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出血性卒中的遗传流行病学群体研究
目前认为,出血性脑卒中是由多个环境因素和多个基因[1]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易感性在一些病例中起重要作用.对种族[2]及家族[3]双生子[4-5]的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在脑出血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根据病因和病理学分类,出血性脑卒中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脑出血(ICH).SAH 80~90%是由颅内动脉瘤引起的[6],不到10%的病例存在动静脉畸形,极少数病例无解剖异常.ICH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占78%~88%,主要病因是慢性高血压、淀粉样血管病引起的小血管的自发性破裂[7].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原发性脑出血(PICH).
-
分子搭桥术生成新血管治疗冠心病的展望
心脑血管病在人口总死亡率中占第一位,尤其是冠状动脉闭塞性疾病为严重.尽管通过手术搭桥、导管介入、药物溶栓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这些治疗手段对弥漫性血管梗塞或小血管梗塞常常无能为力,而且这些治疗方法只能产生短暂的效果.
-
国产BuMA支架在冠心病大小血管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目的 评价国产BuMA生物降解药物涂层冠状动脉支架在冠心病小血管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8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小血管病变组102例,大血管病变组80例,均置入BuMA生物降解药物涂层冠状动脉支架,比较观察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及在1~12个月随访期间的心绞痛、猝死、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及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情况.结果 大血管病变组和小血管病变组手术即刻成功率均为100%,两组共发现203处靶病变,共置入支架273枚.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入选182例患者进行出院后第1、3、6、12个月门诊随访发现,小血管病变组8例心绞痛复发,其中1例为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组5例复发心绞痛.于术后第6~9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小血管病变组2例分别为右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支架内远段再狭窄达75%~80%,大血管病变组1例为左前降支支架近端再狭窄75%.两组心绞痛复发、冠状动脉造影支架内再狭窄及靶病变血运重建主要MACE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迟发性支架内血栓、无心肌梗死及猝死.结论 国产BuMA生物降解药物涂层冠状动脉支架应用于冠心病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安全、有效,疗效不逊于用于冠心病大血管病变时.
关键词: 冠心病 小血管 大血管 介入治疗 BuMA生物降解药物涂层冠状动脉支架 -
冠状动脉导丝引起冠状动脉小血管穿孔紧急处理策略及临床分析(附四例报告)
冠状动脉破裂、穿孔和此后的心脏压塞也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在PTCA约为0.1%,在冠状动脉介入新技术(如斑块旋切、旋磨、激光成形等)约为1%.
-
冠状动脉小血管支架置入术的疗效观察
目前,多认为小血管支架植入术是再狭窄率增高的原因之一,故有关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研究以入选直径大于3.0 mm的血管为多,有关小血管支架植入术的成功率及远期疗效随访的资料较少.本研究观察了AVE 2.5 mm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结果,旨在评定小血管支架植入术的可行性.
-
EXPORT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替代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方法.在AMI急诊PCI时,血栓被球囊扩张挤碎,挤碎的血栓易随血流阻塞远端小血管,引起远端血管血栓栓塞,此为AMI介入治疗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10%~20%,在临床上可引起慢血流或无复流(no-reflow)现象,并可导致心肌梗死或死亡等严重后果.
-
肺血管疾病诊治新观念
肺血管疾病指肺血管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局部或整体肺循环障碍[1].肺血管疾病包括获得性和先天性肺血管病;大血管和小血管受累的肺血管病;肺动脉受累和肺静脉受累以及肺毛细血管受累的肺血管病.由此可见,肺血管疾病是肺循环障碍的总称.肺血管疾病学的发展经历了大约百年的历史,到本世纪肺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肺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转化为临床诊治的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肺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已成为转化医学领域杰出代表性学科之一.因此,肺血管疾病诊治新观念层出不穷.
-
老年人特拉唑嗪相关性弥漫性肺泡出血一例并文献复习
弥漫性肺泡出血(diffuse alveolar hemorrhage,DAH)属临床危重症,反复发作可能导致机化性肺炎、肺纤维化等,常见病因为小血管炎性疾病[1-2] .药物导致DAH近年来屡见报道,我们报道盐酸特拉唑嗪相关性DAH 1例并文献复习,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安全性的认识.
-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的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标志是反复发作的广泛的血管损害.SLE的血管损害分为两大类:炎症性和非炎症性(即血栓性),在临床上表现为大小血管血栓形成,局部缺血坏死及血管炎,许多患者同时具有这两种血管损害,其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新近发现的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在体内抗凝和炎症反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国外文献初步报道可溶性EPCR(sEPCR)在SLE患者血浆中呈高水平表达[1],但其在SLE中的作用及意义尚未明确,为此我们检测了55例SLE患者血浆sEPCR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临床意义.
-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长病变临床疗效
冠状动脉(冠脉)小血管、长病变是支架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强预测因子,E-SIRIUS、C-SIRIUS研究表明,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内径2.5~3.0 mm、长度15.0~32.0 mm冠脉的疗效显著优于普通支架,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
-
雷米普利联合螺内酯对心血管胶原更新影响及机制探讨
减低心肌间质重构是控制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进展的关键.神经内分泌激素异常是启动和加剧重构的重要因素,除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外,醛固酮主要通过促进冠状动脉小血管周膜和心肌间质纤维化,成为病理性心肌肥厚和心肌僵硬度增加的主要原因[1].本研究旨在了解高血压患者平稳有效控制血压前提下抑制AngⅡ和醛固酮对心血管系统胶原更新的影响.
