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作者:刘艳;邓爱军;吕小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大多数病例视网膜下积液可自行吸收,视力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迁延不愈,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目前临床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法,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此病的重视和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其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药物、激光及各种新兴治疗方法的应用也使治愈率不断提高.本文就目前对该病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可行性治疗方案及其利与弊.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进展

    作者:李建军;张风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系一种主要在男性中青年人患病具有自限性的黄斑部疾病,多数患者可自行恢复,因此对其治疗结果解释时应谨慎.迄今有关CSC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很少,主要是基于无对照组的观察性研究.本文对传统激光局部光凝、减量光动力疗法、微脉冲二极管激光阈下光凝、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拮抗剂、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小剂量阿斯匹林等CSC治疗方法进行简要介绍与评价.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

    作者:毛崇溶;刘清云;徐建国;方克娅;蒋美峰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经激光治疗前后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特征.方法对经临床检查诊断为CSC患者(出现主观症状4~8周之内)42例42只眼,在行激光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5天、第30天散瞳进行OCT检查,并对病变图像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CSC患者OCT图像病变范围为570~3400 μm,平均为(1675.18±995.01)μm;高度为180~680 μm,平均为(357.54±219.20)μm.特征为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拱形隆起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弱反射暗区.经激光治疗后第15天检查示病变范围为220~1120 μm,平均为(552.46±233.92)μm;高度为56~230 μm,平均为(135.69±68.13)μm;第1个月后检查示病变范围为115~320 μm,平均为(209.17 ± 65.32)μm; 高度为12~135 μm, 平均为(68.53±33.42)μm.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OCT对CSC经激光治疗前后的视网膜病变的追踪定量分析,表明它在CSC的诊断、定量测量和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沃丽汀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62例

    作者:李慧

    目的观察沃丽汀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62例(68眼),其中陈旧性30例(36眼),新发性32例(32眼).对上述患者给予口服沃丽汀治疗,每人分别在给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检查. 结果陈旧性1个月、2个月、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27.8%,50%,63.9%.新发性1个月、2个月、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46.9%,71.9%,93.8%. 结论沃丽汀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有效.

  • 6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远期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董道权;董应丽;王志立;李舒茵;崔龙江;牛超;陈晓

    背景 近年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光动力疗法(PDT)被认为是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有关其治疗的用药剂量、远期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少见报道.目的 观察60%剂量维替泊芬PDT对慢性CSC治疗作用的远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和系列病例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OCT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慢性CSC患者21例25眼,其中男18例,占85.71%,女3例,占14.29%;单眼患者17例,双眼患者4例;年龄34 ~ 56岁,平均(43±5)岁.所有患者均行60%剂量维替泊芬(3.6 mg/m2) PDT治疗,于治疗后2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复查,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佳矫正视力(BCVA)、OCT、FFA及ICGA表现的比较.所有患者均随访5年以上.结果 治疗后3个月患眼BCVA为0.9±0.2,明显优于治疗前的0.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7,P=0.00).治疗后3个月患眼黄斑区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为(326.56±39.47) μm,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86.24±47.53)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17,P=0.00).治疗后患眼荧光素渗漏均消失.随访5年以上,均无复发,未见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结论 6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慢性CSC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好于全剂量维替泊芬.

  •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作者:金昱

    目的 初步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 28例28眼CSC行TTT治疗,并定期随访,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底、眼底荧光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变化.结果 28眼CSC经TTT治疗后,患者黄斑水肿减轻或吸收,FFA显示渗漏停止或减少,视力明显提高.结论 TTT治疗CSC有效,但还需要更多的病例来评价治疗效果.

  • 低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潘中婷;赵明威;董冲亚;曲进锋;李宏彦;魏航;李岩;刘国栋;徐秀兰

    目的 对比观察30%、5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病例研究.2007年3月至2013年8月行30%、50%剂量维替泊芬治疗的急性CSC患者88例92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统计时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92只眼中,50%剂量49只眼(50%剂量组);30%剂量43只眼(30%剂量组).两组患者平均年龄(t=-1.45)、性别(x2=0.011)、眼别(x2=2.140)、平均logMAR BCVA(t=-0.40)、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平均浆液脱离高处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斑大小(t=-2.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6~6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7.16±11.30)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CVA变化;根据SD-OCT检查结果,评定治愈率、复发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浆液脱离高处视网膜厚度变化.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治疗光斑与治疗结局的关系.结果 30%剂量组43只眼中,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31只眼,治愈率72.09%;50%剂量组49只眼中,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47只眼,治愈率95.92%.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77,P=0.02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分组和光斑大小对患者治愈结局的影响呈显著负相关(比值比>1,P=0.040).随访时间12个月以上者,50%剂量组logMAR BCVA优于30%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治疗后3、6、12个月及以上,50%剂量组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30%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0.060、0.082、0.067).两组浆液脱离高处视网膜厚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剂量组治愈31只眼中,视网膜下液再次出现8只眼,复发率25.81%;50%剂量组治愈47只眼中,视网膜下液再次出现1只眼,复发率2.1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急性CSC,疗效优于30%剂量.

