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安钠咖在小梁切除术后脉络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小梁切除术后由脉络膜脱离(简称脉脱)所致的低眼压性浅前房发生率约6%~12%左右[1].我院自1992年6月~2000年2月应用5%安息香酸钠咖啡因(安钠咖)球结膜下注射治疗小梁切除术后脉络膜脱离所致的低眼压性浅前房78例87眼,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安钠咖治疗青光眼术后脉络膜脱离致白内障一例
患者,男,60岁,因双眼慢性闭角性青光眼于1994年12月7日入院,入院时视力右眼0.15+2.25DS→0.5,左眼0.1-2.00DS( )1.00DC×90→0.25.双眼角膜透明,KP(-),前房轴深2.5CT,周边1/3CT,瞳孔圆3 mm,光反射存在.
-
安钠咖滥用者社会支持性分析
目的:观察安钠咖滥用者的社会支持性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安钠咖滥用者(33例)与对照组(正常农民工34例)的社会支持性相关情况对比研究.结果:相对于正常人员,安钠咖滥用者在主观支持分上有显著差异(p<0.01),尤其在家庭成员中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支持分上有显著差异(p<0.01),而在总分、客观支持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上无差异.结论:安钠咖滥用者主观上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支持,在心理上不被家庭成员所理解,家庭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差.
-
长期烫吸安钠咖血中安钠咖、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研究
目的:为了查找安钠咖滥用致血中生化变化.方法:应用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吸食安钠咖36例,正常对照14例,外周血液中MYO、CK-MB、CRP含量,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吸食安钠咖组CK-MB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CRP测定组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MYO两组几乎相近(P>0.05).结论:长期吸食安钠咖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
长期烫吸安钠咖对情绪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烫吸安钠咖对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对长期烫吸安钠咖者进行评估.结果:在“我吃饭像平时一样多”、“我的性功能正常”、“我的头脑像往常一样清楚”、“我做事情像平时一样不感到困难”、“我感到自己是有用的和不可缺少的人”、“我的生活很有意义”、“我仍旧喜欢自己平时喜欢的东西”七个问题上及在抑郁严重指数和总分上显示两组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5).结论:长期烫吸安钠咖对抑郁情绪会产生影响.
-
安钠咖滥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发生安钠咖的流行性滥用.安钠咖滥用不但损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由此引发的违法犯罪也屡禁不止,严重地影响和干扰了我国药品管理秩序.那么,安钠咖究竟是什么物质,滥用可能导致什么后果?现从安钠咖的基本药理毒理作用角度将安钠咖滥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简要介绍如下:
-
东北地区某村安钠咖滥用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我国东北地区某村安钠咖滥用情况.方法:在东北某省应用多阶段系统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或确定调查地区(社区/行政村).调查对象为被抽中的社区(行政村)的所有15至50周岁的现有人口,包括常住人口、临时居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调查的目标人群是一生中有过药物滥用(包括"偶尔"、"经常"药物滥用)经历者.采用不记姓名方式对所抽中社区(村)以户为单位整群(挨户)访谈调查.在现场调查中,如果发现15至50周岁范围以外的药物滥用者,也要求一并登记,填写调查表.结果:在所抽取的某行政村762位符合条件的被调查者中,共调查出有安钠咖滥用经历者40例,其中男性39例,平均年龄47.6±8.9岁,均为"偶尔"使用安钠咖,注射方式滥用38例,主要滥用原因为"治病"(占4.5.0%)和.好奇心驱使"(占32.5%).结论:安钠咖使用是一种群体性非医疗目的的药物滥用行为,鉴于多数为注射方式使用,并有共用注射器行为,由此带来的感染传播包括HIV、肝炎等经血传播疾病的威胁极大.建议:1.严格对安钠咖管理,防止药品非医疗用途的流失;2.加强对当地群众的禁毒宣传和健康教育.
-
长期烫吸安钠咖对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长期烫吸安钠咖对肝功的影响.方法:应用MoDULAR P800仪器,对烫吸安钠咖组36例及正常对照组14例测定肝功情况,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烫吸安钠咖组的总胆红素含量低,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谷丙转氨酶、肌酐含量高,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5).结论:长期烫吸安钠咖对肝功有一定的影响.
