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4DCT探讨金属夹、血清肿及两者结合勾画靶区对EB-PBI剂量学参数影响

    作者:国兵;李建彬;王玮;李奉祥;郭延娈;李彦康;刘同海

    目的 基于4DCT扫描探讨金属夹、血清肿及两者结合勾画靶区对部分乳腺外照射(EB-PBI)的剂量学参数影响.方法 选取2009-2013年间接受保乳手术并符合EB-PBI条件的20例患者入组.在4DCT 10个时相上,分别基于金属夹、血清肿及两者结合勾画GTVC、GTVS、GTVC+S,并将10个时相图像上GTV分别融合得到IGTVC、IGTVS、IGTVC+S,边界外扩15 mm作为PTVC、PTVS、PTVC+S.由同一物理师在吸气末时相图像上分别基于PTVC、PTVS、PTVC+S制定3DCRT计划,比较3组间靶体积、HI、CI及OAR剂量体积差异.结果 3个组间IGTV、PTV及PTV与患乳体积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肿组<金属夹组<金属夹结合血清肿组,血清肿组患侧正常乳腺、患侧肺受量小于金属夹组及金属夹结合血清肿组(P均<0.05),3个组间HI、C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4DCT图像上基于不同参照物构建靶区导致的体积差异对靶区剂量分布无明显影响,但对患侧乳腺及患侧肺受量却有明显影响.

  • 104例胸段食管癌左胸路径术后局部复发规律及放疗靶区范围探讨

    作者:刘俊;吕长兴;王家明;王常禄;郭金栋;李洪选;高兰婷;方文涛;田野

    目的 探索胸段食管癌经左胸路径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因素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术后放疗靶区范围.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9-2012年经左胸路径根治术后胸段食管癌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局部复发规律及影响因素,并依此确定术后放疗靶区范围.结果 共人组患者104例,术前病变位于胸上段14例、胸中段68例、胸下段22例.术后病理分期为T1b期10例、T2期26例、T3期56例、T4期12例;N0期48例、N1期56例;Ⅰ期6例、Ⅱa期36例、Ⅱb期21例、Ⅲ期40例、Ⅳa期1例.病理类型为鳞癌101例、腺癌2例、鳞癌小细胞癌混合型1例.局部复发时间为1~100个月(中位数12.8个月).104例患者共发现局部复发部位136处.术后复发主要位于锁骨上、上中纵隔淋巴结(占83.8%),其中双侧锁骨上35例、上纵隔64例、中纵隔15例、腹腔9例、原瘤床4例、吻合口9例.放疗靶区应以双侧锁上区、中上纵隔及吻合口为主.结论 胸段食管癌左胸路径术后局部复发位置主要在双侧锁上区、中上纵隔及吻合口,因此放疗靶区应包括上述范围.

  • 磁共振波谱技术在放射治疗靶区确定及疗效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李兆斌

    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maging,MRS)技术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器官的代谢和生化信息.由于代谢异常通常早于结构变化,MRS可以监测到常规MRI不能显示的异常.在放射治疗中,靶区的确定关系到放射治疗的成败,MRS对肿瘤侵润范围的确定有重要的意义.在对病变进展的观察和治疗后反应评估的同时,MRS还可以提示预后.本文对MRS在放射治疗靶区确定及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分子影像指导放疗计划及疗效评价

    作者:Robert Jeraj;Tyler Bradshaw;Urban Simon(c)i(c);高永恒;林奈尔

    分子影像在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的监测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制定放疗计划并评估其治疗效果,而上述与治疗相关的应用所要求的可重复性及图像质量均高于诊断水平.具体要求包括:患者的合理准备、充分的技术培训、周密的显像流程、可靠的显像技术、可重复的软件算法和可靠的数据分析方法.准确确定肿瘤治疗范围是当前肿瘤放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子影像大价值在于帮助医师降低边界勾画时主观因素导致的误差,提高肿瘤靶区勾画与实际肿瘤边界的符合度.已经有多种基于分子影像的自动及半自动勾画靶区的方法可供使用,但其广泛应用仍需足够的证据支撑.虽然利用分子影像评估肿瘤异质性的生物适形放疗(剂量描画)正在研究当中,但要充分发掘其潜力还面临诸多挑战.分子影像作为一种预后评估的工具,在早期(治疗中)和晚期(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正日益凸显.由于存在放疗引起的炎性反应等潜在干扰因素,所以对放疗反应的评估需要仔细的诠释.尽管分子影像的作用已经在放疗中得到了认可,但是距广泛及全面使用仍有一定距离,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扎实的临床证据.同时,针对医师的培训指导也非常有限.18F-FDG PET/CT仍是在肿瘤放疗中应用的主要分子影像手段.其他分子影像方法(如细胞增殖显像等)正在逐步普及,但其广泛应用还受限于示踪剂的制备和医保报销制度等.随着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放疗中运用的不断增加,应充分重视肿瘤放疗专业人员的培训,使其更深刻地理解可定量的分子影像方法在肿瘤放疗中的潜力及局限性.放射学及核医学领域的专家应该着重在量化及可重复性方面配合肿瘤放疗对影像的特殊要求.此外,应加强肿瘤放疗、核医学或放射学及内科治疗等多学科间的紧密合作,以便合理、安全地应用分子影像技术.

  • 局部晚期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疗效观察

    作者:陈祥明;赵大奇

    食管癌确诊时约2/3的患者已处于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放射治疗或放化疗综合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食管癌常规放疗的疗效不明显,5年生存率在8%~10%,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局部未控及复发.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imensional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技术,它在靶区确定、剂量分布均匀性、减少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容积及剂量等方面均有优势.

  •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质量控制

    作者:杨树强;邓大平

    随着肿瘤放射治疗事业的发展,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以其射线能量范围广及不断引进的高新技术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放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过程涉及从诊断、治疗决策、靶区确定、治疗计划设计、定位、治疗实施和验证及随访的多个阶段,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缺陷都会不同程度地降低整体的治疗水平[1],而且由于各放疗单位管理制度、人员配备、设备质量、教育培训等参差不齐,也是影响放疗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为加强患者防护,提高放疗效果,特总结归纳以下放疗质量控制措施:

  • 肺癌靶区确定的CT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芳云;唐秉航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总数的70%~80%.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治疗是手术,但在确诊后,仅有约1/4的患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约3/4的患者需要放射治疗.因此,放射治疗目前仍是肺癌,特别是非小细胞肺癌主要治疗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