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伊曲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268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玉霞;杜艳辉;胡树群

    念珠菌性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以抗真菌药物为主,伊曲康唑是新一代三唑类广谱口服抗真菌药物,本文通过268例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我院门诊诊断念珠菌性阴道炎者268例,年龄19~48岁,均为非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无唑类抗真菌药物过敏史,无糖尿病及肝、肾、血液系统疾病.

  • 取卵后应用来曲唑与发生早发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何巧花;徐嘉宁;崔世红;李杭生;张翠莲

    目的 探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高危患者在取卵后应用来曲唑能否降低早发型OHSS的发生率.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OHSS高危且行全胚胎冷冻的176例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86例)自取卵日起连续5d口服来曲唑5 mg/d,对照组(90例)予以安慰剂口服.检测两组患者hCG注射日及其后第5、8、10天血清生殖激素(FSH、LH、雌二醇、孕酮)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中、重度早发型OHSS的发生率.结果 在hCG注射后第5、8、10天,实验组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分别为(5 727±2 089)、(1 613±879)、(193±90) pmol/L,对照组分别为(11 826±4 281)、(7 925±3 507)、(1 628±888)pmol/L;实验组VEGF水平分别为(80±14)、(66±11)、(48±7) ng/L,对照组分别为(108±19)、(126±14)、(148±14) ng/L;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hCG注射后第8、10天,实验组患者血清FSH水平分别为(2.1±1.1)和(3.5±1.3) U/L,对照组分别为(0.7±0.3)和(0.7±0.4) U/L;实验组血清LH水平分别为(0.26±0.19)和(0.72±0.60) U/L,对照组分别为(0.11±0.03)和(0.14±0.08) U/L;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重度早发型OHSS发生率[2%(2/86)]明显低于对照组[12%(1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OHSS高危需行全胚胎冷冻的患者,取卵后在黄体早期连续5d口服来曲唑(5 mg/d),可以降低血清雌二醇和VEGF水平,有助于降低早发型OHSS发生率.

  • 伏立康唑治疗4例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

    作者:黄捷婷;花少栋;封志纯

    目的 总结伏立康唑治疗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极早产儿重症监护中心收治侵袭性真菌感染早产儿4例,均使用伏立康唑治疗.总结4例患儿的救治过程及效果,结合文献分析伏立康唑治疗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4例患儿胎龄27-3~34周,均为男婴,出生体重1 030~1 940 g.均曾全身性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预防性或治疗性使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但依然血培养阳性,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白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各1例.遂给予静脉滴注伏立康唑(4 mg/kg,每12小时1次)治疗14~28 d.治疗后,全部患儿真菌血培养转阴,G试验阴性.2例患儿出现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分别升高至79和51 U/L),停药后缓解;3例患儿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无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等情况发生,未发现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 伏立康唑治疗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效,且短期内相对安全.

  • 戈舍瑞林联合来曲唑治疗高复发风险绝经前乳腺癌的疗效观察

    作者:尹良伟;马海英;许志英;王颖;杜晓红;王苏平

    目的:比较戈舍瑞林联合三苯氧胺(TAM)与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1)来曲唑治疗高复发风险绝经前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3-06-01-2007-06-01大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50例有高复发风险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为标准治疗后给予戈舍瑞林(3.6 mg,每28~30 d皮下注射1次,至少1年),其中联合应用TAM(20 mg/d,连续5年)的为TAM组(n=25),联合应用来曲唑(2.5 mg/d,连续5年)的为AI组(n=25),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I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1~74个月(中位PFS为72个月),高于TAM组的10~74个月(中位PFS为49个月),x2=5.90,P=0.015 2;两组患者总生存期(OS)分别为28~80和25~7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6,P=0.2115.两组患者用药后主要不良反应为骨关节疼痛不适感、潮热或多汗、阴道干涩和焦虑易怒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戈舍瑞林联合AI治疗高复发风险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疗效明显优于戈舍瑞林联合TAM,而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 利扎曲普坦对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脑啡肽原及缩胆囊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姚刚;郝婷婷;于挺敏

