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药物传送中的纳米混悬液

    作者:艾萍;金义光;王林

    目前,许多候选新药因不溶于水,生物利用度低而放弃研发.应用结晶纳米混悬液可解决药物的溶解问题,改善药代动力学特征.纳米混悬液可通过匀化、湿磨等方法制备,在口服、注射、肺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给药中都发挥着优势.该技术为未来药物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 甘草次酸纳晶混悬液的稳定化研究

    作者:雷亚亚;冯军;王虹;张雪凌;隋宏;王文苹

    目的 考察稳定剂种类和用法对甘草次酸纳晶混悬液粒径及其放置稳定性的影响,获得优稳定化处方.方法 采用反溶剂沉淀-高剪切法制备甘草次酸纳晶混悬液;以粒径分布、再分散指数、沉降比为指标,系统考察稳定剂单用、复配及空间稳定剂的加入对混悬液的影响,筛选优稳定化方案.结果 TPGS-SDS-PVPK30复合体系制得的纳晶混悬液平均粒径为54nm(PI =0.370),放置3个月后粒径为47.2 nm(PI =0.252).结论 在复合稳定剂体系的多重作用下,甘草次酸纳晶混悬液的工艺重现性和放置稳定性均良好.

  • 非洛地平纳米混悬液固化方法的考察

    作者:杜郁茜;李艳;魏巍;付强;何仲贵;孙进

    目的 非洛地平纳米混悬液存在物理不稳定性,本实验旨在采用固化方法提高其物理稳定性.方法 分别采用絮凝法和冷冻干燥法对非洛地平纳米混悬液进行固化.结果 非洛地平纳米混悬液的平均粒径为151 nm,呈单峰分布.絮凝后仅有76.7%小于1μ,m,且呈三峰分布;以20%甘露醇-甘氨酸(1∶1,W/W)组对混悬剂的保护作用冻干效果好,平均粒径在375 nm左右的粒子占80%左右,其余粒径更小.结论 选择冷冻干燥法固化非洛地平纳米混悬液,并且采用20%的甘露醇-甘氨酸(1∶1,W/W)溶液为保护剂时,冻干效果好.

  • 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对D-半乳糖胺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吕俊兰;李仙义;袁海龙;靳世英;付珊珊;靳士晓;郭静静

    目的 研究波棱甲素纳米混悬液(HNS)对D-半乳糖胺(D-GalN)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与波棱甲素普通混悬剂(HS)进行比较.方法 小鼠每日给药2次,连续给药3.5d后,一次性腹腔注射D-GalN 800 mg·kg-1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20 h后取血清测定丙氨酸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值.结果 HNS各个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中毒小鼠ALT、AST含量,HS仅高剂量组ALT、AST值显著降低,且同等剂量下,HNS各组均明显优于HS各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波棱甲素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结论 HNS对D-GalN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作用明显优于普通混悬剂.其机制可能在于将其制成纳米混悬剂之后,粒径减小,表面积增大,体内吸收增加,从而使它的药效作用增强.

  • 口服葛根总黄酮纳米混悬液冻干粉的制备及其4种有效成分溶出度考察

    作者:王治平;周群;樊化;王一飞

    目的 制备葛根总黄酮纳米混悬液冻干粉,并考察其主要有效成分(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大豆苷和大豆苷元)的溶出度.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葛根总黄酮纳米混悬液,以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制备冻干粉,以人工胃液(pH 1.2)为溶出介质,考察葛根总黄酮纳米混悬液冻干粉及其物理混合物中葛根素、3'-羟基葛根素、大豆苷和大豆苷元的溶出度.结果 单因素试验并验证制备葛根总黄酮纳米混悬液冻干粉,其粒径、多分散指数及Zeta电位分别为(479.7±14.7) nm、0.524±0.220及(29.68±3.97)mV.葛根总黄酮纳米混悬液冻干粉4种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显著高于其物理混合物.结论 葛根总黄酮纳米混悬液冻干粉制备方法简便,能显著提高主要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有望成为葛根总黄酮的新型纳米给药系统.

