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耳流体容积与MRI的分辨率:它能否区分内淋巴的结构
现代技术的发展,MRI可以分辨出骨迷路不同成分这样小的体积,那么它能否分辨内耳的内淋巴液与外淋巴液的容积,甚至球囊、椭圆囊、膜半规管的容积呢?内耳两种流体的化学性质不同,内淋巴液含K+多Na+少,而外淋巴液含K+少Na+多,外淋巴液蛋白质的含量是内淋巴液的6倍多,骨迷路位于颞骨内,充满……
-
鼻咽液体中检出微量外淋巴液:采用β微量蛋白(前列腺素D合成酶)免疫电泳法诊断引起突聋的外淋巴瘘
-
耳蜗血管纹上皮分泌功能的研究进展
血管纹(stria vascularis)位于蜗管外侧壁,为代谢活跃的上皮组织,具有分泌K+和吸收内淋巴液电解质的功能,并产生内淋巴正电位.内淋巴中高浓度的K+聚积及内、外淋巴液中K+循环是维持耳蜗功能和内环境稳定的基础.本文就血管纹上皮细胞的相关酶类和生物活性物质、离子通道、K+循环的机理及血管纹上皮分泌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离子色谱法同时检测豚鼠耳蜗外淋巴液中的Mg~(2+)和Ca~(2+)含量
目的 探索在同一个耳蜗标本的外淋巴液样品中同时检测Mg~(2+)和Ca~(2+)含量的方法 .方法 从健康杂色豚鼠的离体耳蜗采取外淋巴液样品,应用离子色谱法检测耳蜗外淋巴液样品中的Mg~(2+)和Ca~(2+)含量.结果正常豚鼠耳蜗外淋巴液中Mg~(2+)浓度为(0.59±0.07)mmol/l、Ca~(2+)浓度为(2.22±0.3)mmol/l.结论 用离子色谱法可以同时检测同一耳蜗外淋巴液标本中不同离子的含量,该方法 为研究耳蜗液体的离子成分及其含量提供了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新的手段.
-
7.0T磁共振成像观察耳后给药促进药物进入内耳的可行性
目的 借助磁共振成像系统,观察新给药方式耳后给药,药物在内耳的吸收过程,探讨耳后给药治疗内耳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12只白色红目豚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耳后注射造影剂,一组静脉注射造影剂.7.0T小动物专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在给药前、给药后0.5h、1h、2h、3h、4h、6h、8h、12h、24h、48h,分别进行磁共振T1加权像成像.测量右侧耳蜗底转鼓阶的信号强度,描绘信号-时间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对比耳后组与静脉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耳后组与静脉组信号-时间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8.14×105及36.17×105,耳后组面积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后给药治疗内耳疾病是可行的,局部疗效好,全身并发症少,便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
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外向钾电流的研究
哺乳动物耳蜗具有超常的敏感性和频率分析能力,这依赖于感觉细胞基底膜的微机械反 应。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底侧膜存在电压依赖性K+通道、 Ca2+激活K+通道和内向 钙通道等。文献报道牛蛙壶腹嵴毛细胞有瞬息 K+电流(IA),然而豚鼠耳蜗外毛细胞是 否存在IA,迄今未见报道。来自脑干的内侧橄榄耳蜗束传出神经纤维大量分布于外毛细胞 ,调控着外毛细胞的功能,一般认为乙酰胆碱是耳蜗传出神经递质,此外三磷酸腺苷(ATP) 对外毛细胞具有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双重作用,那么是否还有其他的递质发挥作用呢?我们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了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底侧膜的外向钾电流及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 腺素对Ca2+敏感的外向K+电流(Ik(ca))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 (1)豚鼠耳蜗外毛细胞的分离 选用耳廓反射正常的杂色豚鼠25只,雌雄不限,体重200~31 0 g。单离外毛细胞的制备参照Ashmore等的方法,将豚鼠迅速断头,取出两侧骨大泡,在人 工外淋巴液中打开听泡,剔除耳蜗骨壳,切下二至顶转耳蜗,放入含木瓜蛋白酶(Papain,0 .5 g/L)的无钙人工外淋巴液中,在室温20~25℃条件下消化20 min,人工外淋巴液反复 冲洗二次以终止消化。在解剖显微镜下用不锈钢针将基底膜从蜗轴分离,此时单离毛细胞即 坠入液体中,静置20 min细胞贴附于浴槽底的盖玻片上。 (2)溶液及药品 人工外淋巴液(mmol/L):NaCl 137;KCl 5.4;MgCl2 1.8;CaCl2 1.3;HEPES 5.0;Glucose 5.0。KOH调pH至7.2。 电极内液(mmol/L):KCl l35;CaCl 2 0.1;HEPES 10;Glucose 10。用KOH调pH至7.3。实验在室温20~25℃进行。Papai n(Wako Pure Chemical lndustries,LTD),tetraethylammonium(TEA,sigma公司),4-a minopyridine(4-AP,sigma公司)。
