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去白细胞血浆的临床应用
白细胞是人体自然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同血制品异体输注时可产生许多副作用,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VHD)、血小板输注无效(PTR)、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以及可能传播细胞相关病毒(GMV、HTLV-Ⅰ/Ⅱ、HIV-Ⅰ)等[1].自20世纪70年代报道用离心法去除白细胞以减少输血反应后,支白细胞制品逐渐成为欧美国家广泛应用的常规制品.
-
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照组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观察组输注去白细胞输血制品,观察对比两组输血后24h内FNHTR发生情况.结果 输血24 h内,观察组FNHTR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FNHTR发生率随输血次数增多而明显上升.结论 采用去除白细胞输血治疗有助于降低FNHTR发生率.
关键词: 去除白细胞 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 预防 -
白细胞滤除在临床输血中的影响
目的:对输血治疗的患者在滤除白细胞与未滤除白细胞输血反应率进行比较,观察滤除白细胞输注法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1032例输血患者的输血反应率进行统计,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来分析白细胞去除和红细胞回收情况,并且比较去除白细胞组与未去除白细胞组发生的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结果:滤除白细胞前的输血反应率为0.6%,滤除白细胞后的输血反应率为0.1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过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制品能显著降低非溶血性反应率,运用去除白细胞输血疗法,可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使白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降至低限度。
-
去除白细胞对储存血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近年研究证明,输血反应尤其是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NHFTR)不总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造成的,输注了含高水平细胞因子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也是诱发病因之一.血液及血液成分在储存过程中,白细胞易崩解,其碎片和释放的各种细胞因子(白介素等)很难滤除,许多细胞因子具有强烈的致热作用.
-
白细胞过滤对机采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
为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现多主张对血液制品进行白细胞过滤处理.目前国内开展的过滤去除白细胞(简称去白)项目多限于红细胞制品,而去白机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其中机采血小板去白处理是否导致血小板的体外活化是目前亟须解答的问题.为此,本课题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不同保存时间机采血小板去白前、后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的表达率进行了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
用白细胞共同抗原45去除白细胞对流式细胞仪测定肿瘤细胞干扰的探讨
流式细胞仪( FCM)是通过荧光抗原抗体技术进行细胞测量的先进仪器.穿刺活检术为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和标记物检测提供了安全、准确、微创的途径.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关注肿瘤相关基因蛋白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而蛋白表达水平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间存在差异[1-3],以往的工作多以免疫组化技术为手段,但在定量分析方面受到限制;而FCM快速进行多参数测量,特别是在混合细胞中可通过相应标记对细胞进行分类和定量.
-
3种富集胃癌患者外周血中胃癌细胞方法的比较
目的:建立一种富集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癌细胞的有效方法.方法:先将不同浓度胃癌MGC-803细胞加入到健康人外周血中,再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收集单核细胞,然后等分成3份,并用3种方法处理-A方法,用CD45磁珠去除白细胞;B方法,用Ber-EP4磁珠富集癌细胞;C方法,先后使用上述2磁珠.后用定量RT-PCR检测看家基因β2微球蛋白(β2MG)mRNA的量.同法检测30例胃癌患者外周血.结果:β2MG mRNA扩增曲线的交叉点(crossing point,Cp)数值与癌细胞数间有良好的负相关(方法A,P<0.05,方法B或C,P<0.01).方法C检测到的Cp值为3种方法中大的;其灵敏度为1 mL血中含有1个癌细胞.用A、B和C方法检测30例胃癌患者外周血癌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70.00%,60.00%和36.57%(C与A比较,X2=5.79,P<0.05;C与B比较,x2=4.92,P<0.05).结论:在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癌细胞的实验中,联用阴性和阳性免疫磁珠可减少来自外周血白细胞的污染.
-
去白细胞温氧合血心脏停搏液连续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
为探讨去白细胞温氧合血心停搏液连续灌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2001年8月至2002年4月我们对20例心脏手术病人进行观察,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60岁,平均38岁.室间隔缺损(室缺)7例,法洛四联症5例,二尖瓣置换或成形4例,双瓣置换和室缺并弗氏窦瘤破裂各1例.病人均无血液系统、冠脉本身、肾及骨骼肌病变.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观察组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心停搏液的温氧合血是用去除白细胞的新鲜库血(血库制备)200 ml与体外循环氧合后的预充液按1∶1比例混合,加入氯化钾调整离子浓度制成,钾离子含量为23~28 mmol/L.首次灌注总量为10~15ml/kg,灌注压7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灌注速度为每分钟8~10 ml/kg;停跳后改用维持心停搏液,调整钾离子含量为6~8 mmol/L,灌注速度为每分钟0.5 ml/kg,灌注压为40 mm Hg左右,并在灌注通路上加用白细胞滤器(LDF).对照组:不滤除白细胞,其余均与观察组相同.