    目的 观察利扎曲普坦对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脑啡肽原和缩胆囊肽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曲普坦类药物对偏头痛发作时三叉神经节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24只健康Wistar大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4组:A组:对照组,B组:偏头痛组,C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D组: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利扎曲普坦给药组(C、D组)大鼠给予利扎曲普坦1mg·kg-1·d-1灌胃,A组和B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2 ml/d灌胃.上述处理7d后,B、D组大鼠制备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动物模型,造模2h留取三叉神经节标本,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其CGRP、脑啡肽原和缩胆囊肽mRNA表达.结果 A、B、C、D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每200纳克总RNA中CGRP mRNA拷贝数(×10 7)分别为:0.05±0.01、1.30±0.52、0.23 ±0.12、0.43 ±0.33;脑啡肽原mRNA拷贝数(×103)分别为:3.30±1.65、0.34±0.14、3.91±2.44、0.71±0.13.B组大鼠三叉神经节CGRP 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A组(q =7.854,P<0.05),D组大鼠三叉神经节CGR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B组(q =5.458,P<0.05);B组大鼠三叉神经节脑啡肽原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A组(q =4.478,P<0.05);D组大鼠三叉神经节脑啡肽原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C组(q=4.838,P<0.05);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缩胆囊肽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扎曲普坦可以抑制偏头痛发作时三叉神经节CGRP的过度表达,进而减弱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激活,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偏头痛发作时三叉神经节脑啡肽原的基因表达明显减少,使得偏头痛发作时三叉神经节内脑啡肽减少,减弱脑啡肽的镇痛效应,利于头痛的持续.

  • 苯甲酸利扎曲普坦对皮质扩布性抑制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c-Fos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凤鹏;于生元;管维平;石宏;陈淑莉;晋志高;吴士文;董钊;邱恩超;刘若卓;姜磊

    目的 观察苯甲酸利扎曲普坦对大鼠皮质扩布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和CSD引起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etal grey,PAG)内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选用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氯化钾刺激组;B组:氯化钾刺激+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组;C组:氯化钠刺激组.对各组大鼠使用氯化钾(或氯化钠)刺激,以观察CSD出现的个数和波幅;第1次刺激2 h后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PAG内不同层面c-Fos阳性神经元.结果 C组未记录到CSI).A组CSD个数(10.70±3.23)较B组(6.10±2.56)显著增多(t=-3.528,P<0.01);A组CSD波幅[17.33(95%CI 11.45~23.11)mV]较B组[11.82(95%CI 9.24~14.70)mV]显著增加(Z=-4.360,P<0.01).A组各层面c-Fos阳性细胞数较B、C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 苯甲酸利扎曲普坦对CSD有抑制作用,可使CSD引起PAG内神经元兴奋作用减弱.

  • 抗真菌治疗及其在眼科的应用进展

    作者:曾庆延;董晓光;谢立信

    近年来眼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已成为临床上棘手的致盲性眼病之一.近年国外在抗真菌治疗的研究上有较多进展,主要包括多种药物如脂质复合物、新型三唑类、免疫抑制剂、细胞壁破坏药物等,以及如联合用药、真菌疫苗等多种治疗措施.其中多数已用于眼部真菌感染的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就上述抗真菌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及其它治疗措施等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眼部真菌感染提供参考.

  • 三唑类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作者:丁亚莉;张辉;尹永湘;王亚

    目的观察三唑类药物及联合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纯三唑类药物或药物联合角膜病灶切除加结膜瓣遮盖术、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及眼球前段重建术等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189例.结果治愈149例,好转25例,无效15例,治愈率78.8%,有效率92.1%.结论早期诊断,并根据病情的轻重合理用药,联合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 局部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丽娅;许中中;张俊杰;孙声桃;李金;余晓菲;祝磊;张月琴;贺燚;李家臣;王璐璐;陶思羽

    目的:评价局部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对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就诊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门诊的84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角膜刮片镜检及真菌培养,对患者进行局部伏立康唑治疗,观察药物疗效,比较不同诊断方法敏感性比较伏立康唑对不同菌属所致角膜感染的疗效差异。采用K-S检验判断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若数据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t检验。若各组服从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则采用t'检验;对3种诊断技术的敏感性采用McNemar检验,对前3位致病菌的治愈率采用Pearsonχ2检验。结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角膜刮片镜检及角膜刮片真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92.85%(78/84),85.71%(72/84),84.52%(71/84)。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较其他两种方法诊断率更高(χ2=4.167,P=0.041;χ2=5.143,P=0.023)。局部应用伏立康唑后70例(83.33%)患者痊愈,14例(16.67%)患者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常见的3种致病真菌为镰孢菌、曲霉菌和交链孢菌,伏立康唑对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22%、94.44%、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10,P=0.000);共焦显微镜显示残存菌丝消失时间分别为(38.35±17.32)、(25.00±16.11)、(21.00±4.36)d。结论局部应用伏立康唑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交链孢菌及曲霉菌性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有效率较高,镰孢菌性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有效率较低。(中华眼科杂志,2016,52:657-662)