  • 2种粒径的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体外评价

    作者:常金花;薛禾菲;刘沛;刘喜纲;王汝兴;李忠思;刘翠哲

    目的 比较2种粒径的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DSG-NS)的物理化学性质、水溶解性和初步稳定性.方法 采用介质研磨的方法,以普朗尼克F127和十二烷基硫酸钠为稳定剂,分别应用直径为1.0、0.5 mm的研磨珠制备DSG-NS(分别称为DSG-NS 1.0、DSG-NS0.5),冷冻干燥将其固化.分别应用马尔文粒度测定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2种粒径的DSG-NS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以平衡溶解度和溶出度为指标,评价二者的水溶解性.结果 DSG-NS1.0、DSG-NS0.5的粒径分别为(762.5±18.4)、(342.8±7.3) nm,多分散指数(PDI)分别为0.435±0.087、0.170±0.018;冻干粉复溶后的粒径分别为(919.0±27.2)、(458.0±10.3) nm,PDI分别为0.521±0.094、0.298±0.021;SEM照片显示DSG-NS 1.0、DSG-NS0.5均呈近似棒状或片状,且晶体间无明显的聚集;DSG-NS1.0、DSG-NS0.5在冻干后仍维持晶体状态,平衡溶解度分别为(5.094±2.083)、(26.121±10.286) μg/mL,60 min内的累积溶出率分别为36.1%和64.9%;DSG-NS 1.0的粒径在10d后有明显的增加,而DSG-NS0.5的粒径在30d内基本无变化,二者冻干产品的粒径在3个月内保持稳定.结论 减小粒径没有改变DSG-NS的形态和晶型,而且有助于提高平衡溶解度、溶出度和物理稳定性.

  • 双嘧达莫片剂的制备及家犬体内的生物利用

    作者:马骋;王岩;孙清;郑力;王思玲;姜同英

    目的 制备双嘧达莫片剂并研究该片剂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超声沉淀法结合高压均质技术制备粒径为300 nm双嘧达莫纳米混悬剂,以喷雾干燥法对其进行固化,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粒子形态,差示扫描热分析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XRD)和红外光谱法分析喷干粉末中药物的存在状态和与稳定剂之间相互作用.通过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双嘧达莫片剂,并与市售普通片相比较,测定双嘧达莫片剂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药物以晶体形式存在于片剂中,且溶出度显著提高,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85%.结论 采用纳米技术分散双嘧达莫后,所制备的片剂能够提高药物在家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 奥沙利铂磷脂复合物及其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作者:刘伟;王东凯

    目的 研究奥沙利铂磷脂复合物及其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方法.方法 以奥沙利铂与磷脂的复合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奥沙利铂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工艺.采用逆相蒸发法结合高压均质技术,将奥沙利铂磷脂复合物制成纳米混悬液,并进行理化性质考察.结果 奥沙利铂与磷脂的复合率可达100%.制备的纳米混悬液载药量提高到10 g·L-1,平均粒径为(126±17)nm,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结论 磷脂复合物改善了奥沙利铂的理化性质及溶解性能,用其制备的纳米混悬剂可静脉给药.

  • 尼索地平纳米混悬液的制备及其体外溶出度

    作者:房明明;杨文倩;邵靖博;付强;何仲贵;王永军

    目的 制备、优化尼索地平纳米混悬液,检测研磨介质残留,评价尼索地平纳米混悬液的体外溶出度.方法 采用介质研磨法制备尼索地平纳米混悬液,以粒径为指标筛选、优化处方,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研磨介质的残留,采用浆法评价尼索地平纳米混悬液的体外溶出.结果 优处方为尼索地平与PVP-K30质量比4∶1,其平均粒径为(445.5±2.8)nm,zeta电位为(0.294±1.00)mV,20 min时纳米混悬液累积溶出(87.0±4.5)%,在4℃和20℃条件下,该纳米混悬液30 d内物理稳定性良好.结论 采用介质研磨法制备的纳米混悬液可以提高尼索地平的体外溶出度.

  •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作者:常金花;薛禾菲;刘沛;刘翠哲

    目的 制备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方法 介质研磨法制备纳米混悬液后,冷冻干燥法将其固化.以粒径及多分散系数(PDI)为评价指标,稳定剂种类、薯蓣皂苷元与稳定剂比例、初混悬液体积与研磨珠质量比例、研磨时间、冻干保护剂种类及其用量为影响因素,单因素试验筛选制备和固化工艺.观察纳米混悬液形态,测定纳米混悬液和冻干粉的粒径和PDI.结果 佳条件为薯蓣皂苷元与普朗尼克F127(稳定剂Ⅰ)比例6:1,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稳定剂Ⅱ)比例50:1,初混悬液体积与研磨珠质量比例1:4,研磨时间120 min,以8% PEG-6000和2%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纳米混悬液呈棒状或片状,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指数分别为(348.1±14.2)nm和0.244±0.059,均低于冻干粉.室温下,纳米混悬液、冻干粉粒径分别在35 d、3个月内保持稳定.结论 薯蓣皂苷元冻干粉的物理稳定性优于其纳米混悬液,复溶后即可使用.

