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延胡索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延胡索又名延胡(《雷公炮炙论》),玄胡索(《济生方》),元胡索(《药品化义》),元胡(《中药志》).为紫堇科紫堇属植物延胡索部分种类的干燥块茎.具有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的功效[1].用于胸胁、脘腹疼痛、经闭通经、产后瘀阻、跌打肿痛等.现在,临床主要集中用于各种疼痛、心血管疾病及痛经等[2].
-
玉米须临床妙用
玉米须,据<四川中药志>载:"性平,味甘淡,无毒",归肺、脾、肝经,具有利水、消肿、平肝利胆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品具有利尿、利胆、降血糖的作用,能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且无毒性(1).
-
HPLC测定乌灵菌粉中腺苷含量
乌灵菌粉系真菌乌灵参Xylaria sp经深层发酵而得的菌丝体干燥粉末.据四川中药志[1]记载,乌灵参具有利尿,补心神,治失眠吐血及产后失血等药用价值,腺苷是乌灵菌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本文参考文献报道[2,3],采用HPLC法,测定乌灵菌粉中的腺苷含量,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该药的含量测定.
-
评《新编中药志》(第5卷)
《新编中药志》(第5卷)出版了,作者有幸先睹全书,感到这部著作对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
-
《新编中药志》评介
《新编中药志》是《中药志》第二版的修订本.第一版《中药志》(1~4卷)出版于1959~1961年间,第二版《中药志》(1~6卷)出版于1982~1998年,时间跨度较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范围内中医药日益受到重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了WTO,中医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已成了时代的需要和形势发展的必然.反映我国中药学水平的《中药志》的再次修订出版,正是顺应了现实的需要,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是很有必要的.此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肖培根研究员主编,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中药志》,全书共四卷,前三卷为植物药,现已问世,第四卷为动物药与矿物药,正在继续编写,将随后陆续出版.这是对我国中医药界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贡献.值此巨著在全国正式发行之际,谨致以诚挚的祝贺.
-
对《中药志》红木香、紫金皮2药历史引文的商榷
<中药志>在红木香~([1])、紫金皮2味药~([2])下,将<本草纲目拾遗>~([3])红木香条文引作该2味药历史,云:"红木香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谓:红木香一名广福藤,又名紫金皮,立夏后生苗,枝茎蔓延.叶类桂,略尖而软,叶蒂红色.
-
茯苓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
茯苓(Poria),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的干燥菌核[1],收载于2005版中国药典,异名:茯菟(<本经>),茯灵(<史记>),茯蕶(<广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记事珠>),绛晨伏胎(<酉阳杂俎>),云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纲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广西中药志>).茯苓性甘、淡、平,归心、脾、肺、肾经.中医认为,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乃两得其宜之药.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补而不助邪",无伤正气之弊,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虚湿盛、正虚邪实之症尤为适宜.
-
野西瓜苗中Ca及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
野西瓜苗(Hibiscus trionun L.)属锦葵科1年生草本植物.据宁夏中药志记载,野西瓜苗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咳,利尿功能,用于风湿痹痛,感冒咳嗽,泄泻痢疾,还用于治疗水火烫伤、疮毒.其种子具有润肺止咳、补肾功能,用于肺痨咳嗽,肾虚头晕,耳鸣耳聋等[1].由于野西瓜苗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民间对其自采自用,可至今关于它的药效成分及药理研究据文献检索笔者还未见报道.经品尝,野西瓜苗籽嚼起来有一种幽香,为了研究野西瓜苗的药用价值及开发新的保健食品,本实验分别测定了它的根及籽中的微量元素.