  • 伏立康唑滴眼液局部应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研究

    作者:孙明霞;陈家祺;姚关村;叶成添;李佳;黄明明

    目的 探讨1%伏立康唑滴眼液在兔眼角膜的渗透性及其局部应用的角膜与房水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方法 为实验研究.选择健康的成年新西兰白兔48只,采用单纯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及C组.1%伏立康唑单次50μl滴人A组(角膜上皮完整组,21只)和B组(去角膜上皮组,21只)兔双眼结膜囊,分别于用药后2、5、10、15、30、60及90min处死动物取材;取C组(未用药组,6只)兔眼样品用于方法学验证.获取的房水和角膜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定量检测.色谱条件为:高效液相色谱议为Waters 1525色谱系统,Phenomenex Luna C18(250.mm×4.6 mm,5.0μm)分析柱,预柱为Phenomenex C18(4.0 mm×3.0 mm,5.0μm),流动相为甲醇-0.04 mol/L磷酸二氢铵缓冲液(62:38,V/V),流速为0.8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55.0 nm,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用非线性小二乘法进行计算机拟合求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 在0.1-15.0 mg/L范围内,伏立康唑的峰面积与其吸收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0.1 mg/L为其定限浓度;房水的药物回收率范围在91.06%~94.80%,角膜为79.84%~83.20%.1%伏立康唑单剂量滴眼在A组和B组的房水峰浓度时间均为10 min,分别为(5.172±1.012)mg/L和(6.118±1.123)mg/L;药物的消除半衰期(t1/2 ke)分别为6.859 min和13.176 min;两组的角膜药物浓度在2 min时高,分别为(39.958±3.481)μg/g和(158.476±10.462)μg/g;药物的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94.938 min和46.367 min.结论 1%伏立康唑滴眼液局部应用的组织穿透性好,单次滴眼在角膜和房水中均达到了较高的药物浓度,对临床上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具有重要的意义.

  • 新型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真菌活性

    作者:盛春泉;朱杰;张万年;宋云龙;张珉;季海涛;余建鑫;姚建忠;杨松;缪震元

    目的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方法根据靶酶活性位点的空间特征、各种力场和关键残基分布,设计并合成了21个1-(1,2,4-三唑-1H-1-基)-2-(2,4-二氟苯基)-3-(4-取代-1-哌嗪基)-2-丙醇类化合物,并测定了体外抑菌活性.结果体外抑菌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8种致病真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抗真菌活性,对深部真菌的活性明显优于浅部真菌.在哌嗪的各种取代基中,苯基和杂环取代的抗真菌活性明显优于苯甲酰基取代.结论有多个化合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明显高于氟康唑和特比萘芬,其中化合物Ⅷ-1,4,5和Ⅸ-3具有广谱、高活性的优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 1-(1,2,4-三唑-1H -1-基)-2-(2,4-二氟苯基)-3-(4-取代苄基-1-哌嗪基)-2-丙醇的合成及抗真菌活性

    作者:盛春泉;张万年;季海涛;宋云龙;杨松;周有骏;朱驹;吕加国

    目的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方法根据靶酶活性位点的空腔大小、各种力场和关键残基分布,设计并合成了19个1-(1,2,4-三唑-1H -1-基)-2-(2,4-二氟苯基)-3-(4-取代苄基-1-哌嗪基)-2-丙醇类化合物,测定了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所有化合物对8种致病真菌均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对深部真菌的活性明显优于浅部真菌.结论绝大部分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明显高于氟康唑和特比萘芬,其中化合物VIII-1,10,12,17具有广谱、高活性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N-[2-(2,4-二氟苯基)-2-羟基-3-(1H-1,2,4-三唑-1-基)丙基]-N′-(4-取代苯基)-3(2H,4H)-1,2,4-三唑酮的合成和抗真菌活性

    作者:盛春泉;朱杰;张万年;曹永兵;宋云龙;张珉;季海涛;姚建忠

    目的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方法根据靶酶活性位点的空间特征、各种力场和关键残基分布,设计并合成了N-[2-(2,4-二氟苯基)-2-羟基-3-(1H-1,2,4-三唑-1-基)丙基]-N′-(4-取代苯基)-3(2H,4H)-1,2,4-三唑酮类化合物,并测定了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体外抑菌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8种致病真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抗真菌活性,对深部真菌的活性明显优于浅部真菌.结论目标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均显示有较强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化合物1具有广谱、高活性的优点,值得进一步结构优化.