-
耳蜗外淋巴液-脑脊液屏障的高效液相色谱研究
目的:探讨耳蜗外淋巴液(PL)-脑脊液(CSF) 屏障存在的直接证据.方法:以内源性激素氢化可的松(HC)和外源性激素甲泼尼龙(MP)为示踪剂,应用HPLC技术观察示踪剂在鼓阶外淋巴液(PST) 、前庭阶外淋巴液(PSV) 、中阶内淋巴液(SME) 、CSF以及血液中的动力学变化特征.结果:鼓室内注射HC 1 h 后,PST 和PSV 中HC浓度几乎完全相同;注射后1~2 h,PST,PSV中HC浓度同步快速降低;2~6 h期间,HC浓度降幅趋缓;而CSF 中HC浓度为0.鼓室内注射MP后,很快同时出现在PST 和PSV 中,两阶PL各时间测值差异不显著;CSF 中MP为0.SME 中HC和MP的各时间测值均显著高于PSV,PST .结论:耳蜗小管不存在开放性自由通道使PST 与CSF 直接沟通, CSF亦不能经耳蜗小管直接进入鼓阶替换或取代PL,提示存在耳蜗PL- CSF屏障.
-
豚鼠鼓室明胶海绵吸附给药外淋巴液中甲泼尼龙的含量测定
目的建立豚鼠外淋巴液和血浆中甲泼尼龙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浸满甲泼尼龙溶液的明胶海绵颗粒置于圆窗龛内,采集给药1~6h后鼓阶外淋巴液.HPLC色谱条件为,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7.56mmol/L硫酸铵-乙腈(68:32),流速1.0mL·min-1,柱温20℃,紫外检测波长243nm.结果甲泼尼龙的线性范围为0.10~5.0mg·L-1(r=0.999 8).低检测限为5.72ng,日内和日间RSD分别为1.91%和2.57%.外淋巴液中甲泼尼龙的消除半衰期为1.40h.结论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外淋巴液中甲泼尼龙的测定.
-
侧脑室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豚鼠体内的分布及代谢
目的:探讨侧脑室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豚鼠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方法:采取侧脑室给药途径将125I标记的bFGF(125I-bFGF)注入豚鼠体内,分别于注药后0.5 h、1 h、2 h、4 h、8 h、12 h、24 h测量血液、肝、甲状腺、脑等重要组织和耳蜗及外淋巴液中的γ放射计数率,并观察耳蜗放射性自显影.结果:125I-bFGF侧脑室注入0.5 h时,血液、肝脏、脑组织、外淋巴及耳蜗γ放射性计数率已经增高,耳蜗放射性自显影可见显影颗粒;2~4 h时达高峰,8 h时下降,耳蜗放射性自显影仍可见显影颗粒;12 h时γ计数率仍然高于本底,但耳蜗放射性自显影无明显显影颗粒.24 h时各脏器γ计数率接近本底.脑组织、外淋巴液、耳蜗、血液及肝脏γ放射性计数率始终保持平行变化.结论:bFGF脑脊液途径给药,能够迅速被脑组织吸收,并扩散到外淋巴和血液,且在其中潴留时间长,排泄缓慢,为临床内耳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给药途径.
关键词: 外淋巴液 耳蜗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脑脊液 豚鼠 -
内耳免疫反应时血清及外淋巴液IL-6水平的测定及其意义
为了解在用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引发的大鼠继发性内耳免疫反应时,实验动物血清及外淋巴液中是否有细胞因子活性的变化,采用免疫测定方法对实验动物血清及外淋巴液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6,IL-6)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在发生继发性内耳反应初始,外淋巴液未检测到IL-6,而6 h后外淋巴液中检测到了IL-6的早水平,24 h后IL-6水平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减少,但7 d后在外淋巴液中仍可测定IL-6.在观察期对照内耳的外淋巴液中仅检测到低水平的IL-6,72 h后就消失.血清中IL-6水平无变化.提示该检测不仅提供了支持存在有受淋巴因子调控的内耳免疫反应,而且也支持调控ICAM-1表达的细胞因子,也可能还来自内淋巴囊以外的其他部位.