  • 非诺贝特纳米悬液的制备及在Beagle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作者:翁腾飞;戚建平;卢懿;尹宗宁;吴伟

    采用沉淀法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非诺贝特纳米混悬液,利用单因素试验所得优化处方为:选择羟丙甲纤维素E3120 mg和十二烷基硫酸钠30 mg的组合为稳定剂,无水乙醇1 ml为有机溶剂,高均质压力1 000 bar.所得制品粒径为(439.1±30) nm,多分散指数(PDI)为(0.226±0.015),ζ电位为(-28.3±0.8) mV.以市售胶囊(Lipanthyl)为参比制剂,考察纳米混悬液的体外溶出与Beagle犬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制品在2和5 min时溶出度为76%和98%,溶出明显快于参比制剂(5和60 min时溶出度为8%和83%).Beagle犬口服非诺贝特纳米混悬液后,tmax显著缩短,Cmax和AUC0→t分别是Lipanthyl的8倍和6倍,相对生物利用度为598%.

  • 雾化吸入用布地奈德纳米混悬液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作者:丁云娜;康彬;王健

    采用沉淀法制备布地奈德纳米晶体,以药物晶体平均粒径为指标,进行了工艺参数研究,以粒径<1 μm的药物晶体累积百分数、稳定性和雾化性能为指标进行了雾化吸入用布地奈德纳米混悬液的处方筛选,终制得平均粒径500~600 nm,粒径<1 um的药物粒子质量累积百分数为95%~100%的布地奈德纳米混悬液,40℃条件下的稳定性良好.采用新一代撞击器(NGI),考察了布地奈德纳米混悬液经Pari雾化器(喷射式雾化器)和自制振动网式雾化器雾化的雾化性能.结果显示Pari雾化器的药物递送剂量百分数为(39.50±4.27)%,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5μm的粒子中累积药量占输出药量的百分比(FPF<5μm)为(68.25±0.26)%;自制振动网式雾化器药物递送剂量百分数为(90.67±2.94)%,FPF<5μm为(85.94±0.32)%.表明自制振动网式雾化器可显著提高药物的递送剂量,且微细粒子分数更高,提示布地奈德纳米混悬液经振动网式雾化器给药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 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药物输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鲍玉;林贵梅;栾玉霞;邵伟

    纳米混悬液系采用少量表面活性剂或其它载体等稳定纯药物粒子所形成的一种亚微米胶体分散体系.纳米混悬液可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文章就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方法、评价方法及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技术主要有两种,即Bottom up技术和Top down技术.其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粒径及粒径分布、Zeta电势、药物晶体状态等.纳米混悬液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均有优势.纳米混悬液做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

  • 美金刚长效注射剂的制备及其评价

    作者:林霞;李其彬;石晓宇;杨子毅

    为了降低盐酸美金刚给药频率,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治疗顺应性和连续性,采用难溶性盐技术制备了一系列美金刚难溶性盐纳米混悬型长效注射剂,包括美金刚油酸盐(Mem-Ole)、美金刚硬脂酸盐(Mem-Pal)、美金刚棕榈酸盐(Mem-Pal)和美金刚双羟萘酸盐(Mem-Pam),并对其结构、溶解特性和缓释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美金刚相比,4种盐在模拟体液中溶解度分别降低了95.1%、96.2%、96.7%和99.6%,其中Mem-Pam在pH 5~8的模拟体液中溶解度均低于0.07 mg/mL.与美金刚纳米混悬剂相比,4种难溶性盐纳米混悬剂释药速度显著降低,释药速度由大到小依次为:Mem-Ste、Mem-Pal≈Mem-Ole、Mem-Pam,其中Mem-Pam可缓释7 d,并呈现近零级释药特征(y=0.5499x+7.5942,r=0.9883).实验结果表明,Mem-Pam具有优良的缓释性能,有望在体内缓释7 d并获得平稳的血药浓度.

