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远隔缺血后适应与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凌;汪孟然;石晶;刘茜;闫中瑞;李好好;邢怀美

    急性脑梗死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实施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和功能是临床公认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能在早期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仅有5%,且并发症较多,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缺血后适应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目前远隔缺血后适应(RIPC)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通过对非致死性器官如远端肢体进行短暂非致死性重复缺血-再灌注处理,可明显减轻已缺血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于已缺血脑组织可减轻其炎症反应,改善脑水肿,减小梗死体积.对于这一结论,许多研究都已证实,然而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较为公认的假说有抗细胞凋亡、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抑制一氧化氮(NO)释放、增加细胞因子等.本文将就基因的差异性表达作一相关性探讨.

  • 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小鼠模型白质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回;石晶;卞合涛;姬晓昙;王红娟;徐扬;闫中瑞

    目的 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对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保护作用.方法将12只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n=4),模型对照组(BCAS组,n=4)及模型-远隔缺血组(BCAS+RIPostC组,n=4).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狭窄(BCAS)制作小鼠VCI动物模型.手术后14 d,BCAS+RIPostC组小鼠双侧后肢同时进行RIPostC处理,持续5 min,如此反复4次/天,持续处理2周,之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认知能力,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白质病理损伤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白质组织中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小鼠水迷宫实验平均逃避潜伏期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余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28天后水迷宫测试显示,与sham组相比,BCAS组及BCAS+RIPostC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与BCAS组相比,BCAS+RIPostC组平均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HE染色显示RIPostC可以改善BCAS所致脑白质损伤程度.Western blot显示与sham组相比BCAS组及BCAS+RIPostC组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水平的表达增加(P<0.05),BCAS+RIPostC组Beclin-1水平的表达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RIPostC治疗可以减轻BCAS所致脑白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可能与自噬途径有关.

  • 远隔后适应对大鼠脑组织中淀粉样前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闫峰;刘向荣;张营;张陈诚;吉训明;罗玉敏

    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的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缺血即刻和再灌注即刻分别给予肢体缺血后适应.应用双侧股动脉夹闭10 min/放开10 min,反复3次进行肢体缺血后适应.实验分为7组:假手术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4h、24 h组),缺血再灌注+缺血即刻远隔缺血后适应组(4、24h组),缺血再灌注+再灌注即刻远隔缺血后适应组(4h、24h组),每组4只大鼠.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 β-APP蛋白表达的部位;采用免疫印迹方法研究β-AP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脑缺血组大鼠缺血脑组织β-APP蛋白表达在缺血后不同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可以看出β-APP在大鼠缺血后4h无升高,缺血后24 h开始升高.给予远隔缺血后适应组与单纯缺血组比较,24h时缺血即刻给予远隔后适应组,β-APP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远隔缺血后适应可能会通过降低脑缺血后β-APP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脑缺血损伤.

  • 长期远隔后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神经中丝200表达的影响

    作者:闫峰;刘向荣;赵海苹;王荣亮;吉训明;罗玫;罗玉敏

    目的 研究长期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神经中丝200(NF200)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即刻给予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即双侧股动脉夹闭10 min/放开10 min,反复3次.此后每天给予一次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实验分为4组:缺血再灌注7 d组(C7组);缺血再灌注后适应7 d组(P7组);缺血再灌注28 d组(C28组);缺血再灌注后适应28 d组(P28组).每组6只大鼠.采用免疫印迹法研究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F200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大鼠脑组织NF200蛋白的表达部位.结果 P7组大鼠脑组织内NF200表达比C7组明显增高(P<0.05),P28组大鼠脑组织内NF200表达比C28组及P7组明显增高(P均<0.05),而C28组大鼠与C7组相比脑组织内NF200表达无明显变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NF200在神经元胞体及轴突中均有表达.结论 长期远隔缺血后适应可增加大鼠脑组织内NF200的表达,可能与减轻脑缺血损伤相关.

  • 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张营;赵海苹;吉训明;高素琴;罗玉敏

    目的 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对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缺血2 h再灌注,即刻进行RIPostC 3个循环.神经功能评分采用Longa评分法、前肢踩空试验和12分评分法3种方法分别在脑缺血后8、24 h,3、7、14和30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留取脑组织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部分大鼠应用头颅磁共振成像扫描进一步明确了大鼠的脑缺血状况.结果 Longa评分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IPostC组大鼠在7 d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肢踩空试验和12分评分法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IPostC组大鼠3 d和7 d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体积分析显示,RIPostC组与对照组相比,RIPostC组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8和24 h、3和7 d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IPostC可以减少大鼠脑缺血后8和24 h、3和7 d的脑梗死体积,改善脑缺血后3d和7d的神经功能评分,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 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对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蒲举;姚声涛

    目的:研究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limb 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建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予以双下肢远隔缺血后适应,采用Bederson评分法对雄性SD大鼠脑缺血后12、24、72 h进行评分,运用磁共振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计算梗死体积.结果:RIP组大鼠24 h后Bederson评分较再灌注模型组评分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T2WI算得RIP组脑梗死体积在12、24、72 h均较再灌注模型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P减少缺血后24 h神经功能评分,减少梗死体积,具有减轻再灌注损伤作用.

