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十大"现代病"趣谈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疾病也在不断变化.医学上把与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程度有关的疾病,统称"现代病";它包括公害病和文明病两类.了解这些现代病,对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有很大意义,现将十大"现代病"概述如下.
-
谷歌地球在预防医学实践及研究中的应用和展望
人类健康与环境密切关联,早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西波克拉底在其"论水、空气和环境"中对环境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1],近代流行病学的研究也始终关注位置、环境与人类疾病健康的关系.随着现代计算机计算技术的发展、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的进步,以及人们在研究分析理论、手段上的进步,逐步实现了分析健康及相关因素的位置、环境改变等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系[2].
-
荧光PCR检测军团菌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军团菌病(Legionellosis)是由军团菌(Legionella)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1-2].有超过20个血清型的军团菌可以引起人类疾病[3].目前军团菌检测方法主要是培养检测法[4]和针对嗜肺军团菌检测的PCR法,这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科病房人性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疾病负担>中指出,预计到2020年,精神障碍问题和自杀问题将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20%.换句话说,全球为人类疾病所支出的费用中,20%是用在与精神障碍有关疾病中的[1-2].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与精神障碍的共病问题、精神卫生服务和实际需求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发生精神病、特别是发生损害社会生活安定的精神病的时候寻求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帮助和支持,而是越来越希望在精神障碍发生的初期或者萌芽状态时,就获得精神卫生的服务与支持.因此,综合医院的精神卫生服务越来越引起医学界和社会其他各界的关注.
-
我国古代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疾病的探讨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素问》论述了东、西、北、南、中不同地域可引发不同的疾病,提出因地异治的原则.秦汉魏晋时期,《吕氏春秋》、《淮南子》、《养生论》讨论由于地质水土因素而导致的瘿(地方甲状腺肿)、齿黄(氟牙症)等地方性疾病.汉代出现“瘴”,被认为与南方特定地理环境的暑湿相关.晋代将瘴与疟相联系.隋代《诸病源候论》认为,瘴是一种毒气,是疟病和时气、脚气等其他疾病的致病因素.南宋《指南总论》将“瘴疟”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宋末元初《岭南卫生方》明确提出冷瘴、热瘴、哑瘴,明代《瘴疟指南》认为冷瘴就是疟疾,而热瘴、哑瘴就是伤寒,可以用治疗伤寒方药来治疗.明清时期全书类医著转引前人瘴论,病因责之于中气不足,采取简易的避瘴气措施.对地域性疾病的认识则呈现出由东西南北中之五方观向西北-东南之两方观转变的趋向.
-
microRNA 与人类疾病关系研究中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和资源
microRNA (miRNA)是一类基因调控分子,其成熟体长度大约为22个核苷酸,其在转录后水平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特异性结合靶 mRNA 的3端非翻译区来发挥调控功能,造成靶 mRNA的翻译抑制或降解。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miRNA 具有十分重要的分子功能,几乎在所有的生命过程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和 miRNA 有关的功能异常就可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生物信息学旨在为解决生命科学问题提供信息学手段,目前已经有多种用于研究 miRNA 和人类疾病关系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和网络资源,本文将综述这一主题的现状,并探讨将来的发展趋势。
-
中国干细胞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干细胞的发现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方法和手段,干细胞在生命科学、新药试验和疾病研究这三大生物医药领域发挥广泛作用[1].干细胞的重要性奠定了其在医药卫生、科技产业等领域内的重要地位,因此,干细胞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预期在未来数年内会有很大的研究飞跃和产业前景.本研究对中国干细胞产业现状进行初步分析.
-
我国干细胞转化医学进程探究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干细胞研究成为当今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热点.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是构成机体所有功能细胞的种子细胞,在体外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增殖,进而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及组织器官.干细胞治疗克服了临床常规治疗的局限性,为再生医学和其他人类疾病的治疗打开了全新的思路.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快速发展,全球在干细胞治疗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果,且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临床试验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
移植用组织库建立及管理
移植用组织库(以下简称"组织库")一般是建立在低温保存技术基础之上.近几十年来,组织器官移植学和生物保存技术,特别是低温保存技术的发展对组织库技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由于人类疾病和健康需求的变化,组织库标准和指导原则协同化也日益突出[1].按照国家和(或)国际对组织库的一般要求,涉及的标准和方法主要包括供体的选择、处理、保存、消毒、贮存和分配等多个环节及操作过程,以及与组织库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条例、社会伦理等方面.因此,完善的组织库的建立与应用管理具有其特殊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本文就从移植用组织库的政策法规、技术支持和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
新近发现的细小病毒与多瘤病毒感染
2005年以来,研究人员又相继发现了新的与人类疾病相关的DNA病毒,包括属于细小病毒科的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2005年[1])、人细小病毒4(human parvovirus 4,PARV4,2005年[2])与人细小病毒5(human parvovirus 5,PARV5,2006年[3]);属于多瘤病毒科的KI多瘤病毒(KI polyomavirus,KIPyV,2007年[4])、WU多瘤病毒(WU polyomavirus,WUPyV,2007年[5 ])及MC多瘤病毒(MCPolyomavirus,MCPyV,2008年[6])等.目前对于新近发现的这些DNA病毒的研究包括基因结构特征、流行病学、感染后临床特征、检测方法等各个方面.尽管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应用,实现了对病毒更敏感、特异、快速与深入的研究,但大部分新近发现的病毒与人类疾病的相关性仍不十分清楚[7].本综述就新近发现的DNA病毒:人博卡病毒、人细小病毒4、人细小病毒5、KI多瘤病毒、WU多瘤病毒、及MC多瘤病毒的发现、分子检测方法及其各自的病原学意义作一简要综述.
