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药物所致心绞痛6例临床观察
心绞痛发病常见的诱因是劳累、情绪激动、饱餐、受冷、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但有时亦可由药物治疗诱发.我们自1986年3月至1998年2月间,在临床工作中遇到6例(男5例,女1例),年龄48~65岁,平均56岁,其中由硝苯地平(Nifedipine)诱发者3例,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e)诱发者2例,阿斯匹林(Aspirin)诱发者1例,下面各举1例,然后加以讨论.
-
乌司他丁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是一种广谱的胰蛋白酶抑制剂,1985年由日本首先开发上市,在临床上应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循环衰竭(出血、细菌、外伤、烧伤等休克)、胸外及腹外手术、器官移植及心肺分流手术等.在机体受到严重损伤诱发全身炎症反应时,UTI可以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提高治疗成功率.本文综述UTI应用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治疗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
严谨的药物选择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的基石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心绞痛分为:劳累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和混合性心绞痛三类。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心绞痛常在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发生,每次发作持续3~5分钟,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如果是初次发生了心绞痛,无论药物能否缓解,均需尽快到医院去就医,因为初次发生心绞痛,有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性。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诱因。
-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预测循环衰竭患者的容量反应性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塌陷指数( cIVC)预测自主呼吸条件下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方法选取60例有自主呼吸的急性循环衰竭患者,根据补液后主动脉流速时间指数( VTI)的变化分组,VTI≥15%为有反应组(30例),VTI<15%为无反应组(30例),根据相应的 cIVC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然后再使用ROC曲线评估cIVC对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补液前后VTI分别为(12.5±4.2) cm、(15.9±4.1) cm;补液前 IVC的呼吸变异度分别为(23.1±18.3)%、(24.7±19.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 cIVC 预测急性循环衰竭患者容量液体反应性的 ROC 曲线下的面积为0.843(95%CI 0.62~0.84),佳界值为40%,特异度为68%,灵敏度为71%。结论对于有自主呼吸的急性循环衰竭患者,cIVC >40%可能提示有容量反应性,可予积极液体复苏。而cIVC<40%,补液需慎重。
-
小儿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循环衰竭2例
2006年1月至2007年2月,我院收治2例小儿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循环衰竭(低血容量性休克),经治疗后好转.现报道如下:
-
心脏液体反应性参数及其应用进展
在危重症患者的循环支持中,容量判断非常重要.临床上面对急性循环衰竭或组织灌注不足时,多怀疑容量不足,扩容常是第一选择.扩容治疗后如果能观察到心率下降、血压上升、尿量增加、循环改善则提示扩容治疗有效,液体反应性好.临床研究中液体反应性好常指通过扩容治疗后,心排血量(CO)或每搏量(SV)较前增加≥12%~15%.
-
陆一鸣:《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解读——治疗部分
春满京城.4月16日的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常务副会长暨上海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陆一鸣教授在会上对《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从治疗角度进行了深刻而清晰的解读.他表示:“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推出此次共识出台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年轻医生特别是基层年轻医生,了解所治疗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变化和各国指南发布的情况,提高疾病综合处理能力.当前很多疾病在诊治上还存在不少的争议,比如急性循环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和治疗,目前仍未达成统一共识,但一些基本的内容还是可以理清形成共识,以期对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
王仲:《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解读--病理生理、早期识别与诊断部分
美人间四月天。在4月15日至17日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王仲教授现场解读《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的讲座引起了与会者的热切关注。
-
浅谈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
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或心肌耗氧增加而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酯制剂后消失.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见诱发因素有劳累、饱食、受寒、情绪激动、急性循环衰竭等.1护理评估1.1疼痛发生的部位是否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并波及心前区;是否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或至颈、咽、下颌、背部、上腹部.
-
肾病综合征并急性循环衰竭5例(8例次)分析
肾病综合征具有易复发、病程长、并发症多等特点, 我科1991年2月-2001年底收治的104例肾病患儿中有5例(8例次)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 突然发生急性循环衰竭, 现将其资料报道如下.
-
中心静脉置管在手术室的应用
中心静脉置管是急危重患者急救中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1]:快速液体复苏,如严重创伤休克,急性循环衰竭,需大量快速补液;循环功能的监测,如体外循环下各种心血管手术;完全静脉内营养,如静脉高营养治疗;给药,需长期输注对血管壁有刺激的药液,如某些抗菌药物、抗癌药物;经静脉放置起博器;静脉空气栓塞的抽吸;紧急透析;缺乏外周静脉通路.
