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面神经肿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目的:探讨面神经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鉴别诊断、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后面神经的修复方法和效果。方法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LWW、Elsevier、Springer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检索出2002年至今报道面神经肿瘤的文献,结合我们自己诊治的病例,对文献报道的面神经肿瘤病例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文献23篇,报道的病例共计354例。354例面神经肿瘤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是43.90岁,男女比例1:1.1。面瘫、听力下降、耳鸣是常见的临床症状。354例患者中有271例报告了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其中H-BⅠ级113例,H-BⅡ级30例,H-BⅢ级38例,H-BⅣ级29例,H-BⅤ级29例,H-BⅥ级32例。面神经水平段、膝状神经节是易受累部位。手术入路根据肿瘤位置及是否保留听力选择,乳突入路及迷路入路常用。面神经修复方式根据面神经缺损长度、面神经中枢断端能否利用选择,耳大神经移植吻合是常用的面神经修复方法。随访病例共208例,术后面神经功能H-BⅠ级34例,Ⅱ级27例,Ⅲ级76例,Ⅵ级48例,Ⅴ级6例,Ⅵ级17例。结论面瘫、听力下降、耳鸣是面神经肿瘤常见的临床症状,对于不明原因的特发性面瘫患者,要考虑面神经肿瘤的可能;面神经水平段及膝状神经节是肿瘤好发部位;手术入路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保留残余听力来选择;术前面神经功能越好,获得良好预后的可能性越大
-
面神经损伤端侧吻合修复的临床应用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因颌面外伤及肿瘤手术造成的面神经损伤.有时由于神经缺损较大或二期修复时神经断端难以找到而不能行端端吻合术.我们在临床上遇到3例因外伤造成的面神经损伤,伤后时间为20天到2个月,缺损较大,端端吻合均有困难,我们采用了端侧吻合技术进行了面神经修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聚四氟乙烯膜管内植入许旺细胞与神经生长因子桥接面神经的比较
背景:在周围神经修复领域中,神经营养与趋化理论得到普遍关注,随之各种神经再生室及许旺细胞营养因子应用的实验增多,但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报道.目的:以聚四氟乙烯膜管作为神经再生室,观察分别植入许旺细胞与神经生长因子后对桥接面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1在山东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新西兰纯种白兔24只,随机分为许旺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模型对照组,8只/组.聚四氟乙烯膜由上海塑料研究所制备,厚度0.15 mm,微孔径10~30μm.神经生长因子为烟台北方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方法:3组兔显露右侧面神经颊支,切除8 mm建立面神经缺损模型.将造模时切下的神经段于镜下剥除外膜,胰蛋白酶与胶原蛋白酶联合消化,L-多聚赖氨酸纯化后获得纯度较高凡具有活性的许旺细胞悬液.将聚四氟乙烯膜管套缝固定于各组缺损区神经的两断端上,使神经缺损两断端在管内相距10mm,许旺细胞组吸取自体许旺细胞悬液注入膜管内,组织黏接剂封闭膜管两端口;神经生长因子组吸取神经生长因子注入膜管内:膜管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四导生理记录仪检查修复后面神经传导速度.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神经纤维再生程度.结果:细胞修复后6,12周,许旺细胞组面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生长因子组>膜管对照组(F=72.319,F=106.134,P均<0.01).细胞修复后12周,许旺细胞组神经干粗而直,走向顺畅,可见于再生室膜的微孔结构中,许旺细胞包绕神经纤维:神经生长因子组新生神经纤维较少,可见发育成熟的许旺细胞增多;单纯膜管组再生室内神经纤维较少.结论:许旺细胞或神经生长因子植入聚四氟乙烯膜管内均可促进面神经恢复,但前者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
膜引导组织再生术与自体静脉桥接法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并比较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静脉桥接法修复面神经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分别采用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自体静脉桥接法对家兔进行面神经缺损修复,以自体神经移植为对照,通过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和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效果.结果两种方法都具有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作用,但效果存在一定差别.膜引导组织再生组,术后3个月时两侧面神经干传导速度之差值为(2.10±1.2)m/s,而静脉桥接组为(6.80±1.4)m/s,神经移植组为(2.16±1.6)m/s.组织学上,膜引导组织再生组,术后3个月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延续连贯;静脉桥接组,神经纤维排列不整齐,结缔组织增生明显.结论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自体静脉桥接法均可用于面神经缺损的修复,膜引导组织再生术的修复效果优于自体静脉桥接法.
-
膜引导组织再生术与硅胶管桥接法修复兔面神经缺损
目的观察并比较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硅胶管桥接法修复面神经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分别采用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硅胶管桥接法进行兔面神经缺损修复,以自体神经移植作为对照,通过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和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效果.结果上述两种方法都具有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作用,但其效果存在差别.膜引导组织再生组术后3个月时,两侧面神经干传导速度之差值为2.33±1.2m/s,而硅橡胶管组为10.21±1.5m/s,自体神经移植组为2.16±1.6m/s.结论膜引导组织再生术修复面神经的效果明显优于硅橡胶管桥接法,且具有其它优点,有望成为修复面神经的新的有效方法之一.
