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不同植入物的UBM观察

    作者:朱玉广;朱艳;王杰;王剑锋

    目的 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联合不同植入物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临床效果,并利用UBM观察NPTS联合不同植人物后手术区域的变化.方法 对35例(52眼)开角型青光眼行NPTS,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植入物分别采用了羊膜、SKGEL(胶)及不加植入物.其中,羊膜组2l例30眼,SKGEL组8例12眼,单纯组(不加植入物)6例10眼.术后1~18月,观察患者视力、眼压及滤过泡情况;并以UBM观察滤过泡的形态、巩膜瓣下形成巩膜池的大小、剩余小梁膜的厚度以及植入物的转归.并对患者视力、眼压及前后巩膜池的容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手术部位均形成巩膜池.随访期末,SKGEL组巩膜池后部容积,与单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前部巩膜池的体积都逐渐缩小,薄层的角巩膜小梁带两端逐渐粗糙,其低厚度测量差别较大.结论 NPTS中短期内能有效降低眼压,SKGEL可以短期抑制NPTS后巩膜纤维化,而羊膜无明显的抑制纤维增生、保持滤过畅通的作用.前部巩膜池的存在可能是维持NPTS手术效果的关键.巩膜池的容积逐渐缩小可能预示NPTS的长期效果难以预计.

  • 辅助检查在先天性青光眼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宇

    先天性青光眼是一种严重威胁儿童视力的疾病,因其危害性大,治疗效果欠佳而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患儿年龄一般偏小,配合能力较差或完全不能配合进行安全有效的相关检查,故对于先天性青光眼的诊断和随访多基于眼压和症状的表现以及眼科医师的经验.相对于成人而言,对于婴幼儿相关检查的研究和报道较少,本文从眼压、CCT、UBM,视野以及眼底检查等方面对先天性青光眼相关的检查手段进行了综述.

  • 慢性高眼压兔模型经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UBM观察

    作者:任燕如;唐由之;于静;张津京

    目的 观察慢性高眼压模型兔经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眼前节表现及切口、滤过泡、滤过通道和玻璃体的组织形态变化.方法 30只青紫蓝兔眼前房穿刺,注射0.3%的复方卡波姆溶液,制作慢性高眼压模型.造模成功后7d行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分别于术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在全麻下对手术组兔眼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动态观察前房、滤过泡、滤过道、前玻璃体.结果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在术后半个月内普遍滤过泡形态较好,滤过道通畅.术后1个月至术后3个月滤泡增殖趋势出现,滤过泡趋于平坦,部分滤过道模糊,1只眼出现玻璃体牵拉.术后6个月,滤过泡形态较前局限、壁增厚,滤过道较前狭窄,部分未见明显的滤过道.结论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的抗青光眼手术.术后远期滤过泡增殖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一个因素.

  • 作者:

    关键词:
  • 超声生物显微镜和房角镜诊断睫状体脱离的临床意义

    作者:魏炜

    目的 比较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和房角镜在判断睫状体脱离的断离口范围上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329例(329只眼)睫状体脱离接受手术治疗者,术前行详细的UBM检查,其中192只眼同时接受房角镜检查,术中将两种不同方法检查的结果与术中探查到的实际情况作详细对比,并回顾性总结分析对比结果.结果 一次性手术成功311只眼,成功率94.5%;二次手术18只眼再次进行UBM检查,手术成功率100%,房角镜检查结果与UBM检查结果对比吻合119例,占61.9%.结论 准确判定睫状体脱离的断离口范围是睫状体复位手术成功的关键,而UBM检查是目前准确判定断离口范围的唯一准确的检查手段,与房角镜检查比较方便、准确,患者更易接受.

