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后鼻孔息肉术后嗓音评估
目的 通过对儿童后鼻孔息肉手术前、后进行嗓音主、客观评估,探讨后鼻孔息肉对儿童嗓音的影响以及鼻内镜手术对其嗓音的改善作用.方法 评估10~14岁儿童后鼻孔息肉患者行鼻内镜鼻窦手术35例,术前1周内及术后1个月均行嗓音的GRBAS主观检测及声学分析的客观检测.结果 儿童后鼻孔息肉术后,主观嗓音指标G和R的术后评分较术前减小(P<0.05),B的评分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客观嗓音指标jitter、shimmer和MPT的术后评分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而F0的评分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G与R(r=0.388)、G与B(r=0.839)、F0与jitter (r=0.505)、F0与shimmer (r=0.370)、F0与MPT(r=0.442)以及jitter与MPT (r=0.413)分别具有相关性(P<0.05),其余各指标间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 儿童后鼻孔息肉术后,嗓音的部分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善,且部分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后鼻孔息肉儿童进行嗓音学评估,可以更好的指导其嗓音康复.
-
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
目的 探讨后鼻孔息肉的起源部位,分析鼻内镜下治疗后鼻孔息肉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2006年间行鼻内镜手术的63例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9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42例可在上颌窦内确切定位起源部位,其中起源于内上壁16例,后壁为9例,前壁为3例,下壁为3例,外侧壁为2例,上壁2例,前内壁为4例,前外侧壁1例,后上壁1例,外下壁1例;2例起源于鼻中隔;1例起源于蝶窦;1例起源于前组筛窦.所有病例均在鼻内镜下手术切除.术后随访6~30个月,4例复发,经二次手术治愈.5例并发鼻腔粘连,经松解后解除粘连.结论 后鼻孔息肉多原发于上颌窦内侧壁.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术前明确后鼻孔息肉的起源部位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
蝶窦后鼻孔息肉8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蝶窦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蝶窦后鼻孔息肉患者.结果 5例患者表现为孤立性蝶窦病变,早期出现鼻后滴漏5例,头痛4例.3例患者表现为蝶窦后鼻孔息肉伴多组鼻窦炎.8例患者均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行鼻内镜下蝶窦手术,随访7个月~12年未见复发.6例息肉根蒂与蝶窦内囊肿相连,1例源于蝶窦前内壁,1例源于蝶窦前下壁.结论 患者出现鼻后滴漏、头痛、单侧鼻塞时应考虑到患该病,及时行鼻内镜、电子鼻咽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鼻内镜下蝶窦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术中扩大蝶窦开口、彻底切除息肉蒂部及囊肿壁是蝶窦后鼻孔息肉手术治疗的重点和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
-
孤立性蝶窦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文献复习,介绍了各种孤立性蝶窦病变的特点,包括孤立性蝶窦炎、霉菌性蝶窦炎、蝶窦后鼻孔息肉、蝶窦粘液囊肿、Rathke囊肿、蝶窦脑膜脑膨出、脑脊液鼻漏、视神经管骨折、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化纤维瘤、蝶窦颈内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和蝶窦良、恶性肿瘤等.现代影像学检查和鼻内窥镜技术是诊断和治疗孤立性蝶窦病变的有效方法.
-
耳内镜下治疗儿童后鼻孔息肉12例
目的 寻找治疗儿童后鼻孔息肉佳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后鼻孔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年龄在5~8岁,平均年龄6.5岁,所有病例均行耳内镜下鼻息肉摘除术,随访1~2年,一次治愈10例,复发2例.复发者经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 耳内镜下行儿童后鼻孔息肉摘除术,术野清晰,操作空间相对较大,手术过程中操作轻柔,减少对术区的创伤,即可有效的预防术后鼻腔粘连,防止息肉复发,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
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3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月-2009年12月我院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后鼻孔息肉患者34例,并对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点、检查方法、鼻内镜手术方法、疗效等因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34例后鼻孔息肉中起源于上颌窦28例,起源于蝶窦4例,起源于筛窦2例;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下手术切除,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月-18月,无复发.结论:后鼻孔息肉多起源于上颌窦,亦可来自于蝶窦、筛窦及中鼻甲等部位.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安全、疗效好,可作为治疗后鼻孔息肉的首选方法.
-
后鼻孔息肉的鼻内镜治疗
后鼻孔息肉临床上并非少见,由于息肉居后鼻孔,部位隐蔽、易漏诊.鼻内镜手术可提供清晰的视野及精细的操作,术后疗效佳.我科从1995年7月~2003年12月开展此手术35例,报道如下:
-
上颌窦囊肿合并后鼻孔息肉(附4例报告)
本文报道来源于上颌窦囊肿、多次行鼻息肉摘除术复发的后鼻孔息肉4例,探讨治疗方法.