-
面神经修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分析面神经修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周围性面瘫22例,按House-Brackmann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分级,依据面神经损伤的部位和范围,采用面神经减压术、吻合术进行修复治疗.对于随访1年以上,资料齐全的18例,根据手术前后面神经功能的分级进行比较,分析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22例中有16例是因为开放性乳突手术引起的面神经意外损伤,损伤部位以面神经鼓室段、锥段多见,颞骨骨折3例,贝尔面瘫3例,病理改变表现为面神经纤维部分或全部断裂及面神经水肿.面神经修复方法,包括面神经减压术、端端吻合、耳大神经移植吻合,随访1年以上18例.资料完整的患者预后及疗效分析:面神经减压16例,术前面神经功能,Ⅳ级4例,V级9例,Ⅵ级3例,术后1年面肌功能恢复至Ⅰ级6例,Ⅱ级8例,Ⅲ级2例.结论:面神经修复手术可以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获得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
急性期电针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兔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期电针对面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80 ~ 85日龄日本大耳白免面神经用特制止血钳压榨5min,损伤长度约3 cm,造成面神经损伤模型,电针组在术后第2天立即进行治疗,模型组术后不进行任何治疗.于电针治疗后5d、进行光镜、电镜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定量分析.结果 电针治疗后5d,两组髓鞘计数,髓鞘厚度、轴索面积t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结论 急性期电针对于面神经损伤具有良性修复作用.
-
面神经缺损桥接移植修复进展
面神经修复是一种功能复苏技术,通过面部表情肌的神经再支配达到功能恢复的目的.直接立即缝合神经的断端是好的修复方法.但由于外伤,医源性损伤,肿瘤包裹导致直接缝合有张力时或因为手术切除导致一段神经缺失时,有时必须采用神经桥接移植手术和特殊的手段,传统的方法采用自体神经桥接移植术,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自体神经移植来源有时十分困难,供区牺牲较大,来源有限,因而限制了这种术式的广泛应用.
-
复合脂肪来源干细胞的脱细胞异种神经联合富血小板血浆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复合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脱细胞异种神经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早期效果.方法 取 15 只 3 月龄雌性 SD 大鼠双侧坐骨神经进行脱细胞处理,作为异种神经移植体.取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颈背部脂肪垫,采用Ⅰ型胶原酶单独消化法分离培养 ADSCs;兔耳静脉采血后经两步离心法提取 PRP;观察不同体积分数 PRP 对 ADSCs 增殖的影响,以及诱导其为类雪旺细胞可行性.取第 3 代 ADSCs,CM-Dil 活细胞染色剂标记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标记及传代后荧光衰减情况.另取 32 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建立左侧面神经 1 cm 长缺损模型,随机分成 4 组(n=8),A、B、C、D组分别采用 CM-Dil-ADSCs 复合脱细胞异种神经+自体PRP、CM-Dil-ADSCs 复合脱细胞异种神经、脱细胞异种神经、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术后 1、8 周静态下测量各组动物左侧上唇与面正中线成角(θ 角);4、8 周神经电生理检测记录神经传导速度;8 周荧光显微镜观察 A、B 组再生神经远近端 CM-Dil-ADSCs 数量,各组再生神经甲苯胺蓝染色计数有髓神经纤维、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结构.结果 5%~20% PRP 均能促进 ADSCs 增殖,经 20% PRP诱导后细胞 S-100 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ADSCs 经 CM-Dil 标记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示细胞标记率达90% 以上,被标记细胞传代后细胞增殖良好,传代后荧光稍衰减.术后各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 1 周各组动物面部均发生不同程度功能障碍,A、B、C、D 组左侧 θ 角分别为(53.4±2.5)、(54.0±2.6)、(53.7±2.4)、(53.0±2.1)°,均显著低于健侧(P<0.05);术后 8 周分别为(61.9±4.7)、(56.8±4.2)、(54.6±3.8)、(63.8±5.8)°,与健侧及术后 1 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观察各组动物再生神经完整性及连续性均良好.术后 4、8 周神经电生理检测示,A、D 组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快于 B、C 组,B 组快于 C 组(P<0.05),A、D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8 周荧光显微镜观察示,A 组移植神经远、近端横断面均可见大量 CM-Dil-ADSCs通过,B 组通过细胞相对较少.甲苯胺蓝染色示,A、D 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均显著高于 B、C 组,B 组高于 C 组(P<0.05);A、D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示,D 组有髓神经纤维鞘直径大、壁厚,形态规则;A 组髓鞘形态与 D 组相似;B、C 组髓鞘形态不规则,直径小、壁薄.结论 ADSCs 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在体内存活,并可在 PRP 诱导下分化为类雪旺细胞,与脱细胞异种神经复合后修复兔周围神经损伤可获得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