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脂肪乳剂防治局部麻醉药中毒的研究进展
局部麻醉药中毒是临床上严重的麻醉并发症,虽然不常见,但是危害性极大,救治困难,尤其是局部麻醉药中毒导致的呼吸心搏骤停,应用传统救治方法救治困难.脂肪乳剂可逆转局部麻醉药中毒导致的毒性,并成功用于局部麻醉药中毒的解救.该文就脂肪乳剂防治局部麻醉药中毒的机制和临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为今后脂肪乳剂解救局部麻醉麻药中毒及其临床应用方案提供依据.
-
脂肪乳剂联合肾上腺素对布比卡因中毒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脂肪乳剂联合肾上腺素对布比卡因中毒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绵羊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肾上腺素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应用布比卡因建立心脏毒性模型,其中肾上腺素组给予单次静脉注射25μg肾上腺素治疗,联合组给予30%的脂肪乳剂后静脉注射25μg肾上腺素治疗,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比较中毒羊在布比卡因注射前(T0)、中毒造模成功时(T1)、停止输注布比卡因后5 min(T2)、15 min(T3)、30 min(T4)、60 min (T5)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排血量、平均动脉压(MAP)、心率、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 MPAP)]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中毒后 MAP 恢复至布比卡因注射前80%时所需的时间(T80%MAP)。结果联合组心排出量、MAP、心率在 T1下降,T2即大幅度升高,至 T5时基本达到 T0水平,肾上腺素组则在T1下降,从T2开始缓慢上升,至T5时较T0降低,而对照组从T1下降,T2~T5升高较缓慢,T5时较T0降低很多。 CVP在联合组T1上升,T2开始下降,并一直持续下降至T5,较接近T0水平,肾上腺素组 T1升高,T2逐渐下降,至 T5下降较联合组慢,对照组 T1~T2升高,T3~T5下降,联合组、肾上腺素组和对照组心排出量、MAP、心率、CVP在组间、时间点、组间?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MPAP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联合组、肾上腺素组及对照组的 T80%MAP分别为(19.5±3.4) min、(32.8±6.5) min和(41.9±6.3) min,联合组 T80%MAP的时间短于肾上腺素组和对照组( t =4.441, P=0.000;t=7.642,P=0.000),而肾上腺素组又短于对照组(t=3.158,P=0.000)。结论与单一肾上腺素相比,脂肪乳剂联合肾上腺素能更好地改善布比卡因中毒羊的血流动力学,缩短心功能恢复时间,缓解心脏中毒症状。
-
天麻粉改善脂肪乳剂灌胃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天麻粉对脂肪乳剂灌胃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作用.方法 采用雄性SD大鼠,以脂肪乳剂灌胃建立高血脂和脂肪肝模型,共2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基础饲料对照组、脂肪乳剂灌胃组、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250 mg/kg和525 mg/kg组,每组7只,疗程28 d.实验前后测定大鼠体重、血清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肝脏称重并计算肝指数.取肝组织固定、切片,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并照相.另取部分肝组织提取脂肪测定其中CHO和TG含量.结果 脂肪乳剂灌胃28 d后大鼠出现显著高脂血症,肝脏重量和肝指数显著增加;与基础饲料对照组比较,脂肪乳剂灌胃组7只大鼠均出现中、重度肝脏脂肪变性,肝脏CHO和TG含量增加以及肝功能损害.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525 mg/kg组大鼠血清中CHO、LDL-C和TG水平较脂肪乳剂灌胃组分别降低24.6%、23.2%和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250 mg/kg组大鼠肝脏重量和肝指数较脂肪乳剂灌胃组分别减少约15.4%和14.8%(P< 0.05),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525 mg/kg组则分别减少25.1%和24.2%(P< 0.01).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250 mg/kg组7只大鼠中有3例轻度和4例中度肝脏脂肪变性,较脂肪乳剂灌胃组有改善(P<0.05);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525 mg/kg组7只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均轻度,较脂肪乳剂灌胃组有极显著改善(P<0.01).与脂肪乳剂灌胃组比较,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250 mg/kg组大鼠肝脏TG含量减少约19.0%(P<0.05);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525 mg/kg组大鼠肝脏CHO和TG含量分别减少约21.2%(P< 0.05)和33.3%(P< 0.01).相应的,天麻粉治疗后大鼠肝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250 mg/kg组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较脂肪乳剂灌胃组分别下降20.1%和19.0%(P< 0.05),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525 mg/kg组则分别下降33.1%和28.3%(P< 0.01).结论 天麻粉在脂肪乳剂灌胃的大鼠中具有显著的降血脂、减少肝脏脂肪蓄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以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
小剂量顺式阿曲库铵复合依托咪酯或丙泊酚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比较