-
后鼻孔息肉的类型和内镜手术
目的 观察后鼻孔息肉的发生部位和窦内蒂部性质及鼻内镜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3年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后鼻孔息肉64例(65侧)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探讨后鼻孔息肉发生部位和窦内蒂部性质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64例(65侧)后鼻孔息肉中,59例(60侧)息肉来自上颌窦,5例来自蝶窦.来源于上颌窦的后鼻孔息肉中,起源于上颌窦囊肿者41例(42侧),起源于上颌窦息肉的18例.来自蝶窦的后鼻孔息肉中,2例蒂部为囊肿,3例蒂部为息肉.全组后鼻孔息肉蒂部为囊肿者占67.7%,蒂部为息肉者占32.3%.分别于鼻内镜下经扩大的鼻窦自然开口联合下鼻道开窗术处理.术后随访5~60个月,平均6.4个月,病变复发率3.1%.结论 后鼻孔息肉多来源于上颌窦,其次为蝶窦,其蒂部可为囊肿或息肉.联合下鼻道开窗的鼻内镜手术可有效减少术后复发.
-
鼻内镜下后鼻孔息肉的诊治
目的 探讨后鼻孔息肉的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法.方法 对27例后鼻孔息肉的患者的资料加以回顾分析.结果 27例患者中,源自上颌窦的18例,源自筛窦的3例,源自鼻腔外侧壁的2例,源自蝶筛隐窝的2例,源自蝶窦的1例,源自鼻中隔后方的1例.所有病例均行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2年,均未见复发,病理报告均为炎性息肉.结论 结合鼻-鼻窦CT及术前鼻腔检查,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创伤小,反应轻,视野清楚,可彻底清除息肉基底部,防止复发.
-
后鼻孔息肉4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治疗后鼻孔息肉佳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后鼻孔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中,35例起源于上颌窦占73%,4例起源于蝶窦占8%,2例起源于额窦占4%,7例起源于中鼻道鼻腔外侧壁占15%.所有病例均行鼻内镜手术,部分上颌窦息肉采用经上颌窦前壁联合进路或柯-陆手术.随访0.5~2年,一次治愈41例,复发7例.复发者经改良手术方式治疗后痊愈.结论 术前详细的检查、CT读片,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术中仔细探明息肉的根蒂部,手术过程中尽量的减少对术区的创伤,术后对术腔行彻底的处理,能有效的预防后鼻孔息肉的复发,减少各种手术并发症.
-
上鼻甲后鼻孔息肉2例
单发的后鼻孔息肉起源于上颌窦内多见.2006年本科收治2例起源于上鼻甲的单发后鼻孔息肉.报道如下.
-
儿童恶性淋巴瘤54例临床分析
恶性淋巴瘤在儿童时期比较多见,其病发率位居我院小儿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仅次于白血病、脑瘤。本病早期常被误诊,使病人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而早期确诊是选择不同治疗方案改善预后的关键。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我院儿科1974年1月~1998年12月的24年间收治、经组织学证实的儿童恶性淋巴瘤54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4例中,何杰金氏病(HD)14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40例。发病年龄HD为≤5岁3例,6岁~10岁9例,>10岁2例,年龄为3月~12岁。NHL为≤5岁14例,6~10岁19例,>10岁7例,年龄为1岁7个月~14岁。HD男13例,女1例;NHL男25例,女15例。1.2 首发部位:HD:左颈部淋巴结8例,右颈部淋巴结3例,左胸壁、咽部淋巴环、腹腔各1例。HNL:颈部淋巴结18例,咽部淋巴环5例,腹腔6例,腋下淋巴结4例,颅骨5例,左滑车上淋巴结2例。1.3 发病到确诊时间及误诊病例:HD:8天1例,1个月2例,5个月、7个月、9个月和11个月各1例,1~2年5例,3年、4年各1例。9例曾误诊为淋巴结结核,误诊为淋巴结炎、胸壁脓肿、咽麻痹各1例。活体组织检查误诊4例,1例2次活检均误诊为增殖性慢性淋巴结炎,第三次活检确诊;1例误诊为嗜酸性肉芽肿,经多次组织学会诊确诊;2例误诊为反应性淋巴结增生,两次活检确诊。NHL:3天、5天各1例,1~2个月24例,3~4个月6例,6~7个月3例,9个月1例,1年3例,>2年1例。误诊为淋巴结结核10例,腮腺炎6例,扁桃体炎5例,淋巴结炎4例,鼻炎3例,胸膜炎2例,肠虫症、阑尾炎、腹膜结核、败血症、风湿性关节炎、大叶性肺炎、MDS、后鼻孔息肉各1例。病理误诊4例,1例活检误诊为反应性网状细胞增生,第2次活检确诊。其它3例活检分别被误诊为胸腺瘤、精原细胞瘤、鼻息肉,后经会诊确诊。
-
后鼻孔息肉鼻内镜手术的护理
目的:对后鼻孔息肉鼻内镜手术(FESS),手术前后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进行探讨,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以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方法:本组29例后鼻孔息肉中源于上颌窦者24例,蝶窦者3例,中鼻甲及鼻中隔者各1例,均经鼻内镜手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中积极配合,术后做好基础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结果 :治愈率达93.10%,总有效率达100%.上述病人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后鼻孔息肉可源发于上颌窦、蝶窦、中鼻甲及鼻中隔等多部位,鼻内镜手术可列为治疗后鼻孔息肉的首选方法.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
