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004年全国儿童血尿暨慢性肾衰竭专题讨论会纪要
肾脏病的慢性持续进展已成为当前国内外肾脏病界及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儿科医师对小儿时期出现的肾脏病给予恰当诊治、减少将疾病带入成人期或延缓进展是必须面对的课题[1,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联合主办的全国儿童血尿暨慢性肾衰竭专题讨论会于2004年10月28日至30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行政特区的146位代表出席大会.本次专题讨论会着重就现今国内外儿科血尿和慢性肾衰竭方面临床研究进展及诊治中面临的问题和相应对策进行了研讨.内容简介如下.
-
小儿速效感冒冲剂引起儿童血尿
患儿男,5岁.因感冒,由家长在药店自购"小儿速效感冒冲剂"(块状),于2003年12月28日下午服1块,晚上又服1块.6 h后,患儿出现酱油色尿,在当地市级医院尿液分析,红血球(++),蛋白(++++).继之出现尿少,全身无力,精神较差,立即转我院治疗.查体:神萎面色苍白,右口角糜烂,左颈部可触及3 cm×3 cm淋巴结,咽稍红,心肺(-),腹软,肝脾不大,肾区无叩痛.实验室检查:HGB 74g/L,RBC 2.5 ×1012/L,WBC 8 ×109/L,N 0.408,L 0.491,PLT 350×109/L;尿沉渣:RBC 1 080 000个/mL、RBC形态:均一形占4%、异型占96%,WBC管型1~2个/HP,尿蛋白(+)、WBC 25~30个/HF;肝功能:ALT 7.8 U/L,AST 20.5 U/L,ALB 34.7 g/L,GLO33.4 g/L,A/G 1.04,T-Bil 2.2 μ mol/L,UA 455.8μ mol/L,B超双肾未见异常.入院后给予抗炎、抗病毒、补充血容量、维生素类、及对症等综合治疗,4 d后肉眼血尿消失,7 d后尿液检查正常,第10天出院.
-
尿沉渣联合干化学法检测在鉴别诊断儿童血尿来源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和观察尿沉渣联合干化学法检测在鉴别诊断儿童血尿来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儿童血尿患者共83例,将40例肾性血尿患儿作为对照组,43例非肾性血尿患儿作为观察组,所有患儿均通过尿沉渣联合干化学法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患儿的检测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检查准确率为90.7%(39/43),对照组患儿的检查准确率为85.0%(34/40)。结论在儿童血尿来源的鉴别和诊断当中,尿沉渣联合干化学法检测的准确率较高,且对非肾性血尿的检测准确率高于肾性血尿的检查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
小儿药物性血尿32例临床分析
药物性血尿是儿童血尿的原因之一,也是药物性肾损害的常见临床表现.关注药物性血尿问题,提高临床认识,可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避免进一步肾损害的发生.我们1999年1月~2004年4月共收治药物性血尿3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
儿童血尿30例临床分析
1998年以来,本院收治血尿患儿30例,经查体、辅助检查,针对病因作出相应处理,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尿沉渣联合干化学法检测在鉴别诊断儿童血尿来源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尿沉渣与干化学法相结合对于儿童血尿来源检测的准确性。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66例儿童血尿患者,对其采用尿沉渣结合干化学法进行血尿来源检测,观察2组的准确率。结果尿沉渣及干化学法联合检查与普通临床检测结果相比,其对肾性和非肾性血尿检测的准确率分别为86.67%及91.67%。结论在儿童血尿来源检测中,运用尿沉渣联合干化学法对非肾性血尿检测的准确性高于肾性血尿。
-
胡桃夹性儿童血尿的诊断与治疗
血尿是儿童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尤其肉眼血尿,更受患者及家长重视.其病因复杂繁多,诊断上非常困难.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胡桃夹现象引起血尿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儿童血尿的33.3%,成为儿童血尿较为常见的病因.因此日益受到各国专家的重视,其诊断及治疗倍受医师及患者的关注. 所谓胡桃夹现象(Nutcracker phenomenon,NCP),也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Left renal vei n entrapment syndrome),是左肾静脉(LRV)受压出现类似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病态,即左肾静脉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受其压迫,变窄、瘀血引起血尿.
-
药物性血尿
药物性血尿是儿童血尿的原因之一,也是药物性肾损害的常见临床表现.关注药物性血尿问题,提高临床的认识,可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避免进一步肾损害的发生.
-
上海市部分儿童血尿及左肾静脉受压普查结果分析
血尿是儿童疾病中的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病因复杂,诊断困难.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儿童血尿病例中左肾静脉受压的发现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非肾小球性血尿在排除其它病因,如肿瘤、炎症、结石、高尿钙和肾实质损害外,应考虑左肾静脉受压的可能性.