丙泊酚或依托咪酯脂肪乳剂联合舒芬太尼静脉全麻结合高频喷射通气行小儿支气管镜检查及异物取出术,临床效果满意。但呛咳、屏气等情况仍常发生,增加进镜及取异物难度,且易发生缺氧、气道损伤。本研究以小剂量顺式阿曲库铵复合依托咪酯脂肪乳剂或丙泊酚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并比较两者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
探讨全营养混合液在基层医院应用的可能性
目的 通过用扫描电镜结合肉眼观察评价脂肪乳剂在全营养混合液3 d内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方法 在本院洁净室内按操作规范及配制流程分别配制30个PVC 3L袋的全静脉营养液,分别存放于4℃、室温(<25℃)、高温(40℃)下,在6 h、24 h、48 h分别检测电镜并测其渗透压和pH值.结果 ①肉眼观察48 h内3种不同温度下均无脂肪分层和凝集现象;②扫描电镜观察脂肪颗粒在48 h内3中不同温度下亦无明显增大或聚集;③测定的渗透压和pH值在3种不同温度下随时间变化明显显著差异.结论 按操作规范正确配制的全静脉营养液是稳定的,可以应用于临床.
-
不典型肺结核3例
1病历摘要病例1 患者女,86岁,于2011年6月5日,因纳差三月余至本院就诊.患者就诊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主诉:原每顿吃一小碗米饭,现半碗都吃不下,不思饮食,并出现乏力,近三个月来体重减轻约8kg,无畏寒、发热、午后低热、盗汗,无胸闷、气急,无咳嗽、咳痰、咯血,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无吞咽困难.上级医院查生化系列:白/球比值1.2,空腹血糖6.1mmol/L,余正常,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B超示右肾囊肿,肝、脾、胰未见异常.血常规示WBC 9.8×109/L,N%为72%.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153、199)、甲状腺指标、心电图均未见异常.中医予中药开胃健脾20付,煎服,未见效果.后又至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胃炎、消化不良”,予开胃健脾、保脾胃中西药;多次输注氨基酸、脂肪乳剂、参麦等营养液等,均未见效.
-
扫描电镜观察脂肪乳剂在全营养混合液中的稳定性
将脂肪乳剂、氨基酸、葡萄糖、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在EVA(ethylone vinyl acetate)袋内混合形成全营养混合物(aotal nutrient admixture,TNA),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应用,我国于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临床上应用TNA,这种3L袋输液系统可简化和改善肠外营养支持疗法.
-
静脉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脂肪乳剂的制备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脂肪乳剂的制备方法,并对终乳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 将甘油、泊洛沙姆溶于水后加入卵磷脂,超声加热后于相同温度下与油相缓慢混合,用组织粉碎机进行分散,经高压乳匀机乳化至符合制剂的粒径;进行成品的常规稳定性实验.结果 脂肪乳剂的药剂学性质:平均粒径为(162.50±9.32)nm,Zeta平均电位为(-30.67±1.93)mV,pH值为7.32±0.02,均符合2010版药典中注射剂的相关标准;常规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终乳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结论 本乳剂制备方法简单,试剂用量少且基本无毒,成品质量稳定,为进一步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
脂肪乳注射液诱发血小板减少一例
脂肪乳注射液因具有高热量、含必需脂肪酸等优点,是临床常用肠外营养制剂之一.部分患者脂肪乳治疗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脂肪乳注射液诱发的血小板减少临床较少见,报道1例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诱发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
-
脂肪乳治疗急性安定中毒的剂量优化观察
目的 优化脂肪乳治疗急性安定中毒的有效安全剂量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安定中毒患者80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毒组(28例)、中度中毒组(32例)和重度中毒组(20例).每组患者随机给予10%脂肪乳治疗或20%脂肪乳治疗.比较各组患者在不同剂量脂肪乳治疗前0.5h与治疗后0.5、1、2、5、10、20 h安定的血药浓度、苏醒和住院时间.同时监测治疗前0.5h与治疗后2、5、20 h的Ramsay镇静深度评分.记录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出院后1~3d随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3组患者中,接受20%脂肪乳治疗患者的苏醒时间均明显早于10%脂肪乳治疗的患者,接受20%脂肪乳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接受10%脂肪乳治疗的患者[(4.6±1.6)h比(6.7±2.0)h,(2.6±0.4)d比(4.0±0.6)d,P<0.05].而且,3组患者在治疗后2h和5h的Ramsay镇静深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0.3)比(4.7±0.4),(2.6±0.3)h比(3.5±0.3)h,P<0.05].接受20%脂肪乳治疗患者的Ramsay镇静深度评分均明显低于接受10%脂肪乳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于脂肪乳治疗后1h开始,血液安定浓度逐渐降低,其实测安定血药浓度均低于理论代谢浓度.3组患者中,接受20%脂肪乳治疗的患者安定血药浓度均明显低于接受10%脂肪乳治疗的患者.3组患者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无患者出现并发症,出院后1~3d随访,无患者出现反跳现象.结论 不同浓度的脂肪乳均可在短时间内显著降低不同程度安定中毒者患者体内的安定血药浓度,达到急性中毒解救临床疗效.但20%浓度的脂肪乳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0%脂肪乳.