  • 黄芩素纳米混悬液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作者:高缘;江鲲;李莉;席一峰

    采用反溶剂重结晶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黄芩素纳米混悬液,并对其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对大鼠分别灌胃给予等剂量黄芩素原料和黄芩素纳米混悬液,采用HPLC法测定活性代谢产物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利用DAS 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灌胃给予等剂量黄芩素原料和黄芩素纳米混悬液(121 mg/kg)后,大鼠血浆中黄芩苷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呈现双峰现象,cmax分别为7.18和11.12 μg/mL,tmax分别为1.67和0.92 h,AUC0-24h分别为71.40和118.63μg·h/mL.以黄芩素原料做参比,黄芩素纳米混悬液经口给药后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6.1%.黄芩素纳米混悬液可显著提高黄芩素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

  • 湿法研磨制备塞来昔布纳米混悬液的工艺研究

    作者:林立;黄庆勇

    目的 优选湿法研磨制备塞来昔布纳米混悬液配方,并优选佳工艺.方法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以粒径得分为指标,筛选湿法研磨制备塞来昔布纳米混悬液的配方及佳工艺条件.结果 研磨配方中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羟丙甲基纤维素E5为稳定剂效果好,研磨佳工艺参数为浓度10%,转速3600r·min-1,时长2h.结论 采用佳工艺制备的塞来昔布纳米混悬液粒径重现性好,常温下放置7d仍较稳定.

  • 蟾毒灵纳米混悬液对HepG2细胞增殖及细胞摄取研究

    作者:朱立俏;盛华刚;韩真真;牛余珍;张元元;王绍花

    目的:制备蟾毒灵纳米混悬液(BU-NS)并研究其制剂学特点,以及该制剂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细胞摄取的影响.方法: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BU-NS.用粒度仪测定其粒径,用透射电镜(TEM)进行形态学考察.采用MTT法检测蟾毒灵原药(BU)和BU-NS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药物细胞摄取进行定量研究.结果:BU-NS的平均粒径为(390.0±8.1)nm,多分散系数为0.22 ± 0.04,Zeta电位为(-9.05 ± 1.21 )mV.TEM观察发现BU-NS呈不规则球形,粒径与粒度仪所测结果基本一致.短期物理稳定性研究表明,BU-NS在4 ℃:下避光保存15 d后基本保持稳定.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实验表明,4h内BU-NS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BU原药.细胞摄取研究发现BU-NS可增加HepG2细胞对BU的摄取.结论:BU-NS具有增强抑制HepG2细胞增殖与细胞摄取的作用,纳米混悬技术可为蟾毒灵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液的制备及固化

    作者:刘凯;童达君;何媛

    目的:制备并固化白藜芦醇纳米混悬液。方法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和高压均质法制备白藜芦醇纳米混悬液,冷冻干燥法进行固化。结果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了粒径为120.3 nm 的白藜芦醇纳米混悬液,固化后的释放度实验结果表明,白藜芦醇的纳米化有力地促进了其体外释放速度。结论制备的纳米混悬液处方简单,可固化并进一步制备为胶囊剂或片剂等其他固体制剂。

  • 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凝胶剂的制备

    作者:杨寰;王海彦;宗兰兰;袁琦;蒲晓辉

    [目的]制备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凝胶剂.[方法]以凝胶剂的外观形态为考查指标,筛选空白凝胶的处方;运用高压匀质法,以粒径、多分散指数(PDI)及zeta电位值为指标,考察并筛选出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及稳定剂的种类和比例.[结果]空白凝胶的处方为卡波姆0.50 g,硒化卡拉胶0.15 g,尼泊金乙酯0.05 g,甘油12.5 g,三乙醇胺0.35 g,加蒸馏水至100 g;制备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的稳定剂为泊洛沙姆、卡波姆、胆酸钠,比例为10∶9∶1;纳米混悬剂佳制备工艺为500 bar/循环9次;1000 bar/循环20次.[结论]采用我们的方法可以制得黏度适宜、稳定性好的乳白色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凝胶剂.

  • 葛根总黄酮纳米混悬液的制备及其降血糖作用研究

    作者:傅前霞;周群;王治平;樊化

    目的 制备葛根总黄酮(PF)纳米混悬液(NS-PF),并考察其降血糖作用.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NS-PF,以激光粒径仪测定其粒径、多分散指数及Zeta电位,以高脂饲料喂养结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模型昆明小鼠0.25g/kg灌胃给药评价其血糖调节作用.结果 制备的NS-PF的粒径、多分散指数及Zeta电位分别为(158.18±3.16) nm、(0.383±0.013)、-(29.76 +3.81) mV.PF、NS-PF及二甲双胍给药组对正常小鼠无明显急性降糖作用,对糖尿病小鼠体重也无影响,NS-PF组对糖尿病小鼠的随机血糖和空腹血糖均具有明显降低效果,并对其糖耐量有一定改善作用,整体降糖效果显著优于PF(P <0.01).结论 葛根总黄酮纳米混悬液能显著提高葛根总黄酮降低血糖作用.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