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哈尔滨7·13192Ir源事故受照者CB微核分析及生物剂量估算
早在1976年,Countryman和Heddle[1]用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离体人血,经培养后观察淋巴细胞微核率,结果微核率与受照剂量呈良好的相关性.
-
荧光原位杂交微核技术在辐射生物剂量学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微核作为生物剂量计及评价职业受照射人群辐射效应的可行性.方法用137Cs γ射线不同剂量(0.1~2.5Gy)照射离体人外周血细胞,用泛着丝粒探针的FISH技术进行微核分析,拟合剂量效应方程;检测医用X射线工作者的无着丝粒微核率并估算其生物剂量.结果离体照射条件下微核率随吸收剂量增加而增加,以无着丝粒微核增加为主,着丝粒微核仅有轻度增加.微核率与剂量之间的拟合曲线方程,CB微核法:Y=0.005+0.036D+0.011D2,R2=0.99;FISH微核法:Y=0.001+0.035D+0.007D2,R2=0.99.结论FISH微核法优于CB微核法.用FISH微核法对医用X射线工作者的检测结果显示无着丝粒微核率可以用来估算生物剂量.
-
357例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分析
对淋巴细胞微核率的观察,不仅能早期发现辐射效应,而且还能对受照个体进行生物剂量估算[1].随着电离辐射装置的改进及辐射防护措施的加强,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逐年降低[2].为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的影响,笔者于2003年11-12月对濮阳市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
网织红细胞微核作为辐射生物剂量计的探讨
辐射损伤后准确的生物剂量估算与重建是进行科学、快速医学诊断和救治的关键,也是目前放射防护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分析是辐射损伤特异性的指标,在大剂量照射时可作为"生物剂量计".
-
微波应用研究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微核率观察
微波作为现代通讯手段几乎布满人们生存的空间,它在航天器的研究中应用更为广泛.虽然微波对人体影响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微波对细胞遗传物质影响的研究结果尚无定论.为了积累微波对人体细胞遗传物质影响的流行病学资料,我们对某研究所部分接触微波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及微核分析.
-
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分析估计生物剂量体系研究
为了解不同剂量的放射线对血细胞的致畸作用和实验室正常值,采用不吸烟的健康成年人外周血,用不同剂量的X射线照射,用以估计受照剂量的生物体系.采用0~3 GY之间的剂量范围进行外照射,经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染色体畸变分析后与相关剂量的对应关系进行比较.
-
电子废物回收处理污染对人类的遗传毒性
目的 对长期居住在天津市近郊某镇电子垃圾处理较集中的3个村庄的居民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分析电子垃圾污染物对人体的损伤效应.方法 在当地居民中随机选择171位村民进行染色体畸变(CA)和胞浆阻滞微核(CBMN)分析,并进行彗星分析检测DNA损伤.选取与该镇毗邻区域且从未接触电子垃圾处理的30位村民(男女各半)作为对照组.结果 暴露组染色体总畸变率5.50%,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核率暴露组16.99‰,对照组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彗星分析检测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TDNA%)、尾矩(TM)、Olive尾矩(OT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和DNA损伤水平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电子垃圾污染物是潜在的遗传诱变剂,能够造成污染人群的细胞遗传学损伤.
-
电子垃圾污染物对人类遗传毒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对长期居住在天津市某镇电子垃圾处理较集中的3个村庄的居民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分析电子垃圾污染物对人体的遗传损伤效应。方法:在电子垃圾处理区居民中随机选择171位村民作为暴露组,进行染色体畸变(CA)和胞浆阻滞微核(CBMN)分析,并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DNA损伤。选取与该镇毗邻区域且从未接触电子垃圾处理的30位村民(男女各半)作为对照组。暴露组按照性别和年龄分组,分别观察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CA、CBMN和DNA损伤水平。结果:暴露组染色体总畸变率为5.50%,与对照组(1.7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露组微核率为16.99‰,对照组为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显示暴露组尾部DNA百分含量(TDNA,%)、尾矩(TM)、Olive尾矩(OTM)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和DNA损伤水平女性均明显高于男性(P<0.01),而在各不同年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子垃圾污染物是潜在的遗传诱变剂,能够造成污染地区人群的细胞遗传学损伤,不能忽视其对当代及其子代健康的有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