-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小血管弥漫病变中的应用
-
女性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PCI临床干预/应用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治疗冠心病小血管患者的临床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围术期预后因素分析
-
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变化的初步研究
目的: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创基微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变化特征,探讨血管的形成与退缩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大鼠5%深Ⅱ度烫伤模型,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和单纯烫伤两组.于伤后0.5d、1d、3d、7d、14d和21d采取创面皮肤标本,HE病理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创面组织真皮内血管内皮细胞PCNA和TUNEL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深Ⅱ度烫伤的大鼠伤后3d,创面出现少量的肉芽组织,7d时肉芽组织已充满创面,再上皮化速率为30%,14d的再上皮化率达70%,至21d,创面完全闭合,真皮内小血管的数量减少.大鼠烫伤后3d,创面基底的真皮组织内出现PCNA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随后阳性表达逐渐增多,14d时达到高峰.至伤后21d,PCNA的阳性表达略有下降.而创伤愈合初期罕见TUNEL阳性的细胞,21d时,TUNEL标记阳性的细胞显著增多.结论:烫伤大鼠创面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活动与创面的愈合进程有密切的关系.血管形成与退缩在时程上协调变化是组织正常修复的重要步骤.
-
严重感染所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进展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以血管内出现纤维蛋白,从而导致微血管和小血管血栓形成,并终引发器官功能不全的综合征[1].它可并发于多种原发(基础)性疾病的晚期.严重感染导致脓毒症是急性DIC发生的常见的原发疾病,其病死率较高,属于医学领域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对于这个难题,近几年来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
大咯血患者的肺外科急诊治疗
一般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称为咯血。可表现为痰中带血、满口鲜血到致命性的大咯血,即使是少量咳血或痰中带血丝亦会引起患者忧虑,而大咯血是很严重的临床病症,常突然发病,来势凶猛,危及生命。一般认为,小量咯血是指每次或每天小于100 ml;中量咯血是指每次100~300 ml;另外,肺出血可能淤积在肺中或咽下,咯出的血量并不能反映实际的出血量,应根据患者生命体征情况,采取适当紧急措施。虽然大咯血发生率并不高,但易引起气道阻塞发生窒息而危及患者生命,临床医生在采取紧急措施的同时,尽可能快地明确病因十分重要。常见病因有肺结核、肺炎、肺脓肿等;较少见的有肺栓塞、肺寄生虫病、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等。在我国引起咯血的首要原因为肺结核。肺结核出现咯血多为浸润型、空洞型肺结核或干酪性肺炎,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较少出现咯血。由于结核病变中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渗出,导致痰中带血或少量血块;如病变累及小血管管壁破溃则形成中量咯血;如空洞壁肺动脉分支形成小血管瘤破裂,或继发性结核性支气管扩张形成动静脉瘘破裂,则造成大咯血,危及生命。肺炎出现咯血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肺炎杆菌性肺炎和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有时可出现痰中带血。
-
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与诺和灵30R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将8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应用甘精胰岛素(A组)和诺和灵30R(B组)进行24周的强化治疗,比较2组一般情况及血糖拉制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血糖、血压均达到目标水平,降低程度无显著差异.B组较A组低血糖发生率更高,体重增加幅度更大.结论:甘精胰岛素与诺和灵30R对新诊断T2DM的降糖效果无显著差异,但后者的低血糖风险大,体重增加幅度大.说明甘精胰岛素更适合于新诊断T2DM患者.大量研究表明,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新诊断T2DM患者的空腹、餐后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HbAlc),并减少大、小血管的并发症,但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和体重增加.本研究将比较甘精胰岛素与诺和灵30R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为更好地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提供临床依据.
-
肋骨骨母细胞瘤一例报告
患者,男,23岁.因左侧腰背部无明显诱因进行性疼痛3个月入院.查体:左侧腰背部近肋脊角处及第12肋骨中段有轻度叩痛.胸部X线片示:左侧第12肋骨中段局限性稍膨大,边界清楚,皮质骨完整(图1).胸部CT示:左侧第12肋骨中段见一大小约1.9cm×1.1cm的小膨胀低密度影,内有多发小囊变区,边缘骨质硬化,界清,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良性骨肿瘤.术后病理巨检:部分肋骨一段,大小6.5cm×2.0cm×1.0cm,中央段膨大.镜检:肿瘤组织中富含骨母细胞,呈多角形或类圆形,胞浆丰富,胞核偏向于一侧.骨母细胞围绕骨小梁及骨样组织,间质为富含小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散在分布体积较小的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图2).病理诊断:(左侧第12肋骨中段)骨母细胞瘤.
-
肾淋巴管肌瘤病一例报告
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平滑肌细胞在淋巴系统、小血管和肺实质等部位病态性增生而产生以呼吸困难、胸痛和气胸等肺部表现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疾病.本病临床罕见,发生于肾脏者更为罕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肾上腺神经鞘瘤四例报告
肾上腺神经鞘瘤临床上极罕见,我科自1984年8月~1996年4月 收治4例,均经病理证实,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4例,男2例,女2例。年龄32~53岁。2例因 腰背部隐痛不适就诊,2例为体检时B超发现。均无头晕、头痛、出汗、肌无力及阵发性高血 压史,无多尿、夜尿。24小时尿VMA、17-羟、17-酮、血肾素及醛固酮检查均 正常。B超和CT检查提示肾上腺实质占位。术前均未明确诊断。肿瘤发生于右侧3例,左侧1 例,直径分别为8.0 cm、3.5 cm、5.0 cm、5.0 cm。4例均经手术完整切除肿瘤。肉眼 观肿瘤均有包膜,切面灰白色,呈鱼肉状,质地较坚韧。镜下结构:纤维型细胞排列成束状 ,长杆状核排列呈栅栏状即Verocay小体,可见丰富血管间质,血管管腔扩大,衬有上皮,厚壁 小血管似静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术后恢复顺利,无手术并发症,随访3~15年肿瘤未见 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