蛋白-聚乙烯亚胺交联物 抗体靶向 细胞毒性 -
分子和抗体靶向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
肿瘤(Tumor)是一类慢性疾病,为一组细胞在多种外因长期作用下发生的质变,具有异常过度活跃增殖的特性.这种增殖既不符合正常的生理要求,也不受正常的病理生理调控.化疗、放疗、营养支持和手术的综合治疗则可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周期和提高治疗效果.
-
免疫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脂质体(immunoliposomes)是单克隆抗体修饰的脂质体的简称,集脂质体的特性和抗体的靶向性于一体,是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释系统。手术、放射治疗、化疗及生物治疗是当今治疗恶性肿瘤的4种基本模式。近些年来,免疫脂质体较之后3种肿瘤治疗模式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为快。本文拟就其在肿瘤的化学治疗、肿瘤抗体靶向酶-前药治疗、硼中子俘获治疗和生物治疗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作一概述。1 用作肿瘤化疗药物的载体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手段之一,但化疗药物在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也较大。以免疫脂质体作为这些药物的载体,可以改变其传递和释放方式,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
靶向攻击肿瘤的免疫疗法
鉴于单克隆抗体(mAbs)的特异性及其同源和可再生的特征,单克隆抗体已大大促进了与临床相关的由肿瘤细胞高度表达的分子即肿瘤抗原( TAs)的鉴定[1].单克隆抗体也被开发出来作为一种治疗恶性疾病的有效免疫治疗制剂加以应用[2-3].那些近来被应用于临床以治疗各种癌症的单克隆抗体靶向易于接近的在选择性肿瘤细胞外膜上表达的肿瘤抗原.在Sci.Transl.Med.3,99ps38 (2011)上,新加坡的曾琦团队[4]提供了细胞内肿瘤抗原在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比正常细胞中的表达要高的现象,这可能是以单抗为基础的免疫治疗的有用标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