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分离性垂直斜视手术探讨
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 DVD)是一种与Herring氏法则相矛盾的异常眼球运动,临床上并非罕见,因其常伴其它类型斜视、隐性眼球震颤及弱视而被忽视.本病原因不明,主要特点为非注视眼的不随意性上斜视,并伴有外旋,斜视角不稳定,目前,手术是治疗DVD的主要方法[1].我科自1996年以来,手术治疗DVD 23例(40眼),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正常人眼外肌走行的核磁共振研究
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将MRI技术应用于眼外肌学的研究,使临床对眼外肌的解剖、眼球运动、斜视病因等方面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领域.Miller[1]采用MRI技术对正常人眼外肌走行进行研究,发现在不同注视眼位眼外肌肌腹的走行相对眼眶保持稳定,并由此提出了新的眼球运动模型,即眼外肌滑车(Pulley)模型.本研究应用MRI技术观察正常人眼外肌走行的特点.
-
共同性斜视手术患者的护理
共同性斜视是在眼外肌肌肉本身和支配它的神经均无器质性病变所致的双眼轴分离,并且在向各个方向注视时,眼位偏离度均相同的一类斜视.按视轴的偏斜方向,分为水平性和垂直性,前者多见,如内斜视、外斜视;后者少见,如上斜视、下斜视.按注视眼的性质分为单侧性和交替性.按斜视发生的状态,分为间歇性和恒定性[1].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为150例患者做斜视矫正术,效果比较满意,围手术期的护理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现将本院对此病的护理报告如下.
-
77例复视病因分析
复视是指相同物体的形象落于注视眼黄斑部,但落于斜眼黄斑外的视网膜上,感觉为两个物像[1],是临床上常见主诉,其病因复杂,种类繁多,临床上极易误诊,积极寻找病因是治疗的关键。我们将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斜弱视门诊所就诊的77例以复视为主诉的患者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
AC/A基本概念、惯用检测法和计算公式的研究
目的探讨AC/A概念及有关问题.方法用隐斜法、梯度法和同视机法检测10例年龄从15~36岁、视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人的AC/A率.结果诸贯用检测法测量结果不统一且与临床实践矛盾.结论通过对该率基本概念的分析和诸检测方法计算公式的数学考证,找出了矛盾的原因.为远梯度法和注视眼前加镜片且固视正前方的同视机法设计了新的计算公式.解释了调节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
DVD检查诊断图解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 DVD)患者多为双眼发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大部分患者DVD双眼视力较好,具有一定的双眼视功能为保持良好的双眼单视,往往需要过多使用辐辏控制非注视眼的上斜而出现视物不能持久,眼眶疼等眼肌疲劳症状.典型分离性垂直偏斜为交替遮盖时被遮盖眼在各诊断眼位均上斜,常伴隐性或显性眼球震颤等特点,除作常规的视力检查、眼位检查、双眼视功能等检查外,临床常作以下检查.
-
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分离性水平斜视的临床观察
分离性斜视时,当注视眼发生变化,其斜视角也发生改变,其中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是指双眼交替遮盖时,遮盖眼呈上斜状态,而分离性水平斜视(dissociated horizontal deviation,DHD)主要是外展分离运动,被分离眼有间歇性的外转和上转,双眼呈不对称性,有时仅表现为单眼.现将我们治疗的8例DVD合并DHD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
分离性垂直斜视手术探讨
分离性垂直斜视(DVD)是一种与Herring法则相矛盾的异常眼球运动,临床上并非罕见,因其常伴其他类型斜视、隐性眼球震颤及弱视而被忽视.本病原因不明,主要特点为非注视眼的不随意性上斜视,并伴有外旋,斜视角不稳定,目前,手术是治疗DVD的主要方法[1].我科自2000年以来,手术治疗DVD23例(40眼),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弱视治疗方法回顾及进展
弱视为常见的儿童眼病.Nelson[1]的统计,在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弱视的发病率约为1.3%~3%,我国弱视发生率为2.86%[2].治疗弱视的方法很多,笔者对弱视治疗方法及其进展作一综述.1 遮盖疗法早在1743年de Buffon认为弱视眼视力的下降是产生斜视的原因,因而建议遮盖注视眼,由此建立了延用至今达200多年的遮盖疗法.Callahan[3]及von Noorden[4]报道除常规遮盖之外,加做些精细目力工作,可促进视力的提高.尽管遮盖疗法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延用,直到现在仍认为它是治疗弱视主要和有效的方法[5].
-
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斜视角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使用注视6m示标三棱镜检查、注视30 m示标、注视户外示标、1 h遮盖试验四种测量方法测量斜视角结果的差别。
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3-06/2014-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被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平均年龄12.5±6.2岁。分别对患者行注视6 m示标斜视度测量、注视30 m示标斜视度测量、注视户外示标斜视度测量、1h遮盖试验斜视度测量。根据测量远近斜视角差值大小,将患者分为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分开过强型。对各型中测量的视远斜视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t方法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注视6m示标、注视30m示标、注视户外示标、1h遮盖试验四种检测方法测得的视远斜视度在三型中分别为:基本型45.4±21.0,55.0±15.0,64.68±17.7,68.75±16.6PD;集合不足型33.3±14.0,44.9±12.9,43.6±11.8, ;54.6±11.2PD;分离过强型55.6±17.4,66.3±18.8,76.9±16.4,78.1±15.6PD,三型中四种方法测得的视远斜视度进行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 F基本型=9.649,P=0.00;F集合不足型=6.886,P=0.001;F分离过强型=7.989,P=0.00)。两两比较,注视户外示标(P基本型=0.044,P分离过强型=0.048)及1h遮盖试验(P基本型=0.04,P分离过强型=0.027)与注视30m示标检查比较时,在基本型与分离过强型两型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注视户外示标检查与1h遮盖试验( P基本型=0.353,P分离过强型=0.815)在基本型与分离过强型两型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集合不足型中,与其它三种检查方法相比,1h遮盖试验检查结果明显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注视户外示标与1h遮盖试验可以测出基本型与分离过强型更大的斜视角,在集合不足型1h遮盖试验可以测出更大斜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