  • UBM在泪小管炎诊断及疗效观察中的应用

    作者:冯震;王舸;贾志旸

    目的 通过观察泪小管炎诊治过程中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在泪小管炎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例(8眼)成人泪小管行UBM检查,取泪小管分泌物和结石进行细菌及真菌培养以确诊;应用泪小管探通联合泪小管灌注安尔碘Ⅲ型皮肤黏膜消毒剂治疗,观察治疗过程中泪小管炎的UBM影像学变化特点,对泪小管炎疗效评价提供影像学依据.结果 UBM显示:病变区泪小管管腔明显膨大扩张,部分病变管腔内可见点状中回声.细菌培养3例阳性,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链球菌1例;放线菌培养4例阳性,其中1例同时合并链球菌阳性;真菌培养阳性1例为曲霉菌属;细菌、放线菌及真菌培养均阴性1例.泪小管结石6例,病理检查结果为曲霉菌1例,放线菌5例.药物灌洗疗程9 ~27 d,第3-5天炎症反应开始明显减轻,泪小管分泌物减少,红肿症状减轻.7例患者经治疗后患眼无溢泪,泪小管病变区无红肿,泪道冲洗通畅,无分泌物溢出,UBM显示泪小管管腔通畅.随访6个月以上无复发.1例患者经治疗后患眼无溢泪,泪小管病变区无红肿,无分泌物溢出,泪道冲洗通而不畅,UBM显示泪小管管腔狭窄.结论 UBM检查,泪小管分泌物细菌、真菌培养联合泪小管结石病理检查是诊断泪小管炎的可靠方法.应用泪小管探通联合泪小管灌注安尔碘Ⅲ型皮肤黏膜消毒剂治疗泪小管炎效果明显.治疗过程中UBM图像的变化特点可对疗效提供确切影像学依据.

  • 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周切术前后前房角改变的UBM测量

    作者:王雅娜;王聪;陈滨;张铁民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直观动态地了解早期闭角型青光眼行YAG激光虹膜周切术前后前房角定量改变和虹膜膨隆形态的改变.方法:随机对确诊为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的门诊患者15人24眼,裂隙灯下检查前房角均<1/3CT,经房角镜检查按Scheie分类法均为窄Ⅱ~窄Ⅳ之间.在行YAG激光虹膜周切术之前和术后,用UBM各行一次前房测量,同时观察虹膜膨隆形态的改变.结果:UBM测量显示YAG激光虹膜周切术后前房角明显增宽,周边虹膜不再向前膨隆,前房角>1/3CT.经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提示早期闭角型青光眼行激光虹膜周切术后前房角明显增宽、虹膜膨隆变平.结论:YAG激光虹膜周切术对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有效.

  • 失败滤过泡的UBM观察与再手术

    作者:曹群;刘向利

    目的:了解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手术部位组织结构改变,探讨利用原小梁切口再手术可行性。 方法:16例22眼失败滤过泡患者,用UBM测量原小梁切除口大小,巩膜瓣下通畅程度及滤过溜内有无腔隙,并结合房角镜观察内口大小及裂隙灯检查滤过泡形态并分级。切口及巩膜瓣下腔隙存在者取原手术区行引流术;无巩膜瓣下腔隙存在者,选择新手术部位.常规小梁切除。两种术式均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结果:UBM显示小梁手术切除口。宽×长×厚平均357.55×996.16×416.22±110.52×378.11×64.08um,并有巩膜瓣下腔隙9眼;小梁切除口浅或窄或不规则并且无引流道者13眼。4眼利用原小梁切除通道行引流术,眼压控制。4眼选择新的手术部位行小梁切除。结论:结论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原因多种。UBM检查可提供滤过道粘连发生起始部位,利用原通畅的小梁瓣下通道作引流可保留正常结膜,手术简单,易行,有效。

  • 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疗效观察

    作者:谢程阳;李定章;周胜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疗效观察.方法:应用UBM对28例41眼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前后的观察,对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房角增宽不明显的患者,局部点0.5%pilocapine后再次复查UBM.结果:83%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后,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50%的慢性闭角型青光跟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仍不能完全治愈,局部点0.5%的pilocapine可减少房角粘连的机会.结论:对闭角型青光跟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的房角再评价十分重要.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周边虹膜切除前后房角相关结构的研究

