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灭滴灵牙用膜剂的制备及应用
膜剂(Film)又称薄片剂,是将药物溶解均匀分散在成膜材料的胶体溶液中,经加工成薄膜状的药物制剂.牙用膜剂有以下优点:a可以在牙周围以较少的药物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缩短治疗时间;b生产工艺简单,易于掌握;c成膜材料少,成本低;d便于携带,使用方便.下面介绍灭滴灵膜剂的制备工艺.
-
中药凝胶剂的研究概况
凝胶是一类含有两组分或两组分以上的包含液体的半固体胶冻和其干燥体系(干胶)的大分子的网络体系的通称.将药物溶解或均匀散于凝胶中既为凝胶剂,它能较长时间的与作用部位紧密粘附,有较好的生物粘附性[1-5],制法简单、使用舒适.
-
一次性注射器在小儿喂药护理中的应用
口服给药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用药途径.小儿因年龄特点无法正确掌握固体剂型药物的吞服方法,临床上及家庭中对患儿喂药往往采取把这些药物溶解在温开水中制作成液体剂型后给喂服的方法,因大部分药液口味呈苦涩味,小儿易产生惧怕心理,在喂服期间往往会采取哭闹、拒服等不合作的态度,影响顺利足量地给药,同时家属易产生担忧心理.
-
密封瓶粉剂注射剂溶解方法的改进
密封瓶在临床常用于存放结晶或粉剂注射剂,使用密封瓶内的药物须用生理盐水、注射用水或专用溶媒将其充分溶解后吸取使用,而一些药物很难溶解.对于此类药物溶解一般注入溶解液后须振荡密封瓶,但此法嗓音大,容易使密封瓶内产生碎屑引起微粒污染,而且易使密封瓶破损.
-
粉针剂在溶解操作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将粉针剂的药物溶解稀释后给病人进行注射治疗,是护理工作中基本的技术操作.由于药物的成分、制剂的制备工艺及原辅料等的不同,在溶解药物时,其反应及瓶内的气压等也不一样.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因护士对药品的特性不了解或操作时方法不当,而将药液渗漏等问题,造成了临床上药物治疗剂量的不足.
-
036 预测因胃肠道pH改变和药物溶解而影响药物吸收的新型系统
-
微球、纳米球制剂临床应用进展
微球(microsphere)、纳米球(nanosphere)技术是由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技术.微球系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辅料中形成的粒径为1~250um微小球状实体,而粒径在10~1000nm之间的通常称之为纳米球(又称毫微球、纳米粒).微球制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通过微型包裹技术制得的微球,然后再按临床不同给药途径与用途制成的各种制剂.药物以微球、纳米球的形式给药后,可使药物具有靶向和控释作用,改变了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1].
-
片剂药物溶解后保留灌肠方法的改进
用片剂药物溶解后保留灌肠是临床治疗小儿肠道疾病的常用手段,以往的灌肠法是将药片放于乳钵内研碎,再冲人20~30 ml生理盐水或温水,搅拌均匀后抽吸至注射器内,连接一次性导尿管为患儿灌肠,此法所用药液较多,易刺激肠道蠕动使药液过早排泄,且因药粉附着残留在乳钵内造成较多浪费且药量不准,每次用完须清洗乳钵,费时费力.
-
化学溶盘术
化学溶盘术(Discolysis)是应用药物溶解突出椎间盘的髓核或纤维环,解除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而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于20世纪60年代始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20世纪90年代用于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疗效.
-
服药方法不当伤食管
人们往往过于关注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忽视服药方法及其姿势.有些人服用药片及胶囊类药品时,为省事不用水送服,而是将唾液与药片吞下去,如此服药害处很多,不仅影响疗效,有些药还易损伤食管,而且干吞药片其药物溶解缓慢,糖衣片疗效发挥更慢.
-
吃药与食道溃疡
吃药与食道溃疡密不可分.如果吃药时喝的水不够我或是吃完药后马上睡觉,这时的药物还粘在食道上,没有进入胃中,待药物溶解后,就会腐蚀食道黏膜,情况较轻微的只是吞咽疼痛,严重者可能伤及血管而引发出血,导致食道溃疡病的发生.