  • 盐皮质激素受体在眼底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欣馨;许迅

    盐皮质激素受体(MR)属于核受体超家族,在视网膜和脉络膜中均有表达.MR拮抗剂(MRA)在非眼科临床上已有较长的应用史.多种细胞和动物模型显示,异常激活MR参与眼底病理性血管新生、氧化应激、炎症、水盐平衡紊乱、神经退行性改变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应用MRA可缓解或抑制这些病理过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使用MRA治疗后,患者视功能改善、视网膜下积液减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降低.慢性CSC患者M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血浆中醛固酮水平与可自发缓解的CSC患者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MRA眼部缓释剂型和炎症相关机制的研究可能成为眼底MR研究的新热点.了解MR和MRA在眼底疾病中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之后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开启我国眼底病临床研究的新思路——基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中心临床研究历程的思考

    作者:赵明威

    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较多的受试者,避免单一研究机构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所得到的结论可信度大并且有更广泛的意义,对于临床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是评价临床研究科学、可靠、具可信度的方法.但我国眼底病临床研究中,由医务工作者发起,以临床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线索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不多,大量是未设立对照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和一些科研设计、样本代表性以及偏倚控制方面存在缺陷的“前瞻性研究”.这些研究结果的论证强度较低,临床参考价值不大,学术意义非常有限.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已经在开放的眼底病临床研究平台搭建、与国际接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机制推广方面开始了卓有成效地积极探索,加强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促进眼底病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接下来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增强意识,提升水平,踊跃参与.

  • 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前后渗漏灶视网膜色素上皮形态变化观察

    作者:黄江;易全勇;季晓燕;徐国旭

    目的 观察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激光光凝治疗前后渗漏灶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形态变化.方法 临床确诊为急性CSC并行激光光凝治疗的24例患者2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22只眼,女性2例2只眼;平均年龄(39.2±7.2)岁;平均病程(1.1±0.6)个月.所有患眼均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发现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外荧光素渗漏,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发现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而确诊.激光光凝治疗前,FFA检查共发现荧光素渗漏灶26个.其中,渗漏灶呈炊烟状改变5个,占19.2%;渗漏灶呈墨迹样改变21个,占80.8%.对FFA检查发现的26个渗漏灶行SD-OCT检查,发现均存在RPE形态异常.RPE形态异常可分为RPE脱离(PED)、突起样RPE改变、不规则样RPE改变及RPE缺损4种类型.26个渗漏灶中,SD-OCT中形态异常表现为PED 16个,占61.5%;突起样RPE改变5个,占19.2%;不规则样RPE改变5个,占19.2%.未见RPE缺损者.采用多波长眼底激光治疗仪,根据FFA检查结果对患眼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激光波长561 nm,能量80~100 mW,光斑直径100 μm,曝光时间0.1 s,Ⅰ级光斑反应.激光光凝治疗后2周、2个月再针对原渗漏灶行SD-OCT检查.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眼渗漏灶RPE形态变化.结果 激光光凝治疗后2周,患眼渗漏灶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26个渗漏灶中,SD-OCT形态异常表现为PED 7个,占26.9%;突起样RPE改变3个,占11.5%;不规则样RPE改变16个,占61.5%.未见RPE缺损者.激光光凝治疗后2个月,患眼渗漏灶处均未见明显的PED及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26个渗漏灶中,SD-OCT形态异常表现为突起样RPE改变3个,占11.5%;不规则样RPE改变5个,占19.2%;RPE缺损2个,占7.7%;RPE形态恢复正常16个,占61.5%.结论 急性CSC患眼渗漏灶处存在PED、突起样RPE改变、不规则样RPE改变等形态异常.激光光凝治疗后,PED可以向不规则RPE转变并且出现了RPE局限性缺损.