    作者:李定章;谢程阳;周胜;曾明兵;王宁利

    目的:探讨我国不同类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对周边虹膜切除术的反应,对不同房角关闭机制的闭角青光眼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房角镜检查技术、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osound microscopy,UBM)眼前段活体结构检查技术、UBM暗室试验技术,UBM眼前段图像处理技术,对不同类型闭角型青光眼周边虹膜切除术前后的房角状态,房角相关解剖结构进行了定性及半定量观察.结果: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房角及UBM检查发现:临床经过呈慢性经过的闭青(慢闭),特别是房角关闭呈爬行关闭者,术后约62.2%病例房角无明显增宽,在暗室条件下进行UBM检查发现,这类患者中约72%仍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象限的房角关闭,检查结果发现这类患者房角关闭除瞳孔阻滞因素外,尚有非瞳孔阻滞因素的参与.结论:我国闭青特别是慢闭关闭机制至少存在两种以上形式,周边虹膜切除术后应对房角状态进行再评价,尽早发现非瞳孔阻滞因素并给予合理处理.

  • 青光眼再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高和香;冯燕敏

    目的探讨UBM指导下行青光眼再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43眼青光眼再手术病例按UBM情况证实为巩膜瓣下滤过通道清晰但滤过泡扁平者行原路再通术;看不到滤过通道且滤过泡扁平者行Amhed阀门管植入或小梁切除术;恶性青光眼UBM示睫状突前旋,前移,睫状体上腔积液,行超声乳化+IOL植入+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结果术后视力增加10眼(23.3%),不变26眼(60.5%),减退7眼(16.2%);眼压由术前(3.19~9.31)kPa降至(0.93~3.72)kPa,手术成功率为79.1%(34/43),眼压在2.79kPa以上9例.术后滤过泡形成满意,前房形成,随访6~9个月,眼压控制满意.结论UBM指导下行青光眼再手术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UBM 青光眼 再手术
  • 20G 23G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前节形态学变化临床研究

    作者:禹海;王颖;李鹤一;曹蕾;张沈夏;高明宏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比观察20G及23G玻璃体切除手术后眼前节的形态学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分析研究.对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间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眼科行初次玻璃体手术治疗成功的131例患者133只眼,分为20G手术组和23G手术组,随访3个月.应用UBM观察术后眼前节各种改变,比较两组间眼压、前房深度、房角、虹膜及睫状体形态学变化的差异.结果 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前节UBM的形态学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1)睫状体脱离;(2)房角关闭;(3)巩膜穿刺口玻璃体崁塞;(4)睫状体前增殖膜形成;(5)睫状体萎缩.20G组手术后出现眼前节改变的有46只眼,23G组术后出现眼前节改变的有22只眼.两组相比,巩膜穿刺口崁塞在23G组显著高于20G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03).睫状体脱离在23G组比例也明显高于20G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62)而其余的眼前节改变在两组无显著差别(P =0.098,0.172,1.000).术后1周及3个月20G组的前房深度均深于23G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 =0.162,0.301).术后1周20G组眼压显著高于23G组(P=0.05),至术后3个月,仍高于23G组,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0.113).睫状体脱离在不同疾病间的发生率有显著不同(P =0.041),PDR和RVO患者术后发病率高于其他患者,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PDR是术后睫状体脱离的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r=0.296 P=0.002).术后前房深度与睫状体脱离间的关系密切(r =-0.344,P=0.026),而房角及眼压与睫状体脱离均无显著相关.结论 睫状体脱离、房角关闭及玻璃体崁塞是PPV术后常见的眼前节改变.PDR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睫状体脱离发生率更高,而巩膜穿刺口玻璃体崁塞及睫状体脱离在23G手术后更为常见.

