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精神分裂症基因研究的现状
精神分裂症患者约占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80%。据1991年北京市16个区县精神分裂症流行学调查资料显示,总患病率为7.12‰[1],比1982年的5.69‰明显上升;其中有阳性家族史者约占10%~30%。国外学者关于精神分裂症遗传倾向的研究结果显示,双亲均患精神分裂症者的子女患病相对危险度为60%[2]。Moldin等[3]总结1920~1982年的有关精神分裂症家系及双生子的文献得出结果:在复发风险方面,同卵双生子>一级亲属>二级亲属>三级亲属;即使是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教养的双生子,同卵双生子的患病一致性平均为46%,而异卵双生子的患病一致性仅为14%。由此可见,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中占很大比重。现就精神分裂症基因研究的现状综述于下。 一、染色体定位 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不仅从受体、神经递质角度探索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更趋向于寻找诊断方面的生物学标志,尤其是基因诊断及基因治疗技术。近年来,由于聚合酶链反应(PCR) 技术的应用,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索精神分裂症遗传学基础的研究受到重视。同时,在PCR 的基础上发展起多项检测基因突变的新技术,如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PCR/SSP)、PCR产物的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分析(PCR/SSCP)、核酸分子杂交(NAMH)等。 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属于非经典孟德尔遗传,可能是由几个中度效应基因遗传或多个轻度微效基因遗传。Kohler等[4]报道人脑中存在弱传导钙激活的钾通道蛋白家族(small-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s,SK),分别命名为SK1、SK2和SK3。Chandy等[5]发现SK3基因的编码区靠近氨基端存在2个三核苷酸(CAG)重复序列(编码多聚谷氨酰胺),其中第2 个CAG重复序列存在高度多态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CAG重复次数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据此可推测,该蛋白内多聚谷氨酰胺长度的变化可能精细调节离子通道的功能,从而影响脑内神经元的功能而导致精神分裂症发病。Wittekindt等[6]和Navon等[7]同时应用体细胞杂交及荧光原位杂交法将SK3基因定位于1q21.3,且确认 2个CAG重复序列位于该基因的第一个外显子内。这与Chandy的结论相同。而在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中未发现类似的SK3基因的CAG重复序列。
-
ABO 疑难血型鉴定情况分析
ABO 血型是输血医学中重要的血型系统,ABO 血型误定极易引发溶血性输血反应,由此造成贫血、肾衰竭、休克甚至死亡。有资料显示 ABO 血型误定,理论上导致无效输血的可能>4%[1]。因此,正确鉴定 ABO 血型是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的前提。笔者就日常工作中发现的 ABO 定型困难的标本,以血清学为血型鉴定的基础,结合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PCR-SSP)方法进行 ABO 血型基因分型,解决了因血型正反定型不符而导致难以定型的难题,报告如下。
-
PCR-SSP/PCR-SBT-HLA高分辨等位基因分型比较
[目的]为了预测无关捐献者干细胞移植(HSCT)后GVHD的发生及程度和选择相容的干细胞捐献者,通过同时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技术(squence specific primer, PCR-SSP)和PCR-直接碱基序列分析基因分型技术(sequence based genotyping,PCR-SBT)的方法,提高HLA基因分型的准确性和分辨水平.[方法]采用PCR-SSP和PCR-SBT分别对57份捐献者血样进行HLA-A、B和DRB1位点的高分辨等位基因分型(即识别基因的编码达到*后4位数).[结果]PCR-SBT实验中有27份DNA的基因分析结果模棱两可,PCR-SSP实验中有10份DNA的基因分析结果模棱两可.经两种方法相互佐证实验后,57份样本均获得结果一致、清楚和精确的HLA-A、B、DRB1位点高分辨基因分型.[结论]PCR-SSP和PCR-SBT是HLA高分辨基因分析的标准方法,两种方法具有实验互补意义,若同时应用两种方法能够有效改善HLA等位基因高分辨分型的准确性和重复一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