-
用注射器溶解头孢替安的技巧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注射用头孢替安其主要成分为头孢替安,辅料名称为碳酸钠,分子式为C18 H23 N9 O4S3·2HCI,其性状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故在药物溶解后会产生大量的气体,使瓶内的压力特别大,药物在溶解时,药液在针头处外溢、四溅或倒流,不仅污染了针头,而且还影响到药物剂量的准确性.笔者介绍以下配制此类药物的方法,既可保证药物剂量的准确性避免浪费,又可保证此项操作是无菌操作.
-
微球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微球(microsphere)是指药物溶解或者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常见粒径在1~40 μm之间,属于基质型骨架微粒.微球用于药物载体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十分迅速.药物制成微球后,因其对特定器官和组织的靶向性及微粒中药物释放的缓释性,已经成为近年来缓控释剂型研究的热点.微球根据材料可分为生物降解型、非生物降解型;根据临床用途可分为非靶向制剂和靶向制剂[1].
-
易混淆的三类“姊妹药”
NO.1口含片与舌下片共同点:都是在口腔内用药不同点:一个用药在舌头上,一个用药在舌头下口含片又称含片,如西瓜霜润喉片,这类药具有局部消炎、杀菌、止痛等作用.口含片使用时应含在口腔中让其慢慢溶解来发挥药效,不要咀嚼.药物溶解后一段时间内,不要吃东西或饮用任何液体.
-
皮肤用药面面观
11.外用药的种类①粉剂:粉末状的外用药.②软膏剂:外用药的主体,有油性软膏、乳剂性软膏、水溶性软膏和混悬性基质(凝胶)等.③溶液:将药物溶解于溶剂中的外用药,包括非挥发性的水溶液和将药物粉末混合于水、乙醇中的洗剂.④硬膏:在布片上涂抹粘着剂,是含有主药和基质的外用药.⑤喷雾剂:喷雾状的外用药.⑥胶带状剂:通过粘着剂将主药涂抹在聚乙烯胶带上的外用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用作含皮质激素的外用制剂.⑦其他:有糊剂(泥膏)、擦剂等.
-
易产生泡沫类药物溶解和抽吸方法的改进
临床护理操作中,在溶解某些粉剂或抽吸如破伤风抗毒素、鱼腥草等药液时易产生泡沫,造成药液的浪费以及注射剂量的减少.经过临床实践,我们对溶解和抽吸易产生泡沫类药物的方法做了改进.现介绍如下.
-
溶解药物时减少泡沫形成的方法
近年来,临床使用的新药不断推出.护士在溶解粉状药物时,通常只使用常规手法,即注入溶剂后,用力将药物摇匀,待药物溶解后,再抽出.而此法用于易产泡沫类药物时,由于用力摇晃,溶解后的药物泡沫较多,致使抽吸药物时也不易抽吸干净.
-
一次性新型溶药器
临床静脉输液时常常需将药物溶解于所需液体中.传统的注射器加药法,既操作不便,又易发生污染,且效率低.现研制的一次性新型溶药器克服了以上不足.
-
药物溶解参数的Bootstrap方法估计
药物溶解参数的估计过去是采用Hansen方法进行估计的,该法要求药物溶解参数数据模型符合正态分布,其理论和计算较为复杂,需另写出计算程序方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其计算过程,实际应用困难,Bootstrap分析方法对模型数据的分布没有严格的规定,且在现行的SAS统计软件包上较易实现其计算过程,但其能否应用于药物溶解参数模型估计.本文的目的就是想以这类研究的一个实际资料,探讨Bootstrap方法进行参数估计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
对需作过敏试验粉剂药物溶解后所占体积的研究
临床上所用粉剂药物繁多,特别是头孢和青霉素类药物,品种及规格更新频繁.我们发现,临床护士在配制皮试液时,通常首次稀释均以注入整毫升量的生理盐水,计算此时的浓度,是以注入的生理盐水量作分母,未考虑粉剂溶解后的体积,以至配出的实际皮试液浓度,比拟计的标准浓度低,势必影响皮试结果的可靠性.经研究,不同规格粉剂溶解后所占的体积不同,应当引起临床护理同行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