-
平贝母细粉的加工与生产
平贝母是药用贝母的一种,主产于东北,已有百余年历史,功效与川贝母类同,在《中药志》(1959年版)及东北的中草药书籍中均有记载。
川贝母是治疗咳嗽疾患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因资源严重匮乏,被国家列入三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中国药典》对川贝母和平贝母都有规定,它们同是百合科植物,其中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川贝母多为野生品种,可细分为松贝、青贝、炉贝等商品规格,由于野生产量低导致价格已在每公斤几千元,利益的驱使使不法商贩将各种贝母充当川贝母来使用,造成川贝母的质量急剧下降;平贝母可人工栽培,品种单一不易混乱,且通过对平贝母和川贝母化学成分分析及药理实验证明,平贝母可代替川贝母药用,且性价比较高。 -
白花蛇舌草对肿瘤作用及其成份研究
白花蛇舌草[1](Hedyotis diflusa wild)为茜草科植物.本品见于<广西中药志>一书,别名蛇舌草、蛇刺草、羊须草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白花蛇舌草的带根全草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功效,治疗肺热喘咳、扁桃体炎、咽喉炎、阑尾炎、痢疾、黄疸、盆腔炎、附件炎、瘤肿疗疮、毒蛇咬伤等为常用中草药.药理研究[2]表明白花蛇舌草具有抗肿瘤、抗菌、消炎等活性.
-
《新编中药志》评介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研究员主编的<新编中药志>,总观其内容可谓"浩若瀚海",资料的收集、分析、撰写均强调和突出了一个"新"字.本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均强,它是对国内外现代中药研究成果的汇总与总结,是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一部高水平佳作,是一代药学工作者在整理发扬中药宝贵遗产,推动中药现代化以及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方面,对我们国家的一大贡献.
-
解毒止血的马牙半支
马牙半支又名马牙苋、酱瓣半支、旱半支,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为景天科植物凹叶景天的全草,生于田野向阳处及山野溪旁岩石上,分布华东、华中、西南等地。此外,圆叶佛甲草亦同等入药,与上种的主要区别点为叶的先端钝圆而不凹。马牙半支分布于华东地区,每年夏、秋两季可采收,采得全草后洗净,鲜用或置沸水中稍烫,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凉,味酸,入心、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利湿的功效,用于治疗痈肿、疔疮、吐血、衄血、血崩、带下、瘰疬、黄疸、跌扑损伤等症。《纲目拾遗》载:马牙半支“消痈肿,治湿热,利水和血。治肠痈,痔漏,蛇咬,疔疽,便毒,风痹,跌扑,黄疸。擦汗斑尤妙。”并言“马牙半支有二种,有红梗青梗之别。治妇人赤白带第一妙药。赤带用赤梗者,白带用白梗者。”《四川中药志》亦载其:“清热解毒。治热病,吐血,衄血,下血,红崩及疮毒红肿。”
-
驴肉火烧保定名吃
人们常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由此可见驴肉在热爱美食的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关于驴肉的功效,用驴骨熬汤可"治多年消渴(即糖尿病)"(《本草纲目》),驴鞭更是《本草纲目》、《四川中药志》、《吉林中草药》等药典公认的补肾保健上品.我国近年再版的《中药大辞典》转引《千金·食治》及《饮膳正要》等典籍记载:驴肉味甘性平,无毒,食之能补血、益气,治劳损、风眩、心烦等症.
-
浅谈生地黄的应用
生地黄别名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怀地黄(河南).生地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色黄,质重下沉,故名.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我国大部分地区皆有生长,主产于河南温县、博爱、武陟、孟县、沁阳等地.一般以河南产量大、质量好,为四大"怀药"之一.多为栽培,也有野生.
-
苯酚-硫酸法测定白花蛇舌草中多糖的含量
白花蛇舌草又名蛇舌草、蛇总管等,为茜草科(Rubi-aceae)植物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的干燥全草,始载于<广西中药志>[1].本品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通淋之功效.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多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如肺癌、肝癌、食道癌以及肠炎、肺炎等病证[2].
-
梨皮的药用
梨皮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或秋子梨等的果皮,含有苹果酸、柠檬酸、果糖、蔗糖以及多种维生素等成分.医学典籍中对梨皮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四川中药志》载:其"性凉,味甘涩,无毒.""清暑热,止烦渴,生津,收敛,治痢疾及咳嗽有汗."《本草再新》认为:梨皮能"清心降火,滋肾益阴,生津止渴,除烦去湿."《陆川本草》则介绍梨皮"治痧积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