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患者瞬目反射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将1997年2月至1999年12月我院经治的糖尿病病人150例,按神经系统症状的有无分为有症状A组和无症状B组,A组64例,男29例,女35例,年龄7~78岁,病程1个月至45年,其中包括有颅神经损害症状9例(6%);B组86例,男44例,女42例,年龄8~76岁,病程1 d至36年.另以50名健康志愿者为参考对照C组,三组同时进行瞬目反射(blink reflex)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检查.分析瞬目反射R1、R2、R2′潜伏期、波幅,R1~R2波间期,双侧R1、R2、R2′的侧间差及BAEPⅠ、Ⅲ、Ⅴ波潜伏期,波幅,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及Ⅰ/Ⅴ波幅比值.对各指标异常程度与糖尿病类型、病程、病人性别、年龄、血糖等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
-
新生豚鼠急性高胆红素血症模型的听性脑干反应特征
目的 通过在新生3天豚鼠建立高胆红素血症模型,研究其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征,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听觉系统损伤的部位.方法 将新生3天的豚鼠73只随机分成对照组10只、低剂量组(75 μg/g)40只和高剂量组(100 μg/g)23只,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胆红素溶液,给药前和给药后1 h、4 h、8 h分别进行ABR的动态监测,测量各波潜伏期、波间期、阈值.在给药8h后心脏取血,测其血清总胆红素(total serum bilirubin,TSB)的量.结果 对照组10只豚鼠注射生理盐水后,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及阈值未见明显变化.低剂量组(40只)豚鼠注射胆红素溶液后,14只豚鼠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均有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阈值未见明显升高.高剂量组(23只)豚鼠注射胆红素溶液后,10只豚鼠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均延长且阈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各时间点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延长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8h后高剂量组血清TSB水平高于低剂量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可以同时损伤外周和低位脑干听觉系统,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的变化较ABR阈值更敏感,适用于早期发现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听觉系统损伤.
-
14周岁及以下健康儿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参数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14周岁及以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年龄阶段分布并建立数据库,为小儿听力学和神经学早期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2011-2013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健康体检的14周岁及以下健康儿童423名(846只耳)为研究对象,听力测试均正常并排除可能导致听神经损伤的疾病.对入选对象进行BAEP检查,分别记录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年龄段特点.结果 (1)各年龄组儿童的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均有不同分布范围.(2)Ⅰ波潜伏期与年龄呈弱相关性(r=0.375,P<O.05),在1月龄时波Ⅰ潜伏期即接近成熟水平,之后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3)Ⅲ波、Ⅴ波潜伏期与年龄呈高度相关(r=-0.816、-0.854,P<0.05),其发展走向与听神经发育密切相关.同时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778、-0.658、-0.831,P<0.05).结论 儿童听觉神经传导系统随年龄增长发育成熟,Ⅰ、Ⅲ、Ⅴ波潜伏期与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随年龄增长而呈负相关,表现为缩短趋势,各波潜伏期变化与儿童听觉系统发育相关.
-
起搏电极周围Ⅲ度传出阻滞1例
患者,女性,60岁,因"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Ⅱ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伴不完全性右柬支传导阻滞"于1994年4月安装DDD心脏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功能良好.后因患者房室传导功能尚可,故程控改为AAI方式起搏.1997年4月查心电图发现心房刺激信号至心房反应的A波间期延长,约为180 ms.
-
静脉注射三磷腺苷致心脏骤停1例
[病例]男,26 a,既往体健,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半年入院.于次日10∶20发作PSVT,伴心慌,胸闷,焦虑不安.发作时心电图(ECG)示:心室率210 beats*min-1,P波倒置或隐没在其前的T波中,R-R波间期绝对匀齐,QRS波形态呈室上型,10∶30 min予三磷腺苷(ATP,江苏板桥药业有限公司,批号 0090522,10 mg*mL-1)20 mg,iv,5 s内推完,用药5 s后,患者突然面色青紫,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继之心脏停搏.查体:颈动脉搏动消失,双瞳孔散大,约6 min,心音消失,血压为0.
-
三度房室阻滞交接性逸搏心律伴逆传性P波1例
患者男性,8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1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增宽、有切迹.相邻的P-P间距0.88s,频率68次/分,节律匀齐.QRS波群为室上性,绝大多数R-R间距为1.28s左右,频率47次/分,个别1.66s(R4~R5)及1.12s(R5~R6).R波与其前窦性P波间期不固定,也无规律可循,二者无传导关系.R1、3、7、9、11、13、15、17后有逆行P波.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不完全性房间传导阻滞;③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④交接性逸搏心律伴部分逆传心房形成逆行P波.