  • 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心颖;丁文婷;鲍双振;高倩;魏琰;崔永健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仅采用基础药物治疗,试验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加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偏利现象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NIHSS评分〔(13.3±2.1)分〕较对照组〔(15.2±1.8)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偏利现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偏利现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水平,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远隔缺血后适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王海鹏;钱云霞;林奔腾;赵欣;许海峰;程绪杰;贺永明;周亚峰;杨向军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 RIPostC)对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STEMI并在心导管室行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PCI )患者80例。随机分为PPCI+RIPostC组( n=36)和 PPCI组( n=44),两组均接受 PPCI。PPCI+RIPostC组在球囊扩张3 min内针对上肢行RIPostC。受试者术前和术后0.5、8、24、48、72 h共抽取静脉血6次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MB)浓度。术后第7天应用心脏超声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结果(1) PPCI+RIPostC 组 CK-MB 峰值明显减低〔(280.60±45.83)ng/ml vs(352.21±65.42)ng/ml,P<0.01〕;PPCI+RIPostC组CK-MB曲线下面积中位数为717.25(364.63~921.98),PPCI组曲线下面积中位数为807.00(693.30~1136.00),PPCI+RIPostC组较PPCI组CK-MB曲线下面积明显减低(P<0.05)。(2)PPCI+RIPostC组术后第7天LVEF显著高于PPCI组〔(54.50±9.73)% vs (48.14±7.04)%,P=0.01〕。结论针对上肢行RIPostC可以降低STEMI患者心肌坏死面积、提高患者 LVEF,提示RIPostC对STEMI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远隔缺血后适应通过调节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可塑性改善小鼠缺血后脑组织的恢复

    作者:程雪;罗玉敏;闵连秋;王刚

    目的 星形胶质细胞的可塑性改变可以在脑缺血急性期引起脑水肿,在缺血恢复期改变胶质瘢痕的形成.本实验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IPC)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星形胶质细胞可塑性调节.方法 脑缺血被诱导通过C57小鼠大脑中动脉短暂性的阻断1 h,在再灌注即刻给予RIPC.结果 RIPC能降低小鼠脑缺血再灌注3 d、14 d大脑半球的水肿、梗死面积,减少脑萎缩,提高神经功能恢复和生存率.而且RIPC能调节星形胶质细胞亚型的比例,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3 d和14 d,RIPC能降低缺血侧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GFAP)及增加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GS)的表达,并且能够下调GFAPα的水平和上调GFAPδ/GFAPα的比例来调节GFAP的亚型.结论 RIPC治疗能调节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可塑性,提高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 远隔肢体缺血后适应对大鼠 MCAO 模型血管重塑的影响

    作者:崔潇文;任长虹;吉训明;李宁;高志峰;曾现伟

    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对大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流恢复、脑血管直径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后适应组( MCAO+后适应)、对照组( MCAO)及假手术组( Sham)。线栓法建立大鼠永久性MCAO缺血模型,于缺血前、缺血第1天及缺血第7天对对照组和后适应组进行脑血流检测,于缺血第1天和第7天行神经功能评分,在缺血第7天行脑梗死体积检测、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直径检测。结果缺血第1天后适应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第7天实验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5);第7天后适应组较对照组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1);第7天对照组侧支血管直径较Sham组明显增粗(P<0.01),后适应组侧支血管直径较Sham组明显增粗(P<0.01),后适应组血管直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粗(P<0.05);缺血第1天和第7天实验组脑血流量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实验结果显示缺血后适应能提高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缺血早期脑血流恢复,促进脑血管重塑。

  • 肾脏远隔缺血后适应在兔急性肠系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杨牟;张居文;陈萍;孙林;车海杰;勇俊;李鲁滨;宋富波

    目的 观察以肾脏作为远隔器官的远隔缺血后适应能否减轻兔急性肠系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将雄性新西兰兔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I/R)组、远隔缺血后适应(IRpostC)组,每组30只.分别干预后采集各组兔部分肠道组织作为标本,试剂盒检测肠道组织内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chiu6级评分法观察肠黏膜损伤,电镜下观察肠上皮细胞变化.结果 I/R组肠道组织中MDA、MPO测定值及肠黏膜损伤评分分别为( 14.72±0.21) nmol/mg、( 1.65±0.35) U/g、(3.30±0.69),IRpostC组分别为(7.13 ±0.40) nmol/mg、(0.91±0.33) U/g、2.10 ±0.92,与对照组[(3.28±0.26) nmol/mg、(0.52 ±0.23) U/g、0.69±0.5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I/R组比较,IRpostC组肠道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肠黏膜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0.01),电镜下发现细胞损伤减轻.结论 以肾脏作为远隔器官的远隔缺血后适应可明显降低兔急性肠系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肠黏膜损伤.