-
骨保护素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浓度与人类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骨保护素(OPG)是一种可溶性的分泌型糖蛋白,其与骨密度(BMD)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几年研究发现OPG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等密切相关。本文就有关骨保护素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浓度与人类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偏头痛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失能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性头痛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严重的偏头痛将与瘫痪一同位居人类疾病致残率之首,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存在许多疑问,尽管各国学者就此提出了多种学说,但都未能很好地解释偏头痛的致病机制.神经影像学是目前研究偏头痛为迅速和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重大进步.本文主要从偏头痛的病因学、发病机制、生理学等方面综述了神经影像学在偏头痛基础研究的新进展.
-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及其在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
拷贝数变化(copy number alterations,CNVs)是指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基因组DNA拷贝数的差异,以及导致微缺失或微复制综合征的基因组不平衡,如缺失、重复、扩增和非整倍体等.基因组CNVs通过基因缺失(或)重复、基因断裂、位置效应、后生效应或上位效应等方式可导致各种人类疾病或功能障碍.近研究发现,CNVs是许多遗传病的细胞遗传基础,根据特征性的CNVs,可对遗传病进行准确诊断.
-
斑马鱼疾病模型
斑马鱼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具有高度同源性,作为一种新型的实验动物,已在相关生物研究中广泛应用,用斑马鱼复制的疾病模型在人类疾病研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斑马鱼在骨骼、心脏、神经系统和肿瘤等方面研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微小RNA介导的基因沉默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微小RNA(microRNA,miRNA) 是一类内源性的22个核苷酸左右的非蛋白编码单链短序列RNA,介导同源序列依赖的基因沉默.目前,miRNA数据库miRBase(16.0版)已收录了人类miRNA 1048个.miRNA及其靶基因构建了细胞内全方位多层次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系统,参与众多生命活动的调节并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miRNA的功能失常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
感染人类的禽流感病毒A(H5N1)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A(H5N1)[avian influenza(H5N1)viruses]之前一直存在于鸟类,但却能导致人类疾病,并且具有高致死性和广泛流行的威胁.本文在综合了第二届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感染人类禽流感病毒A(H5N1)临床诊断咨询会议公布的研究信息[2]基础上,对2005年的报告[1]进行了更新.
-
秀丽隐杆线虫在医药学领域的应用和进展
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对基础生物学研究贡献卓著.随着功能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线虫被视为可借以探明人类致病基因或致病相关因子,寻找可能的药物靶点的强大工具.这得益于线虫的丰富的可利用生物学信息,灵活多样的遗传学町操作性,简易的培养维持条件,尤其是其独特的生理特点适合于大规模化学药物的体内筛选或全基因组功能研究.本文将从新药研发的角度总结线虫的特点,与人类基因的同源性,讨论以线虫为技术平台的药物研发丰要方法,以及成功案例,并探讨线虫在医药学领域的发展热点.
-
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制备方法的研究
目的 探索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制备方法,进而可以明确在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发生显著变化的指标,挖掘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的新的生物标志物,探讨其在临床诊断方面应用的前景以及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 在未对大鼠进行气管插管术的情况下,借助RM6240系列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HX-300动物呼吸机辅助,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结果 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左室前壁心肌组织变苍白,收缩减弱.并结合心电图R波振幅增加,ST段升高等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建立成功.结论 此次研究无需对大鼠进行气管插管术,成功建立了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提高了模型制备的成功率和存活率,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信的基础数据.
-
小鼠肝损伤模型研究初探
目的 探讨肝脏部分切除的小鼠模型制备方法,建立简单、安全、有效的肝损伤方法,为筛选抗肝损伤药物提供较为理想的模型.方法 明确小鼠肝脏4个解剖功能单位(中叶、左外叶、右叶和尾叶),结扎并切除肝脏左外叶和中叶,建立70% 肝切除小鼠模型.结果 肝左外叶和中叶约占小鼠肝脏总重量的68%,术后7天小鼠生存状况良好,肝切除小鼠模型成功建立.结论 本研究通过建立肝脏部分切除的小鼠模型,探讨部分肝切除小鼠模型方法的安全性和用于后续实验的实用性,以期通过该模型揭示肝脏病变的发生机制,并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
-
复杂性状遗传CC小鼠信息资源及研究应用
复杂性状遗传CC小鼠( CC小鼠)由不同遗传背景的小鼠品系杂交后,近交培育而成,用于研究人类复杂性状疾病和疾病的遗传差异。 CC小鼠能体现不同小鼠亚种的遗传差异,其单核苷酸多态性是传统近交系小鼠的四倍。 CC小鼠在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信息检索等方式对CC小鼠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梳理,阐述了CC小鼠的起源、数据库、应用工具,以及研究领域等,以推动CC小鼠资源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 复杂性状遗传CC小鼠 小鼠品系 资源 数据库 人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