-
结构脂肪乳在严重出血性休克复苏后患者肠外营养的应用
目的 比较结构脂肪乳与MCT/LCT物理混合脂肪乳在严重出血性休克复苏后患者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数字随机对照选取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20例围手术期出血量> 3000 ml的重危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数字随机等分为两组:A组(n=10)使用结构脂肪乳,B组(n=10)使用MCT/LCT物理混合脂肪乳.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手术后第3天开始使用脂肪乳剂,至少使用5d.于使用脂肪乳前(d0)及使用后第1天(d1)、第3天(d3)、第5天(d5)抽血检测血红蛋白、血小板、丙氨酸转氨酶(ALT)、胆红素、甘油三酯、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记录同一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中心静脉压.比较两组患者使用脂肪乳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使用脂肪乳后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和血红蛋白、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脂肪乳后第3天和第5天B组甘油三酯[(2.1±0.4)、(2.3±0.7) mg/L]、ALT[ (133±58)、(116±48) U/L]高于A组[(1.6±0.6)、(1.5±0.3) mg/L;(97±26)、(77±31) U/L)] (P <0.05),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脂肪乳后第3天和第5天A组血清前白蛋白[( 195±55)、(245±53) mg/L]、转铁蛋白[(2.6±0.5)、(3.3±0.8)g/L]等营养指标高于B组[(166±55)、(195±58) mg/L]、转铁蛋白[(2.5±0.6)、(2.9±0.6)g/L](P<0.05).结论 在严重出血性休克患者复苏后肠外营养中使用结构脂肪乳脂代谢、蛋白质合成和肝细胞保护优于MCT/LCT物理混合脂肪乳.
-
鱼油甘油三酯对甘油三酯丰富颗粒的小鼠血液清除的影响
近年来含n-3甘油三酯 (n-3 TG) (鱼油) 的脂肪乳剂已被应用于临床病人的营养支持和疾病治疗中[1,2].迄今为止,对n-3脂肪酸(n-3 FAs)和n-3 TG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因果-效应探讨,而含n-3 TG的脂肪乳剂以及TG丰富脂蛋白的清除等基础代谢尚不十分清楚.为此,我们利用小鼠模型对n-3 TG丰富颗粒 (n-3 TGRP) 的清除代谢进行了探讨.
-
挤出渗液结合50﹪葡萄糖外敷治疗脂肪乳外渗的效果
脂肪乳剂是临床常用静脉营养能量补充药物,常用10%或20%的脂肪乳剂。其对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提高存活率意义重
大,但由于脂肪乳输液时间长,难免发生渗漏现象,容易造成局部组织红肿热痛甚至溃疡、坏死等严重后果,不仅加重病人的痛
苦,延长住院时间,甚至造成功能障碍,以往局部治疗多采用硫酸镁湿敷,因水分蒸发,湿纱布干燥后变硬脱离与皮肤接触面,影响药物疗效,肿痛消退时间长,效果不理想,我科对2010-2012年7例脂肪乳外渗予挤出渗液结合50%葡萄糖进行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2010年1月-2012年2月我科进行脂肪乳输注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渗漏病人7例,均采用外周静脉输注脂肪乳液,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50-88岁,脑出血2例,急性胰腺炎3例,肺部感染2例,穿刺及周围皮肤均出现发红,肿胀,局部有疼痛感,皮肤变亮。 -
脂肪乳剂的临床使用及其进展
在肠外营养中,脂肪乳剂的作用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传统的以大豆油为基础的脂肪乳剂的主要成分是亚油酸,作为长链多不饱和的ω-6脂肪酸,以亚油酸为基础的脂肪乳剂的缺点包括血液中甘油三酯代谢速率慢、增加过氧化风险以及对免疫功能的负面影响等.为了降低脂肪乳剂中亚油酸的比例,应研发以椰子油、橄榄油、鱼油以及结构甘油三酯为基础的各种新型脂肪乳剂.