  • 氟康唑乳膏剂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

    作者:李建平;刘震东;冯先义;何凤慈

    氟康唑(fluconazole)是一种新型的三唑类第3代抗真菌药,水溶性好,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半衰期长,毒性小[1],为一种治疗浅表及深部真菌的广谱、高效、低毒的药物,对阴道念珠菌和一些表皮真菌的抗菌作用比酮康唑强10~20倍,为念珠菌病的首选药物[2].阴道及外阴部念珠菌感染是妇女常见病和多发病,我们根据临床需求兄屏?%氟康唑乳膏剂,用于霉菌性阴道炎,临床效果较好.

  • 三唑类广谱抗真菌新药--泊沙康唑

    作者:贾晋生;王睿;李青山;张淑秋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皮质激素、抗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以及艾滋病(AIDS)的流行,临床真菌感染尤其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例不断增加,并且随着耐药真菌的不断出现,使真菌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这就迫切需要开发新的高效、广谱、低毒的抗真菌药,氮唑类抗真菌药就是目前临床主要使用和正进一步研制开发的一类主要抗真菌药.其中,泊沙康唑(posaconazole,Noxafil,POS)是欧盟已批准Schering-Plough(先灵葆雅)公司研制上市的三唑类口服广谱抗真菌新药,本文就POS的有关研究和应用作一介绍.

  •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惠平;季加孚;侯宽永;贾廷珍;赵红梅;肖宇;王墨培;汪有蕃

    目的:评价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2003年6月至2006年9月治疗的5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37~75岁,中位年龄58岁,其中8例绝经前患者中有6例行卵巢切除,2例应用戈舍瑞林抑制卵巢功能.患者均有可观察病灶,除11例因病情迅速进展外,均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至少24周,所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分别为依西美坦(36例)、阿那曲唑(13例)、来曲唑(3例);主要观察指标为:客观反应率(ORR=CR+PR,其中CR为完全缓解,PR为部分缓解)、临床获益率(CBR=CR+PR+SD≥24周,其中SD为疾病稳定)、肿瘤进展时间(TTP),肿瘤治疗失败时间(TTF)、安全性和毒副反应.结果:CR 6例(11.5%),有1例维持CR 152周,1例维持96周,另4例亦大于60周;PR 19例(36.5%),维持PR时间为32~96周;SD≥24周的患者有16例(30.8%);PD(疾病进展)+SD<24周的有11例(21.2%).患者的ORR 为48%,CBR为78.8%,平均TTP时间78.87周(95% CI 61.13%~96.61%).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尽管未获客观反应的患者疾病进展后曾采用化疗、放疗或其他治疗(B组),但与达到客观反应的患者(A组)相比生存时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大于24周时两组的总生存率分别A组92%,B组81.5%[Log Rank (Mantel-Cox) 检验,χ2=3.85,P=0.047].与药物相关的副反应包括潮红、出汗、小关节痛,其中有2例发生与治疗药物关系不确定的心力衰竭,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晚期乳腺癌单药有效率为48% ,能明显延长达CR或PR患者的生存期,副反应易耐受.

  • 抗真菌药

    作者:金有豫

    三唑类(triazoles)抗真菌药三唑类抗真菌药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康唑和泊沙康唑.前三者国内已有供应,但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价格十分昂贵,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它们的抗真菌作用机制相同,抗真菌谱和和抗真菌作的比较见附表.

  • 抗真菌药

    作者:金有豫

    (上接第13期)咪唑类抗真菌药本类药物包括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联苯苄唑、硫康唑、布康唑、奥昔康唑、和噻康唑等.其中除酮康唑由于费用较低尚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外,其余的多外用用于浅部真菌感染;而由于酮康唑的肝毒性和皮质类固醇抑制等原因,其全身应用也逐渐被三唑类所替代,然而后者的价格比前者高的多.

  • 伊曲康唑一日疗法治疗真菌性阴道炎46例

    作者:龙瑞平

    伊曲康唑为新一代三唑类广谱口服抗真菌药,笔者于1999年10月至2000年5月用于治疗真菌性阴道炎46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氟康唑新用

    作者:商志国;边小明

    氟康唑(Fluconazole)是三唑类新型抗真菌药.其作用机理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的细胞色素P450,使真菌细胞麦角固醇合成发生障碍,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真菌的目的.它具有抗菌谱广、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高、组织分布广及毒副反应小等优点.其血浆半衰期约30小时,脑脊液浓度相当于血浆浓度的80%~90%.现将近年临床应用的情况介绍如下.

77 条记录 1/4 页 « 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