-
海藻酸钠地塞米松凝胶圆窗给药后外淋巴液中地塞米松浓度的变化
目的 分析海藻酸钠地塞米松凝胶(Alg-Dex凝胶)经圆窗给药后地塞米松在外淋巴液中的浓度变化.方法 健康豚鼠3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于每只豚鼠单侧(右耳)经圆窗给海藻酸钠地塞米松凝胶(45 mg/ml)20 μl后的1、2、3、4、5天分别用高压液相色谱仪分析外淋巴液中的地塞米松浓度.结果 在Alg-Dex凝胶给药后1、2、3、4、5天在外淋巴液中均能检测到地塞米松,浓度分别为0.49±0.06、1.32±0.28、0.65±0.08、0.66±0.05、0.53±0.17 mg/L,其中第2天浓度高(1.32±0.28 mg/L),第3~5天药物浓度较稳定,平均浓度为0.61±0.07 mg/L.结论 海藻酸钠能作为地塞米松良好的缓释载体,使其缓慢、持续地经圆窗膜渗透到外淋巴液中.
-
噪声对豚鼠耳蜗外淋巴谷氨酸含量及耳蜗电位的影响
目的观察噪声暴露对豚鼠耳蜗外淋巴液中谷氨酸含量及耳蜗电位的影响.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豚鼠噪声暴露耳与对照耳耳蜗外淋巴液中谷氨酸的含量,同时记录噪声暴露前及噪声暴露2小时的耳蜗电位(CM、CAP).结果对照耳外淋巴液中谷氨酸含量为4.27±0.40 μmol/L,噪声暴露耳为8.15±0.78 μmol/L,提示噪声暴露2小时后外淋巴液中谷氨酸含量明显增加(P<0.05);CM相对幅度下降,并且其非线性特点消失,CAP阈值平均升高了约50 dB.结论噪声暴露可以使豚鼠耳蜗外淋巴液中的谷氨酸含量明显增加,并引起耳蜗功能的改变.提示噪声不仅损伤外毛细胞,还可以使内毛细胞谷氨酸过度释放产生兴奋性毒性,直接引起内毛细胞及耳蜗传入神经的损伤.
-
跨屏障内耳局部给药研究进展
1 内耳的结构特点及其局部给药的解剖基础由于血迷路屏障的存在,与其他器官相比,内耳与身体其他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圆窗膜的半渗透性使得某些药物通过圆窗直接渗透进入鼓阶外淋巴液.耳蜗的骨质结构既可为局部给药和固定提供条件,又可防止药物向周围组织器官扩散,而内耳淋巴液的流动性能使药物很快均匀分布,不会在注射部位蓄集.从某种意义上说,内耳局部给药的实质是一种跨血-迷路屏障的治疗模式,对某些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系统使用毒性大、半衰期短的药物,跨屏障局部用药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
豚鼠鼓室明胶海绵吸附给药外淋巴液中磷酸地塞米松的含量测定
目的:建立豚鼠外耳淋巴液中磷酸地塞米松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浸满磷酸地塞米松溶液的明胶海绵颗粒置于圆窗龛内,采集给药1 h后鼓阶外淋巴液.HPLC色谱条件为,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7.56 mmol·L-1硫酸铵-乙腈(70:30),流速1.0ml·min-1,柱温20℃,紫外检测波长239 nm.结果:磷酸地塞米松的线性范围为0.10~4.8 mg·L-1(r=0.999 8).低检测限为6.25μg·L-1,日内和日间RSD分别为1.7%和2.3%.给药1h后鼓阶外淋巴液中磷酸地塞米松的浓度为2.12 mg·L-1.结论:该法灵敏度高,准确性、重复性好,可用于外淋巴液中磷酸地塞米松的测定.
-
豚鼠鼓室给药测定血浆和外淋巴液中甲泼尼龙的含量
目的:建立豚鼠血浆和外耳淋巴液中甲泼尼龙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听泡侵浴给药,在给药后1 h采集血液和鼓阶外淋巴液,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甲泼尼龙的含量.HPLC色谱条件为: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7.56 mmol·L-1硫酸铵-乙腈(68:32),流速:1.0 mL·min-1,柱温:20℃,紫外检测波长:243 nm.结果:甲泼尼龙的线性范围为0.10~5.0mg·L-1.给药后1 h鼓阶外淋巴液中甲泼尼龙的浓度为2.47 mg·L-1,血浆中未检出甲泼尼龙.结论: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血浆和外淋巴液中甲泼尼龙的测定.
-
内耳水通道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
内耳存在由3种淋巴液(即内、外淋巴液Corti淋巴液)组成的液体环境.由于听觉感觉细胞浸浴在上述3种淋巴液中,并且其功能的实现与液体中电解质及水的平衡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内耳液体环境中水平衡的调节对于保持正常的听觉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
耳部常见疾病和治疗
人耳是怎样感受声音的振动的声波经外耳的集音和传音到达鼓膜及中耳,经声能转换和增益后,通过镫骨振动使前庭窗阶的外淋巴液振动,然后变成液波而使基底膜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