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探讨
目的 比较全视网膜冷凝术(PRC)联合小梁切除,自体巩膜条引流术与前视网膜冷凝术(ARC)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42例随机分成A、B两组,分别行ARC联合小梁切除术和PRC联合小梁切除、自体巩膜条引流术.结果 术后第1天,B组眼压明显高于A组,而术后末期随访B组眼压下降及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均优于A组(P<0.05).结论 PRC联合显微小梁切除、自体巩膜条引流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较理想手术.
-
激光和视网膜冷凝术治疗视网膜血管瘤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激光和视网膜冷凝术治疗视网膜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31例(48眼)视网膜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瘤体直径<1.5 DD的患者采用激光治疗,对瘤体直径>1.5 DD的患者进行血管瘤冷凝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管瘤大小、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患者血管瘤大小(1.31±0.32)mm、BCVA(0.41±0.19)、CMT(306.12±16.13)μm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3.21±0.32)mm、(1.12±0.19)、(361.23±13.2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激光和视网膜冷凝术治疗视网膜血管瘤临床疗效良好且操作简单,可反复采用,对治疗视网膜血管瘤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
显微镜下视网膜脱离手术的配合与护理
视网膜脱离常见于中度或高度近视眼以及眼外伤患者.常规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巩膜放液、眼内注气、缝合结膜是在裸眼下进行,而定位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冷凝术是在间接眼底镜完成.
-
两种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对比
目的 比较青光眼阀联合视网膜冷凝术与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06年7月至2009年4月39例(39眼)NVG患者.其中,对17例(17眼)患者实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对照组),22例(22眼)患者行青光眼阀联合视网膜冷凝术(观察组).记录术后视力、眼压、炎症、虹膜新生血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术后1周、2个月、6个月、18个月眼压较术前有所下降.观察组术后1周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个月、6个月、18个月2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视力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8个月虹膜新生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回退,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前房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早期前房变浅、引流管阻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单纯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NVG相比,采用青光眼阀联合视网膜冷凝术既增加了房水外流,又改善了视网膜缺血、缺氧,使新生血管退化,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NVG较理想的方法.
-
视网膜脱离术后疼痛原因分析及护理
2006年10月~2007年4月,我们对82例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计量,了解术后疼痛原因,为有针对性缓解术后疼痛,提高舒适程度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视网膜脱离手术82例,男42例,女40例,10~75岁.右眼37例,左眼45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巩膜外环扎+垫压+视网膜冷凝术32例;B组: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术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
次全视网膜冷凝联合抗代谢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尤其晚期病例的治疗方法.方法将4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随机分为次全视网膜冷凝(SRC)组和对照组.前组23例(23只眼)单纯用SRC或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后组17例(17只眼)行抗青光眼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局部应用5-Fu和地塞米松.术后随访1mo~5a,平均6mo.结果SRC组的治疗成功率(73.9%)高于对照组的成功率(41.2%),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次全视网膜冷凝术或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及术后抗代谢药物的应用是一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较有效的方法,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屈光间质混浊的、晚期的病例.
-
视网膜冷凝术在巩膜裂伤中的应用
眼外伤是目前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其中巩膜裂伤后致视网膜脱离、PVR(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使视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我科收治30例巩膜裂伤患者,术中应用视网膜冷凝术,术后有效的预防视网膜脱离,减少了远期并发症,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