-
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及护理进展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指血液经过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时产生的压力[1].CVP主要用于测定右心室充盈压反映右心室前负荷,它可反映体内血容量、静脉回心血量、右心室充盈压力或右心功能的变化,可作为临床上补液速度及补液量的参考指标,对防止心脏负荷过度及指导应用利尿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同时中心静脉压对了解血容量,心功能、心包填塞有着重大意义,也可了解原因不明的急性循环衰竭性质判定具有指导意义;了解少尿或无尿的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还是肾功能衰竭.因此,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对观察患者的病情有很大的作用.本文分析和综述了中心静脉压的监测过程,阐述了中心静脉压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护理措施,以期使中心静脉压的监测更准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PICCO监测技术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研究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特征是"爆布式"的炎症反应,导致静脉池扩张、毛细血管渗漏,表现为组织灌注的恶化并终导致急性循环衰竭,维持足够的心脏前负荷是获得稳定血流动力学的首要目标 [1],因此,准确、敏感且操作简便的心脏前负荷监测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pulse contour cardiac output, PiCCO)是一项全新的脉波轮廓连续心排血量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量联合应用的技术,现研究已证实 [2-5],P i C C O仅用中心静脉和动脉导管就能精确、连续监测心排量及外周血管阻力、心搏量等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损伤小、参数结果直观、治疗及时及导管放置过程简便等优点.
-
谨守病机治疗冠心病
冠心病属于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中医范畴,故《灵枢经·厥病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类似现代医学急性心肌梗塞。《类经治裁》:真心痛……,猝大痛,无声,面青气冷,手足青至节。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循环衰竭,心脏骤停的表现。治疗上,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气短病脉证治第九》中指出: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括萎韭白半夏汤主之。
-
1例创伤性急性心包填塞行心脏修补术后的护理
急性心包填塞是需要紧急处理和严密监测的心血管系统急症之一,系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心包腔内液体量急剧增加,影响心脏舒缩功能,从而导致血流动力学的严重失常,急性循环衰竭,如不及时准确诊断处理,将迅速危及病人生命[1].2009年7月28日,我院成功抢救1例因车祸致急性心包填塞的病人,经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于2009年8月13日痊愈出院,现将ICU的监护护理报告如下.
-
《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解读
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是以微循环功能障碍为基础组织低灌注、多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病情危重.需要提高早期识别和诊断能力,早期采取针对性的个体化综合干预措施,以改善组织灌注和氧供为中心稳定生命体征,保护器官功能,去除病因和诱发因素,并通过血流动力学检测,进行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的发布,有助于提高我国急诊科对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的早期识别、诊断和处置,有利于促进对本病诊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
-
药物所致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见诱因为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亦有由药物治疗诱发.我们近几年在临床工作中遇到8例(男5例、女3例),年龄52~65岁,平均58岁,其中硝苯地平诱发4例,硝酸甘油诱发4例,本文各举1例典型病例,分析如下.
-
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疾病引起的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及黑便,出血量大时可引起急性循环衰竭.是临床上急症、重症,又是常见病,平均病死率为10%~20%.我院1997年10月~2004年8月收治100例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患者,经积极救治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就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中心静脉穿刺致急性心包填塞1例
急性心包填塞(acute pericardial tamponade)是指由创伤、心脏破裂、渗出等原因导致心包腔内液体急剧聚积或异常增多,心包腔内压力明显增加,使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静脉血液不能充分回流入右房右室,导致体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的一种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为心包压力迅速增加导致心脏各腔室受压、心脏充盈及舒张功能不全[1].急性心包填塞主要发生于胸部贯通伤、主动脉夹层破裂、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2-3]等.中心静脉穿刺引起的急性心包填塞比较罕见,因此极易被忽视,而急性心包填塞发病凶险,一旦识别而处理不及时,短时间内即可导致患者死亡.本文就中心静脉穿刺导致急性心包填塞1例汇报如下.
-
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1 概述急性循环衰竭( acute circulatory failure, ACF)是指由于失血、细菌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系统功能障碍,以致氧输送不能保证机体代谢需要,从而引起细胞缺氧的病理生理状况[1-2]。休克是急性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常常导致多器官衰竭,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2]。换言之,休克的佳定义即是急性循环衰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