小儿后鼻孔巨大息肉垂入口咽部1例
患儿男,10岁.因口内突发新生物悬挂于口外伴出血10min于2002年5月12日在家长陪同下来诊.查体见患儿精神紧张,面色苍白,口咽内有一淡红色新生物,约3cm×2cm大露出口外,伴少许血液,用压舌板压住舌前2/3,见新生物来源于鼻咽部,鼻咽部及左侧鼻腔充满荔枝肉样新生物,基底不清,初步诊断为左后鼻孔息肉.用1%丁卡因表麻后,用1号丝线平悬雍垂结扎口咽新生物、剪断并送病检.鼻窦CT提示左侧鼻腔、左侧上颌窦、前组筛窦充满软组织影.临床诊断为左后鼻孔巨大息肉(来源于左侧上颌窦).2002年5月17日在全麻下行鼻内窥镜左侧鼻腔、后鼻孔息肉摘除术+左侧前组筛窦开放术+左侧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左侧上颌窦息肉摘除术.病理报告为左后鼻孔、左侧上颌窦息肉.抗炎治疗1周出院,嘱定期清理术腔,1月后失访.
-
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20例治疗体会
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以往常采用单纯圈套器摘除鼻息肉,复发率很高[1].自2001年7月至今,本院应用鼻内镜技术及动力吸割系统手术切除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2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A超在上颌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上颌窦疾病是鼻窦疾病发病率高的窦腔.其病变有炎症、息肉、囊肿、肿瘤、结石等,鼻息肉也有相当一部分伴有上颌窦息肉,后鼻孔息肉也多来自上颌窦,一般我们多采用X线了解上颌窦情况,但因X线诊断为影象技术,只能看密度高低,在有病变的情况下不易鉴别,而A超诊断可弥补此不足,A超诊断的基础是介面反射超声在一个介质中传播时如遇到一个介面,即得到一个回声,如有多个介面即得到多个回声,超声在人体中传播时,由于不同组织和器官对超声的吸收、衰减而不同,声阻抗的不同,反射面形态的不同,物体特性(液体、气体、实质性)的不同,因而引起不同的反射规律,结合临床资料,即可达到一个较确切的诊断.近4年来我们用A超对反复发作的息肉,上颌窦疾病患者进行了探查,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来源于后组筛窦的后鼻孔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后组筛窦的后鼻孔息肉(CP)的临床特征、诊断以及鼻内镜下手术方法.方法:总结2002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11例后组筛窦的C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鼻腔及鼻窦内病变情况、鼻内镜手术方法及注意要点以及临床疗效.结果:11例均在鼻内镜下完成手术.术中见11例CP根部均来自后组筛窦开口处.后组筛窦内3例(27.3%)伴有囊肿,5例(45.4%)窦内有明显息肉,3例(27.3%)表现为窦内黏膜水肿息肉样变.术中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2年,无息肉复发者.结论:后组筛窦的CP多来自后筛窦口,可能由窦内囊肿演变而成.鼻内镜下切除息肉同时需开放后组筛窦清除窦内病变,彻底清除病变后不易复发.
-
鼻内镜下3种手术方式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比较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3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 ACP )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ACP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17例采用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息肉切除术,B组12例行中、下鼻道联合径路+息肉切除术, C组12例单独下鼻道开窗+息肉切除术,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有效率。结果 A组治疗效果明显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6月~5年,A组复发4例、C组1例, B组无复发。结论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应的手术方式,可有效减少复发,避免中鼻道开窗带来的损伤,同时减轻术后换药的痛苦。
-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起源观察及治疗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CP)术后复发率较高与息肉起源部位和手术方法有关,本研究探讨ACP的起源部位观察及鼻内镜下多种联合路径处理的疗效.选择53例ACP患者,根据对患者ACP起源部位等的具体病情特点采用相应手术方式:经上颌窦自然口切除术、经上颌窦自然口加下鼻道开窗术、经上颌窦自然口加上颌窦前壁开窗.上述病例术后随访2年,只有5例复发,其余均未见息肉复发.结果提示,鼻内镜下采用多种联合径路可有效治愈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同时可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