-
白细胞去除术配合联合化疗治疗儿童高白细胞白血病一例
患儿男,4岁.主因面色苍白、乏力伴间断发热1个月,齿龈渗血4 d于1998年7月7日入院.体检:中度贫血貌,颌下、颈部及腋下浅表淋巴结均肿大,胸骨压痛(+),肝脏于肋下6 cm、脾脏于肋下4 cm可触及,质中等硬度,有压痛.血常规:HB 90 g/L,WBC 764×109/L,BPC 78×109/L.末梢血分类:原幼淋巴细胞占0.92.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原幼淋巴细胞占0.86.查血尿酸654.8 μmol/L(正常值<416 μmol/L).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入院后患儿有胸闷、气短及口唇紫绀,结合其白细胞明显增高,血尿酸升高等表现,首先行白细胞去除术.应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取单个核细胞分离程序去除白细胞.为避免开始阶段患儿出现低血容量,先予同型新鲜血200 ml预充离心机管道.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血压及心率改变,采血速度为18~25 ml/min,去除白细胞速度为2~3 ml/min,循环血量为4 850 ml,共去除白血病细胞悬液480 ml,检测去除的白细胞计数为2 130×109/L,去除量为1 022.4×109.操作完成后患儿无不适反应,复查血常规:Hb 85 g/L,WBC 160×109/L,BPC 58×109/L.随后给予VDC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泼尼松)方案化疗及碱化尿液及强迫利尿等处理.2 d后复查血常规示WBC 2.3×109/L,复查血尿酸141 μmol/L,患儿胸闷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完全消失.2周后复查骨髓象达到完全缓解,之后予VDCP及HD-MTX(大剂量氨甲喋呤)方案各1疗程,并与腰穿鞘内注药预防脑膜白血病.随访至今仍处于完全缓解中.
-
去除白细胞输血治疗在临床的应用
由于人类白细胞抗原和亲白细胞病毒的存在,导致异体输血产生许多不良反应[1],且与异体白细胞输入的数量有密切关系.因此,异体供血中残留白细胞应予滤除.我们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我院1000例患者输血3000单位进行了去除白细胞处理,使残留白细胞<5×106/L.有效地控制了白细胞所引起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控制了白细胞HLA配型不合所致的多种输血反应;减少了亲白细胞病毒的传播,报告如下.
-
输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防止输血反应一例报告
白细胞抗体是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白细胞滤器是有效减少该类反应的重要方法.我们收治1例重度贫血患儿曾多次反复输血,发生输血反应,经采用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后,有效防止了输血反应的发生,报告如下.
-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临床的应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成分输血治疗日益扩大,人们对血液质量、输血治疗和输血安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自2000年3月起,我院开展了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输注,临床成分用血中全部使用此种血液,特别是去除白细胞后制备的悬浮红细胞(简称去白红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
脂肪血去除白细胞后发生溶血的原因分析
为进一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的避免白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和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我站开展了血液去除白细胞技术,自2004年2月24日至6月30日共制备去白血液5652袋,其中去白全血612袋,去白悬液红细胞4940袋.现就笔者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报告如下:
-
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的临床价值
目前,对血液成份的质量、输血安全和输血疗效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血液成份中含有一定数量白细胞所导致输血发热反应,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和某些病毒的传播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有效预防等,我国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
过滤后血液制备冰冻红细胞的质量探讨
目前国内血站系统制备冰冻红细胞制品主要是针对Rh(-)血液,大都使用不经过滤处理浓缩红细胞.文献报道去甘油化的红细胞输注后可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巨细胞病毒感染和HLA同种免疫反应,但是在去除白细胞上用高质量白细胞过滤器则比冷冻去甘油化更有效[1].
-
一种制备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的方法
血液中的白细胞输注给受血者可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HLA同种免疫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巨细胞病毒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为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过滤器用于去除血液中白细胞是一种安全、简易、有效的办法.使用国产白细胞过滤器,在现有条件下开展血液去除白细胞工作,实现过滤后血液可长期保存,满足临床需要的目的.现介绍一种使用国产白细胞过滤器来制备去白细胞血液、保证制备过程不发生血液污染、过滤后血液可维持原来保存期、临床输注效果良好的方法.
-
血液去除白细胞概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衡量健康的社会学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输血而言,如何实现安全输血引起全球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科学研究证实:血液中的白细胞输注可引起受血者产生免疫应答,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NFHTR)、血小板输注无效、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等;输血传播的乙肝、丙肝、爱滋病毒等主要由白细胞细胞携带.
-
去白悬浮红细胞临床应用更安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成分输血治疗日益扩大,人们对血液质量、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05年2月17日起,我市中心血站开展的"去除白细胞"技术,临床用血全部去除白细胞,特别是去除白细胞后制备的悬浮红细胞(简称去白红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大大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
不同时间去除白细胞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去除白细胞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53份标本分别留取三段,在采血后1 h~2h、6h~8 h、24 h去除白细胞,进行红细胞C3b受体(RBC-C3b)花环试验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试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随着时间的延长,RBC-C3b有减低的趋势,采血后1 h~2h、6h~8 h和24 h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BC-IC却随着时间的延长有增高的趋势,1 h~2h和6h~8h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 h~2h和24 h、6h~8h和24 h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去除白细胞时间延长,红细胞免疫功能减低.
-
血液成品滤白细胞效果质量监控结果分析
为了减少输血的同种免疫,国外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关注输注少白细胞血液和血液成分,而白细胞过滤器凭借去除率高、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等优点,成为当今有效的去除白细胞的方法[1].太原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从2003年3月1日开始,已连续3年向临床提供去白细胞产品,现将2004-2005年血液成品质量检验(质检)结果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