  • 不同病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光动力疗法治疗前后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与视力预后的关系

    作者:梁燕华;宋艳萍;丁琴;陈中山

    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病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前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 临床确诊为CSC并行PDT治疗的93例患者103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病程将患者分为<4个月组(A组)、4~6个月组(B组)、>6个月组(C组),分别为28、42、33只眼.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同时行黄斑区OCT检查,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结构特征及中心凹外核层(ONL)厚度.治疗前RPE正常连续、隆起或脱离、紊乱或萎缩在A组患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3.0%、37.0%、0.0%;在B组患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1.9%、53.5%、4.7%;在C组患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4.2%、57.6%、18.2%.3组间具有不同RPE结构特征的患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88,P=0.001).A、B、C组患眼ONL厚度为(220.42±49.88)、(145.81±19.65)、(98.15±33.02) μm.3组间ONL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比观察治疗前具有不同RPE结构特征的患眼治疗后BCVA的差异;分析患眼治疗前后ONL厚度与治疗后BCVA的相关性.结果 A、B、C组组内治疗前RPE正常连续眼与RPE隆起或脱离眼治疗后平均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99、0.151、0.789).B、C组组内治疗前RPE紊乱或萎缩眼治疗后平均BCVA较RPE隆起或脱离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36).治疗后A、B、C组患眼平均ONL厚度分别为(139.14±26.23)、(119.14±21.09)、(97.61±29.92) μm.A、B组患眼ONL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0);C组患眼ONL厚度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2).A组患眼治疗后BCVA与治疗前ONL厚度呈显著负相关(r=-0.684,P=0.000);C组患眼治疗后BCVA与治疗后ONL厚度呈正相关(r=0.413,P=0.017);B组患眼治疗后BCVA与治疗前、治疗后ONL厚度均无相关性(r=0.278、0.117,P=0.074、0.462).结论 CSC患眼随病程延长RPE紊乱或萎缩的比例逐渐增加,ONL厚度逐渐变薄.PDT治疗后,病程<6个月的CSC患眼ONL厚度降低,病程>6个月的CSC患眼ONL厚度无明显变化.治疗前RPE紊乱或萎缩患眼的视力预后较RPE正常连续、隆起或脱离患眼差.病程<4个月及>6个月的CSC患眼视力预后与ONL厚度相关.

  • 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作者:陆慧琴;王尔茜;陈有信

    目的 观察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临床确诊为慢性CSC的35例患者3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结果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28±0.22,平均CMT为(384.5±85.0)μm.所有患眼均以半剂量维替泊芬行常规PDT治疗,治疗后1、3、6个月随访观察患眼视网膜下液(SRF)吸收情况.SRF完全吸收视为治愈,再次出现SRF视为复发.复发者于治疗后6个月随访结束后再次给予半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眼logMAR BCVA、CMT和SRF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6个月未复发患眼与其对侧健康眼CMT的差异.观察患眼在治疗与随访期间眼部与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1个月,35只跟中,SRF完全吸收29只眼,治愈率82.9%;未完全吸收6只眼,占17.1%.治疗后3个月,所有患眼SRF完全吸收,治愈率100.0%.治疗后6个月,35只眼中,复发3只眼,占8.6%;再次半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后,SRF完全吸收.治疗后1、3、6个月,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14±0.13、0.05±0.11、0.05±0.12;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10、7.830、7.758,P<0.05).患眼平均CMT分别为(224.3±61.4)、(199.6±32.7)、(205.3±39.6)μm;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856、11.781、11.900,P<0.05).治疗后6个月,未复发的32只眼平均CMT为(198.5±33.9) μm,对侧健康眼平均CMT为(232.3±17.5) μm.未复发患眼的平均CMT较对侧健康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8,P<0.05).所有患眼在治疗与随访期间均未见明显的眼部与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半剂量维替泊芬PDT能安全、有效地治疗慢性CSC,提高患眼视力,但可能造成CMT变薄.

