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卡波糖对糖耐量降低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干预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阿卡波糖治疗糖耐量减低伴有不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经血糖监测见糖耐量减低,研究组65例予以阿卡波糖治疗,对照组65例予以饮食及运动干预.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变化,分析治疗后新发血管事件情况.结果两组糖耐量异常患者,干预后研究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达正常水平,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研究组患者新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13.85%,显著低于对照组41.54%,差异显著(χ2=18.73,P<0.05).结论阿卡波糖早期干预糖耐量减低患者,可显著降低患者餐后血糖,保持空腹血糖稳定性,同时还可有效减少新发血管事件.
-
补脾益气的中草药应用于糖耐量降低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华泾镇社区医院应用补脾益气的中草药治疗糖耐量降低患者的临床功效。方法:收治糖耐量降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正确指导饮食治疗。试验组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脾益气的汤药组方。两组患者均予试验前及1个月、3个月、6个月疗程结束后检测空腹血糖及糖耐量实验。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两组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明显降低,但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6个月治疗后,两组的空腹血糖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脾益气的中草药对糖耐量减低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有效地预防或延缓其进展为糖尿病。
-
推拿对糖耐量降低的临床干预报告
据1997年普查结果表明,我国糖耐量降低(IGT)发病率为3.2%,与糖尿病发病率基本相同,如不及时干预,多数人将发展为糖尿病.因此,预防、降低IGT的发病率,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在取得推拿对血糖影响的临床观察之后[1],我们开展了单纯以推拿手法对IGT的临床干预,取得了宝贵的临床资料,现介绍如下.
-
魔芋是糖友们的降糖能手增加饱腹感控制体重
有关魔芋精粉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降低者每天食用魔芋精粉10克,1~2个月后观察到魔芋精粉有降血糖效果,对空腹血糖水平较高者的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效果较好.并且对降低餐后血糖的效果优于降低空腹血糖的效果.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吧!1.辅助降血糖作用魔芋多糖属于可溶性膳食纤维,它不被小肠消化吸收,是一类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品,尤其适合有肥胖、血脂高、容易饥饿、餐后血糖较高、有便秘的糖尿病患者食用.
-
几种降压药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谢的影响
研究表明,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代谢往往有明显的影响,其诱发的血糖升高能增加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1].老年人存在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和糖耐量降低[2].我们于2000年10月至2003年2月观察国内临床上常用的3组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胰岛素抵抗(IR)、血糖和血脂变化的影响.
-
阿卡波糖对糖耐量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干预治疗效果
目的 分析对糖耐量降低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阿卡波糖治疗的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糖耐量降低的心血管疾病患者58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以及阿卡波糖治疗.结果 两组均取得一定效果,但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上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糖耐量降低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时,使用阿卡波糖的治疗能够起到更好的疗效.
-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护理体会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有所增长,肝硬化患者存在一种肝源性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容易被人忽视.这种并发症提出的较早,但在临床上被发现、重视,却是近年的事情.近的资料表明,有94%的肝硬化病人,发生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
-
肝性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目前中国已成为糖尿病第1大国,2011年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主席指出,中国糖尿病发病率为6.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4%,而且,中国糖尿病高危人群在扩大。其中由于肝脏疾患而引起的糖尿病亦引起人们的重视,肝脏是糖代谢的重要器官,当一些患有肝病如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患者,其肝脏对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能力下降,以及胰岛素分泌不足,糖耐量降低,部分病人终发展成糖尿病,称肝性糖尿病。肝炎并发糖尿病的发生率为5~10%,肝硬化引起的糖尿病的发病率可达30~40%。肝性糖尿病的三多(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一般不明显,容易被慢性肝病症状所掩盖,它是在肝脏疾病基础之上合并糖尿病,故明确先后及重点,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非常重要。
-
糖筛选试验异常与妊娠预后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发生或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降低.未经治疗的GDM母儿患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升高,与GDM的病情轻重有明显的相关性.分析1997年在我院做产前检查的所有糖筛选试验异常的产妇的妊娠结局.以企提出对这类产妇的处理方案.