-
儿童肾小球性血尿32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血尿为儿童时期一常见症状,其发病率位居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第四位,绝大多数儿童血尿的病因是肾小球疾病(肾小球性血尿).本院自1985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以血尿为首发及主要症状的患儿428例,381例临床拟诊为肾小球性血尿,其中321例接受了肾活检病理检查.现对此321例肾小球性血尿患儿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儿童非结石性特发性高钙尿症
特发性高钙尿症(Idiopathic Hypercalciuria,IH)在儿童主要导致非结石性尿路症状,其中以血尿为常见,是儿童血尿的主要病因之一,且成年后继发尿路结石的风险极大,故充分认识儿童非结石性IH非常重要.我院自1994年1月至1996年3月共收治血尿患儿131例,其中IH 30例,现报道如下.
-
儿童血尿及蛋白尿
门诊常会遇到学校体检报告异常的学童前来就诊,尤其以血尿及蛋白尿的问题为常见.根据大规模的调查,儿童血尿的流行率约为3%至6%,蛋白尿的比率约为10%.因此,儿童血尿及蛋白尿的情形其实并不少见.儿童无症状血尿大多为良性血尿的定义是指在显微镜检查下,有超过5个红血球以上(> 5RBC/HPF).
-
小儿血尿原因多多
正常人的尿液不含或仅含有微量红细胞.若尿液中含有较多红细胞,则成为血尿.肉眼血尿是指一眼就能看出尿液呈红色或洗肉水色.镜下血尿单凭眼睛不能观察出尿色异常,但在显微镜下可发现有超过标准的红细胞存在.血尿可能是疾病所致,但也有不少儿童血尿是生理性血尿,对此应认真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
小儿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也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1eft renal vein entrapment syndrome)或称胡桃夹现象(nut crackerophenomenon,NCP).本病可见于小儿及成人,儿童发病年龄多为7~13岁,以男性居多.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胡桃夹现象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临床多表现为血尿及蛋白尿.据统计,小儿胡桃夹性血尿占儿童血尿的33.3%,成为儿童血尿较为常见的病因,因此日益受到各国儿科专家的重视,其诊断及治疗亦倍受医生及患者的关注.现就小儿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意义作一探讨.
-
小儿药物性血尿20例分析
药物性血尿是儿童血尿的原因之一,也是药物性肾损害的常见临床表现,药物性血尿是指患者用药物治疗原发病时临床出现以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它与原发病无直接因果关系,并排除急性肾炎、肾结核、肾肿瘤、肾或泌尿道结石等疾病.我院儿科自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的药物性血尿20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例中,男13例,女7例,男多于女.年龄2个月~11岁,病程短6小时,长5天.引起血尿的药物:头孢拉丁9例,感冒通3例,安乃近6例,庆大霉素2例.药物剂量:头孢拉丁60-100mg/kg.次,肌注2次/d,静滴1/d,静滴时间50min-1h,用药2-4h后出现血尿.感冒通-1片,3次/d口服,1-5天出现血尿.安乃近用药剂量为20-30mg/kg.d次,用1-4次出现血尿.庆大霉素其中1例用药6万U/d,共3天出现血尿,1例用量为12万U/d,共7天出现血尿.全部表现为浓茶样、洗肉水样全程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水肿及高血压.患儿无不适应状.
-
3例胡桃夹现象致儿童血尿的诊治体会
1 病例资料例1:男,11岁,因"尿频尿急1周"入院,3年前曾因"尿频2月"在外院治疗.尿常规:蛋白+,RBC+++,24 h尿Ca、尿蛋白定量正常,腰椎片示:隐性脊柱裂,诊断:尿路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
-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100问(三)
61 哪些药可能影响儿童的健康?国内外已有资料表明,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有可能损害儿童的听神经,引起耳聋;多黏菌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儿童的肾脏损伤;甲氧氯普胺能引起一些儿童的脑损伤;四环素、诺氟沙星等药物能影响幼儿牙齿、骨骼的发育;感冒通能引起儿童血尿;鼻眼净(萘甲唑啉)能引起儿童中毒等,儿童用药的选择应特别慎重.
-
儿童血尿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血尿(hematuria)是指尿中有超过正常数量的红细胞。正常尿液经1500 r/min离心5分钟后,弃去上清,将沉渣0.2 ml混匀后涂片镜检,在高倍镜下观察红细胞的数目,正常<3个,或尿沉渣计数<8000个/ml。血尿是儿科常见症状,常提示泌尿系疾患,临床上需进行定性和定位分析其病因,以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