  •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光动力疗法治疗后黄斑区内层和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观察

    作者:张桐梅;韩梅;谢世勇

    目的 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半剂量光敏剂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黄斑部内、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特点.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慢性CSC患者19例19只眼(治疗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例15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平均年龄(48.18±9.46);病程>6个月.均为首次接受半剂量光敏剂PDT治疗者.所有患者行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傅立叶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结果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39±0.30.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4名24只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眼采用FD-OCT仪测量距黄斑中心凹1(中心凹)、3(旁中心凹)、5(中心凹周围)mm区域4个象限的内、外层视网膜厚度.治疗后1、4、12周行FD-OCT检查,观察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内、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Pearson法分析logMAR BCVA与治疗后各时间点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1、4、12周,治疗组中心凹内(F=13.814、10.095、4.689)、外(F=9.354、5.878、3.978)层视网膜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心凹外层视网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5,P<0.05);旁中心凹内、外层视网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8、-2.722,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1周,中心凹外层视网膜厚度与logMAR BCVA呈显著正相关(r=0.465,P<0.05);治疗后12周,中心凹、旁中心凹外层视网膜厚度与logMAR BCVA呈显著负相关(r=-0.728、-0.687,P<0.05).结论 半剂量光敏剂PDT治疗后黄斑部内、外层视网膜厚度普遍下降.

  • 微脉冲激光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作者:曾苗;宋艳萍

    目的 观察微脉冲激光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急性CSC患者105例11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8例86只眼,女性27例28只眼;平均年龄(40.40±7.80)岁;平均病程26 d.患者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微视野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微脉冲激光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3、51只眼.两组患者年龄(Z=-0.374)、性别构成比(x2=0.010)、病程(Z=-0.525)、BCVA(t=1.885)、黄斑中心凹厚度(CFT)(t=-1.754)、黄斑区光敏感度值(t=1.25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眼行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曝光时间0.2s,有效工作时间15%,光斑直径100 μm,光斑间距为1个光斑直径;在ICGA引导下对视网膜色素上皮渗漏点进行照射.对照组患眼采用同一激光参数及治疗方式进行假照射.治疗后2周,1、3、6个月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BCVA、眼底、OCT及微视野检查.治愈标准为OCT检查显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对比观察两组患眼治愈率及治疗后BCVA、CFT、微视野改善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时,治疗组63只眼中,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39只眼,治愈率61.9%;对照组51只眼中,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3只眼,治愈率5.9%,两组患眼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8.015,P<0.01).治疗后2周,1、3、6个月,治疗组、对照组患眼平均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周:t=5.401,P<0.01;1个月:t=6.765,P<0.01;3个月:t=7.624,P<0.01;6个月t=7.812,P<0.01);平均CF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周:t=-6.825,P<0.01;1个月:t=-8.110,P<0.01;3个月:t=-9.186,P<0.01;6个月:t=-9.692,P<0.01);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周:t=6.213,P<0.01;1个月:t=7.213,P<0.01;3个月:t=8.031,P<0.01;6个月:t=8.172,P<0.01).结论 微脉冲激光治疗能有效提高急性CSC患眼BCVA、黄斑部视网膜光敏感度,降低CFT.

  • 不同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宋丹;赵明威;金恩忠;潘中婷;刘佩佩;姚昱欧;李宏彦;黎晓新

    目的 对比观察30%、5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病例研究.临床确诊为慢性CSC的125例患者13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BCVA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记录.根据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剂量不同,分为3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组(30%剂量组)、5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组(50%剂量组)及抗VEGF药物治疗组(抗VEGF组).3组分别为39例42只眼、67例77只眼、19例19只眼.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T及抗VEGF药物治疗均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后随访6~60个月.以SD-OCT检查可见视网膜下液完全消失并未再出现为治愈;视网膜下液完全消失后再次出现为复发;视网膜下液未完全消失为无效.对比分析3组患眼治疗后1、3、6个月的治愈率、复发率及BCVA、CMT的变化情况.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治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1个月,3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26,P=0.031).治疗后3、6个月,50%剂量组的治愈率较30%剂量组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18、1.682,P=0.136、0.195).治疗后3、6个月,30%剂量组与50%剂量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133、3.366,P=0.144、0.067).治疗后50%剂量组患眼视力改善情况好,但与30%剂量组和抗VEGF组患眼视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0%剂量组患眼CMT改善情况好,与抗VEGF组患眼CMT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30%剂量组患眼CMT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1、6个月,年龄与治愈率呈负相关[回归系数=-0.942、-0.979,比值比(OR) =0.390、0.375,P<0.05].治疗后3个月,维替泊芬剂量与治愈率呈正相关(回归系数=0.855,OR=2.351,P<0.05).结论 5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慢性CSC疗效更优.

  • 激光联合三仁汤加减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5例

    作者:雷淑红;瑚彩红;雷献文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原因不明.无有效治疗药物,早期激光治疗旁中心渗漏点做为其首选的治疗[1].2008年1~12月我们应用激光治疗联合中药三仁汤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