  • UBM在Ⅱ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前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孟(王乐);孟永安;郭永红

    目的 评价UBM在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患者行Ⅱ期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术前检查中的作用.方法 对6位11眼曾于儿童期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无晶状体眼患者,进行Ⅱ期IOL植入术前的临床检查和评价.除常规裂隙灯显微镜散瞳观察外,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检测晶状体周边部残留囊膜范围和虹膜与晶状体囊袋粘连部位及程度,并依据上述检查结果初步选择Ⅱ期植入IOL的类型.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11眼中有6眼周边部晶状体残留囊膜范围≥270°,另5眼因虹膜后粘连致瞳孔不能充分散大(直径<5 mm),影响了对周边部残留晶状体囊膜的观察和评价.UBM检测显示此5眼中有4眼周边部残留的晶体囊膜组织可以满足睫状沟固定型后房IOL的支撑需要,另1只眼残留晶状体囊膜范围<180°,不适宜植入睫状沟支撑型后房IOL.此结果与手术过程中显微镜直视观察下所见情况一致.对所有行睫状沟支撑型后房IOLⅡ期植入手术的10眼随访12 m以上,均无IOL脱位发生.结论 UBM可作为先天障术后无晶体眼患者行Ⅱ期IOL植入术前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尤其适用于那些因虹膜后粘连致瞳孔不能完全散大、无法评价晶状体周边部残留囊膜情况的患者,有助于提高手术的预见性和安全性.

  • 应用UBM评价巩膜池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红霞;崔巍;王云旭

    目的 应用UBM探讨巩膜池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40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行巩膜池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0例)行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应用UBM测量术前和术后房角形态以及观察滤过泡内部结构、滤过道(巩膜池大小),并对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眼压、滤过泡形态以及滤过道(巩膜池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ACD、AOD500、TIA、TCPD、ID1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视力和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巩膜池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能够有效的保证房水滤过道通畅且降眼压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对角膜内皮细胞及房角结构影响分析

    作者:马永健;王平;刘育霞

    目的 通过带虹膜隔人工品状体植入后对角膜内皮细胞、前房深度及房角结构变化的研究,认为带虹膜隔人工品状体植入是目前治疗外伤性虹膜缺损效果好且副反应小的方法.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五官科就诊的20例外伤性虹膜缺损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术3个月后再行睫状沟缝线固定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均采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UBM检查前房深度及房角.观察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前房深度、房角的变化.结果 (1)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与术前比,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两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前房深度变浅、房角变窄,与正常眼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变浅,房角变窄,与正常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BM观察前房深度及房角无创伤且能早期发现房角异常,值得推广.

  • 高褶虹膜综合征所致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UBM特征及其临床治疗

    作者:王溪;林会儒;武光祥

    目的 探讨由于高褶虹膜综合征所致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简称急闭)的临床特征及其处理.方法 9例18眼激光虹膜造孔术前术后行UBM检查;并据房角关闭范围对发作眼行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或小梁切除术,对侧眼(除1例患者拒绝外)均行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结果 UBM检查显示具有独特的前房角结构;术后随访(6~12)m,14眼周边前房加深,房角粘连范围减轻或重新开放;全部患者眼压均被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高褶虹膜综合征病人房角结构独特,强调治疗的个性化.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术后UBM观察

    作者:马波;陈莉;王从毅;杨新光

    目的 通过UBM在活体状态下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intraocularlens,PCPIOL)植入术后PCPIOL与虹膜、睫状体和晶状体的位置的关系及变化.方法 取高度近视患者33只眼接受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及术后检查,手术在表面麻醉下进行,作透明角膜隧道式切口,可植入式接触镜(implantablecontactlens,ICL)置于透明晶状体与虹膜之间,术中1点位作虹膜周切口.每只眼术前及术后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在术后1,3,6个月进行UBM检查观察ICL位置.结果 33只眼术前裸眼视力和好矫正视力分别为0.04±0.06,0.5±0.3;术后分别提高为0.5±0.2,0.8±0.2,术后裸眼和矫正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视力(P<0.05).术后第6个月前房深度为(2802±297)μm,ICL的拱度为329μm,小梁虹膜夹角29.2°.UBM显示所有ICL均与虹膜表面有摩擦,22只眼中两个襻在晶状体悬韧带上;7只眼中一只襻在悬韧带上;另一只襻在睫状突上;4只眼中两只襻在睫状突上.20只眼中PCPIOL的两个襻顶点放置在睫状沟位置;6只眼中PCPIOL发生了旋转.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方法.寻找新的、准确的方法测量睫状沟水平直径对减少因为不合适的ICL长度造成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 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术巩膜穿刺口UBM临床分析