-
长期烫吸安钠咖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长期烫吸安钠咖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6例长期烫吸安钠咖者和36例无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者(作为对照)进行评估.结果:长期烫吸安钠咖组在总分、总症状指数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分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01);在阳性症状痛苦水平、恐怖、精神病性三者上两组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5).结论:长期烫吸安钠咖能引起明显的心理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对安钠咖滥用问题予以注意.
-
安钠咖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安钠咖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安钠咖小剂量组和安钠咖大剂量组.造模结束后,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突触素的表达.结果:安钠咖大剂量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和安钠咖小剂量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钠咖大剂量组海马CA1区和CA3区突触素表达明显减少,与对照组和安钠咖小剂量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安钠咖可使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海马区突触素表达明显减少,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受损.
-
烫吸安钠咖对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目的 探究烫吸安钠咖对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之间的影响.方法 随机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冠心病并伴吸食安钠咖年限至少5年的患者301例,定为观察组,再随机收集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冠心病但从未吸食安钠咖的患者264例,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并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观察组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60岁,40~60岁,≤40岁),比较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增高,并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明显加重;观察组中低于40岁的患者冠状动脉严重程度尤其重.以上数据结论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烫吸安钠咖能够显著增加冠心病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并且,吸食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明显加重,可见,烫吸安钠咖可能通过促进机体炎症反应对冠心病患者不利.
-
安钠咖对肺脑昏迷的快速催醒作用
1997年12月~2001年12月我们对28例肺脑昏迷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安钠别,取得了满意的催醒效果.
-
一阶导数光谱法测定匹咖卡因注射液中安钠咖的含量
目的:测定匹咖卡因注射液中安钠咖的含量.方法:用四苯硼钠将注射液中普鲁卡因和氨基比林沉淀过滤分离后,以287 nm为一阶导数光谱的测定波长.结果:平均回收率为101.3%,RSD为0.6%.结论:方法快速、简便,结果满意.
-
复方脑复新口服液的制备及稳定性
目的:研究脑复新口服液的制备工艺及内在质量.方法:依据药物溶解度和临床治疗需要,设计处方,确定药物浓度.同时对附加剂,溶剂温度,消毒灭菌温度和时间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处方中脑复新以1%,安钠咖以0.01%投料,加入适量甜叶菊苷和香精矫味,以90 ℃左右热蒸馏水直接溶解制备,以100 ℃ 30 min流通蒸汽消毒灭菌.经40 ℃相对湿度75%条件下加速试验3个月,质量稳定.结论:本品处方和工艺设计合理,操作简便,质量稳定.
-
安钠咖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形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注射安钠咖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形态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安钠咖小剂量组及安钠咖大剂量组,每组12只,分别每天给药1次(腹腔注射l mL生理盐水或60 mg/kg安钠咖或120 mg/kg安钠咖),连续20d.末次注射后次日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定位航行试验、空间探索试验、可见平台试验)评定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大鼠断头取脑、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的改变.结果 在定位航行试验中,安钠咖大剂量组各训练日的平均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及安钠咖小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安钠咖小剂量组各训练日的平均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间探索试验中,3组大鼠在目标象限内穿越原平台次数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发现,安钠咖小剂量组大鼠除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排列紊乱、稀疏外,其他部位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而安钠咖大剂量组大鼠海马CA1区和齿状回区神经元细胞排列紊乱、核固缩深染、胞浆浓缩.结论 大剂量安钠咖可使大鼠学习能力下降,且会损害海马神经元.
-
西北某县滥用安钠咖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调查西北某县吸食安钠咖人群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系统整群抽样的方法,招募年龄在18~65周岁,一生中有过注射吸食安钠咖经历的成年村民.应用统一的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同时尽量采集每例调查对象5ml血液,进行HIV、梅毒钩端螺旋体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检测.结果 发现HCV阳性者27例,TP阳性者16例,HIV无阳性病例.结论 该县近年来吸食安钠咖的现象依然存在,静脉注射传播不是该县丙肝感染的主要传播方式,需进一步深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