  • 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为明;徐鹏远;岑云云;许青文;孙大力;李树民;戚宇星;李奕俊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是否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昆明种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on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 reperfusion ,IR组)和远隔缺血后适应组(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RIP组)共3组,每组8只。Con组只给予解剖游离肠系膜上动脉;IR组解剖出肠系膜上动脉,在肠系膜上动脉缺血60 min后再灌注120 min;RIP组在肠系膜上动脉缺血20 min后捆绑左下肢形成4个间隔5 min的循环缺血再灌注(共40 min),再进行再灌注2 h。测定回肠组织中丙二醛(maleiedialdehyde ,MDA )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 PO )的含量;光镜下观察肠道组织形态学改变,对小肠黏膜损伤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光镜下观察IR和RIP组有明显的肠道损伤,RIP组肠道损伤程度明显较IR组轻。小肠损伤按Chiu氏评分,RIP组Chiu评分值(2.10±0.63)明显低于IR组(3.20±0.76)(P<0.05)。IR和RIP组回肠组织中MDA和MPO含量明显高于Con组(均 P<0.05),而RIP组回肠组织中MDA及MPO含量明显低于IR组(均 P<0.05)。结论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这种远隔器官缺血后适应可能是通过减轻活性氧损伤及炎症反应来保护肠道。

  • 无创性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对脑卒中患者血清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丁文婷;王心颖;徐英辉;高倩;崔永健;魏琰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对缺血性脑卒中(CVA)患者血清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就诊于该院的缺血性CVA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实验组采用远隔缺血后适应疗法12个月,对照组不进行特殊处理.实验前后分别采集两组静脉血,对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水平[高密度脂蛋白(HDL)和总胆固醇(TC)]、血小板聚集率(PAR)及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生化指标水平比较无差异(P >0.05),均表现为血清Hcy、TC、PAR及IMA水平较正常值升高,HDL较正常值下降.治疗后两组血清Hcy、TC、PAR及IM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较治疗前下降,HDL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远隔缺血后适应疗法能有效降低缺血性CVA患者病情的危险程度,对其预后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 远隔缺血后适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鹏;张江;王大力

    远隔缺血后处理尤其是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是在缺血后处理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因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应用性强,且具有事后性,目前已成为研究保护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热点。远隔缺血后处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内源性保护作用,但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我们就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脑组织的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18F-FDG PET/CT在远隔缺血后适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损伤影响中的应用

    作者:张磊;李肖红;张奇洲;李毓斌;阿米娜·依布拉音;秦永德

    目的 探讨氟-18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 F-FDG)放射性核素行正电子发射断层代谢显像(PET/CT)在远隔缺血后适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损伤治疗策略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07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其中治疗后成功在核医学科行PET/CT检查的51例患者进入本研究,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冠脉血运重建术(PCI)]和B组[冠脉血运重建术+远隔缺血后适应(PCI+RIPostC)],通过半定量评分的方法确定心室各节段葡萄糖代谢和心肌运动情况.结果 2组患者心肌的17个阶段中,第1、2、3、4、6、7、8、9、10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11、12、13、14、15、16、17段与A组比较,B组心肌存活的数量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PET/CT测算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比较,B组左室心功能较A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RIPerC可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左心功能,通过心脏18 F-FDG PET/CT评估,RIPerC显著增加梗死区心肌细胞存活数量,在其治疗策略和疗效评估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老龄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及研究

    作者:周萌;黄江;安帅;曹光磊;沈惠良

    目的 明确远隔缺血后适应是否能够提高老龄大鼠体内骨折愈合过程中各因子的表达,进而促进骨折愈合.方法 选取64只老龄大鼠(18~20月龄),制作胫骨干闭合骨折模型后随机分为远隔缺血后适应组(32只)和对照组(32只),应用大鼠肢体缺血适应仪对远隔缺血后适应组进行缺血后适应干预,对照组做空白对照.在骨折后第7、14、28、42天取材.然后通过Micro-CT、生物力学、qRT-PCR以及Westenblot等方法检测两组老年大鼠骨折侧骨组织的结构、骨强度、成骨标志物以及低氧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术后第14、28天和42天远隔缺血后适应组的骨痂体积以及灰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远隔缺血后适应组大鼠胫骨标本所能承受的大负荷和强度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在术后第7、14、28天时,远隔缺血后适应组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骨折后短期的适宜频率的远隔缺血后适应可以促进老龄大鼠胫骨骨折愈合,其促进作用是通过诱导成骨以及促进血管生成两方面实现的.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