-
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P波离散性
P波离散性(Pd)增大可预测特发阵发性房颤(PAf)[1].在原发性高血压伴PAf患者中,以往研究认为与左房增大和P波间期延长有关[2、3].本研究测定高血压伴PAf患者的Pd,旨在探讨PAf和Pd的关系.
-
婴幼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分析
为观察正常婴幼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情况,对20名婴儿、32名幼儿及26名成人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测试各波出波率、潜伏期、各波间期、双耳波Ⅴ差和波Ⅰ~Ⅴ间期差。结果显示:3组的各波出波率以波Ⅴ出波率高。各波潜伏期、各波间期值及双耳波Ⅴ潜伏期差和波Ⅰ~Ⅴ间期差,婴、幼儿两组分别同成年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婴、幼儿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婴、幼儿各波潜伏期同刺激强度的关系,与成人相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用于观察和评价听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是一种客观的、有价值的和可靠的检测手段。对于婴幼儿耳聋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做为临床应用,还应同时参考其它有关的小儿听力学检测方法。
-
慢性乙醇中毒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观察
目的 探讨慢性乙醇中毒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各波潜伏期、波间期的变化.方法 对46例慢性乙醇中毒(CAE)患者及46例正常受试者进行BAEP测定,并与正常受试者比较.结果 与正常受试者比较,46例慢性乙醇中毒患者BAEP的I波、Ⅲ波、V波潜伏期及I~Ⅲ波、Ⅲ~V波、I~V波的波间期均延长,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慢性乙醇中毒患者存在脑干听觉通路损害,BAEP可作为评价慢性乙醇中毒有效的方法.
-
听觉诱发电位(AEP)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临床应用(11)
8.3 ABR在耳神经学方面的应用从耳神经学诊断的目的来分析ABR时应注意:①各波的振幅是否存在或消失;②各波的潜伏期;③波间期,特别是I-V、I-Ⅲ、Ⅲ-V的波间期;④两耳I-V波间期的对比;⑤波形的可重复性.
-
反复以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的多发性硬化症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于12岁起无明显诱因突发双耳听力减退和双眼视力下降,头颅CT及脑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为视神经炎,经对症治疗双眼视力恢复到1.5,听力基本恢复正常.1988年再度出现听力减退(此次无视力下降),纯音听阈测试双耳语言频率听阈均值(PTA)47 dB HL;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双耳反应阈值提高50 dB nHL,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正常.用维生素B1、B12、ATP、肌苷等治疗后听力好转.1992年7月10日因听力下降加重二十天,再次作纯音听阈测试双耳听力明显下降,PTA左耳83.3 dB HL,右耳80 dB HL.
-
以突发性聋为首发症状的脑梗塞一例
患者,男,65岁。右耳听力下降4天,伴高音调耳鸣,头痛,1999年11月以突发性聋入院。检查:纯音测听,右耳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左耳老年聋(附表)。 声导抗测定镫骨肌反射双耳同侧及对侧的反射阈正常,但右耳的感觉级<60 dB。听性脑干反应测试(ABR)的各波潜伏期,右耳Ⅰ波1.40 ms,Ⅲ波3.42 ms,Ⅴ波5.50 ms,波间期Ⅰ~Ⅲ 2.03 ms,Ⅲ~Ⅴ2.08 ms,Ⅰ~Ⅴ4.10 ms;左耳Ⅰ波1.60 ms,Ⅲ波3.60 ms,Ⅴ波5.75 ms,波间期Ⅰ~Ⅲ2.0 ms,Ⅲ~Ⅴ2.15 ms,Ⅰ~Ⅴ4.15 ms。结果显示,各波及波间潜伏期正常,双耳间差未超出正常值范围,各波分化尚好,重复性好。
-
胸科手术引起房颤2例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由于心房电生理紊乱、心房空间电生理不均一造成[1].胸部肿瘤术后房颤的发生率10%~20%,多发生在术后2~3天,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本文介绍2胸科手术引起房颤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1 临床资料1.1 病例一 患者,男性,64岁,以胸中段食道癌入治疗.体检:心率75bpm,血压140/88mmHg,律齐,心界不大,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等病.术前动态心电图检查(图3)示窦性心律,QRS形态电压正常,房性早搏3128次/24小时,房早未下传,有P-on-T现象,P-R间期延长.术后当天描记心电图(图4)诊断为房颤.心房波间期明显不等,多次药物治疗未转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