-
长链和中链脂肪乳剂在急性缺血性肾功能衰竭大鼠中的代谢比较
目的:比较长链脂肪乳剂(LCT)和中链脂肪乳剂(MCT)在急性缺血性肾功能衰竭大鼠中的代谢特点.方法:大鼠分成LCT正常组、LCT肾衰组、MCT正常组和MCT肾衰组.从尾静脉注射0.3 g/kg的10%英脱利匹(LCT)和10%力波肪定(MCT),在注射后2、10、40、70、100、130及160分钟测血甘油三酯浓度以行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LCT在肾衰组中的清除速率常数(Ke)明显小于正常组,半衰期(t1/2)则明显大于正常组.MCT在肾衰组的Ke和t1/2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在正常组中,LCT的Ke较MCT明显减少,而t1/2则明显延长.在肾衰组中,LCT的Ke较MCT进一步减小,t1/2则更明显延长.2组MCT组的大鼠血清胰岛素均较LCT组有明显升高.结论:MCT在肾衰大鼠体内被清除速度快,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有助于改善急肾衰时的氮平衡.MCT在急肾衰中的应用较LCT更为优越.
-
脂肪乳剂在静脉麻醉药物中的应用
载药脂肪乳剂是将药物与油水两相混合并乳化形成的o/w分散体系,它的开发、应用始于静脉注射营养乳剂.自1961年Intralipid问世以来,其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脂肪乳治疗酰胺类局麻药毒性反应研究进展
局麻药中毒可导致顽固性心跳骤停和中枢神经系统衰竭,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从局麻药的毒性介绍、脂肪乳治疗酰胺类局麻药中毒的机制、脂肪乳救治酰胺类局麻药中毒的临床应用特点等方面阐述脂肪乳救治酰胺类局麻药中毒的优势.深入研究酰胺类局麻药毒性反应使用脂肪乳治疗的研究进展,努力探索脂肪乳救治有效性的确切机理,寻求临床适用的佳使用方法,确立治疗标准,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存率.
-
十全大补汤和补中益气汤
目前,为给外科术后患者补充营养和加速手术创伤的恢复,国内西医一般采用的是静脉补充营养剂,如给予复方氨基酸或脂肪乳剂等.其实,中药补剂也可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于伤口愈合.近日本帝京大学市原医院外科的仲秀司在接受消化道手术的病人中,探讨了中药对术后蛋白质代谢和手术创伤的影响.
-
恒温灸治疗留置针输入脂肪乳致静脉炎33例临床观察
临床上使用留置针静脉穿刺输液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在确保静脉用药的质量,减少刺激性药物对周围静脉的损伤及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等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随着留置针的广泛使用,预防留置针并发症的护理也越来越引起重视。而在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因素中,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使血浆渗透压增高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脂肪乳作为静脉营养药,在临床中经常使用。2012-01-2013-01,我们应用恒温灸具灸疗治疗留置针输入脂肪乳致静脉炎33例,并与康惠尔溃疡贴敷治疗33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
结构脂肪乳对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急性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结构脂肪乳对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急性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80例,按分层抽样法随机分为结构脂肪乳组(观察组)和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组(对照组),每组40例,于术后第1-6天接受等氮、等热量的肠外营养.对比观察2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7d检测血清炎性反应指标和免疫功能状况.结果 在进行6d的肠外营养以后,2组患者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等均在正常范围,观察组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但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术后1d外周血前列腺素E2(PGE2)、C反应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α1-AT)和纤维蛋白原(FIB)浓度较术前明显升高,随后逐渐下降,观察组术后7d外周血PGE2、CRP、α1-AT和FIB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术后1d外周血中IgG、IgA、IgM、CD3+、CD4+、CD8+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后逐渐回升,观察组术后7d外周血IgG、CD3+、CD4+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结构脂肪乳能减轻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免疫抑制,减轻炎性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关键词: 脂肪乳剂 静脉注射用 肿瘤 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