-
慢性肾功能不全非透析疗法
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CRI)是指先天性或后天性原因所致肾脏持续损害和肾功能持续降低.一般认为当肾小球滤过率(GFR)降至正常50%,体内即可有代谢产物尤其氮质蓄积;GFR降至正常30%以下,则可引起体内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出现尿毒症症状(代谢紊乱如氮质血症、酸中毒、钠丧失或潴留、高钾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糖耐量降低等,器官系统功能改变如肾性骨病、生长迟缓、贫血、出血倾向、神经精神改变、消化性溃疡、高血压、心包炎、心肌炎等)[1,2],被称为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
-
合并糖代谢异常的高血压患者预后调查的国内外数据分析
当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时,会导致原有病情明显加重.在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阶段,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就会显著升高.同时高血压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合并症的重要诱因,此类患者应该强化降压治疗.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重视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的筛查,可以通过非药物或药物治疗使其血压、血糖达标.本文就国内外有关高血压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预后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
-
缬沙坦+饮食控制对高血压合并糖耐量降低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 探讨缬沙坦+饮食控制对高血压合并糖耐量降低患者胰岛素抵抗情况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7~12月门诊诊断为高血压合并糖耐量降低的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其中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80 mg,1次/d,缬沙坦+饮食控制组在给予缬沙坦80 mg,1次/d的同时,严格饮食控制,共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 PBG)、空腹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有效控制(P<0.01),缬沙坦组FBG治疗前:(6.14±0.50)mmol/L vs治疗后:(6.10±0.44)mmol/L,2 h PBG治疗前:(9.27±0.75)mmol/L vs治疗后:(9.19±0.56)mmol/L,FINS治疗前:(14.93±1.07)mU/L vs治疗后:(14.89±0.98) mU/L,HOMA-IR治疗前:(4.09±0.54)vs治疗后:(4.05±0.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96,P=0.128,P=0.124,P=0.085).缬沙坦+饮食控制组FBG治疗前:(6.10±0.52)mmol/L vs治疗后:(5.45±0.43) mmol/L,2 h PBG治疗前:(9.38±0.84)mmol/L vs治疗后:(8.03±0.59) mmol/L,FINS治疗前:(14.77±1.13)mU/Lvs治疗后:(13.14± 1.02)mU/L,HOMA-IR治疗前:(4.02±0.55)vs治疗后:(3.20±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糖耐量降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无明显影响.
-
连载)">《知名药师解答"三高"用药》(连载)
(接上期)63.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高脂血症)时不宜使用哪些降压药物?不宜选用下列降压药物.①利尿药:长期服用氢氯噻嗪和氯噻酮等利尿药可使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呋塞米(速尿)可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什么会这样?一般认为可能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用利尿药治疗高血压病人时,血中胰岛素水平增高,同时血糖也升高,糖耐量降低,说明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作用,这种抵抗作用一方面可使糖利用率降低,另一方面还可使胰岛素对脂肪分解作用减弱.
-
中西医结合防治内分泌代谢疾病进展
一、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概况在成年人中,内分泌疾病的患病率不低于5%.这些内分泌疾病包括:糖尿病、糖耐量降低、糖调节异常、肥胖症、代谢综合征、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好发于女性)、轻中度维生素D缺乏、勃起功能障碍(好发于男性)、血脂障碍和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等甲状腺疾病在女性中常见,而女性糖尿病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
糖耐量降低患者C反应蛋白与血脂水平检测分析
目的 对糖耐量降低(IGT)患者予以分析,探讨血脂代谢紊乱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07年6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IGT患者108例,与正常者112例进行对照,对两组间C反应蛋白(CRP)的值进行对比分析.探讨IGT患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体重指数(BMI)的值,找出以上数值异常时与CRP的关系.结果 IGT组中CRP值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TG、LDL、BMI的增高呈正相关性.与HDL的降低呈正相关性.结论 提示IGT时已存在相关炎症反应,此种炎症反应与血脂代谢紊乱有关.
-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是指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的严重程度不同的糖尿病和糖耐量降低,包括妊娠期糖尿病(GDM)和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为妊娠期危重合并症之一[1].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及膳食结构的变化,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本研究对在我院检查和分娩的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同期糖代谢正常孕妇及其新生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报道如下.
-
妊娠糖尿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妊娠糖尿病(GDM)是在妊娠期间发现的糖尿病或糖耐量降低,其中一部分患者妊娠前可能已患有糖尿病,但未曾获得诊断,仅在本次才发现.妊娠期间血糖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孕妇和胎儿的安全.本文对58例妊娠糖尿病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
餐后高血糖的危害及处理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障碍或两者同时存在引起的,显著高血糖的症状包括有多尿、烦渴、多食、体重下降.高血糖所引起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有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或高渗性综合征).自从胰岛素问世以后,酮症酸中毒的病死率已明显降低,高渗性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轻型的糖尿病患者,也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儿童时期的慢性高血糖可以伴随生长障碍,成人慢性高血糖85%以上发生在2型糖尿病及糖耐量降低(IGT)患者,但至今广大的医务人员和患者还缺对它们的正确认识,普遍认为是一种较轻的疾病,或是年龄老化的必然结果,长期未治疗,或治疗不达标.据各地报道,可能有50%~85%以上2型DM早期因缺乏显著高血糖症状未能及时诊断,特别是在一些地区仅做空腹血糖测定,故对仅有餐后高血糖患者常被漏诊,延误了治疗.
-
糖耐量减低的危害与中西医防治
糖耐量受损(IGT),指的是口服定量葡萄糖后,血糖水平超过正常范围,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长期随访表明,IGT患者1/3可发展为2型糖尿病,1/3维持在IGT状态,另外1/3则可转变为正常糖耐量[1].
-
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的临床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相关因素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6125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口服50 g葡萄糖和OGTT进行诊断。结果 GDM发生率为1.34%,糖耐量降低(GIGT)发生率为2.84%,年龄、不良妊娠史、糖尿病家族史、体质指数(BMI)、巨大胎儿、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因素对GDM、GIGT具有显著影响(P<0.05),羊水过多、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对GDM、GIGT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以上因素对GDM、GIGT影响显著,临床上应加强检测,以减少GDM、GIGT的漏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