    作者:孙笑;刘哲丽;王禹;赵静滨

    目的 通过UBM对比观察单纯玻璃体切除和玻切联合超声乳化术后巩膜穿刺口的愈合情况,分析联合手术是否可以减少巩膜穿刺口玻璃体增殖条索的形成.方法 UBM 检查巩膜穿刺口的愈合情况共分为4级,0级,无玻璃体嵌顿;1级,穿刺口内可见玻璃体嵌顿;2级,玻璃体嵌顿并形成同穿刺口相连的增殖条索;3级,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或存在视网膜组织嵌顿.对30例单纯玻璃体切除手术和20例联合超声乳化手术后行UBM检查巩膜穿刺口的愈合情况,对检查结果进行x2检验,分析两组之间巩膜切口愈合情况的差异.结果 在单纯玻切手术组:0级、1级切口愈合17例,占56.7%;2级、3级切口愈合13例,占43.3%.联合超声乳化组:0级、1级切口愈合17例,占85.0%;2级愈合3例,占15.0%,无3级愈合病例.单纯玻切手术组术后巩膜切口发生玻璃体嵌顿并产生增殖牵拉的病例数明显高于联合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手术可以减轻术后巩膜穿刺口的玻璃体嵌顿.

  • 非穿透小梁手术后滤过道变化及对眼压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作红;王宁利;叶天才;蔡小于;路晖

    目的 利用UBM观察非穿透小梁术后不同时期滤过道组织变化,探讨其房水引流机制,及手术失败原因.方法 对86例连续病例117眼非穿透小梁手术后利用UBM进行不同时间观察研究,根据检查时间不同,分为术后6月内、6~12月、12~24月、24~36月及大于36月等时间段,记录术前、术后UBM检查时眼压,UBM下滤过泡形态,减压腔变化情况,小梁膜变化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在6月、6~12月、12~24月、24~36月及大于36月的不同时间段内分别有53、28、37、24、21眼次(共163眼次)行UBM检查,其中有34例37眼有做两次及以上UBM检查;6月内H型滤过泡较多(40/53),而6月后明显减少,L型则较多(72/110).在检查时IOP>21 mmHg或需加用药物控制眼压的28眼中,18眼为F型滤过泡,减压腔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纤维增殖较多见于周边及植入物处,小梁膜变化主要表现为增厚、粘连及凹曲,在有做2次或以上UBM检查的眼中,有9眼可见小梁膜不同程度增厚,12眼小梁膜与巩膜壁粘连.结论 非穿透小梁手术后房水引流机制可能主要是结膜下滤过,术后失败原因主要是结膜下瘢痕化、小梁膜粘连、增厚及通透性下降.利用UBM可较好的了解滤过道的变化情况.

  •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晶体半脱位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树纲;张繁友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晶体半脱位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4例不同病因的晶体半脱位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用UBM测量晶体半脱位的范围,从而决定手术中采用晶体囊袋张力环(CTR)的类型和手术方式,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眼压下降程度和房角开放情况.结果 24例晶体半脱位患者均成功完成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离断范围<1/2圆周者11例,手术中植入无钩型CTR.离断范围≥1/2圆周者13例,术中植入缝合型CTR.24例患者视力均提高,除1例眼压不降,房角关闭外,其余15例继发青光眼均治愈.结论 在晶体半脱位手术前行UBM检查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后UBM检查有助于对预后的判断和处理.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