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常见传染病护理常规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及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护士应遵循传染病流行过程发生的三个环节,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管好传染源、切断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阻断或减少传染病传播及流行.护士必须熟悉各种传染病法规,了解国际、国内及当地常见传染病类别、病原体、传染途径、预防护理措施.
-
关于在全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机构建立和完善职业责任保险机制的相关问题
国际旅行卫生保健机构承担着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体检、预防接种和国际旅行健康咨询的重要职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世界各国的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和货物的往来不断增加,国际间传染病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国际旅行卫生保健机构的工作任务也日益繁重.在2008年度,国际旅行卫生保健机构进行出
-
门急诊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自身防护
2003春天,SARS的暴发流行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并不罕见,但很少有一种传染病象SARS一样,使如此众多的医务人员感染,同时很多门急诊、住院病人以及探视家属发生医院内感染,使得治病救人的医院成了SARS的疫源地.因此,了解传染病防护的知识,对于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会是十分重要的.门急诊医务人员是接触病人的首诊者,其危险性不言而喻.下面结合传染病的特点,谈谈门急诊医务人员在传染病防护上的注意事项.
-
强化危机意识促进传染病医院发展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共同挑战.人员、信息、物资的流动,扩大了传染病传播的范围和速度,与此同时,生物恐怖主义正成为潜在威胁,它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夺走成千上万人的性命.而现代医学应对各种病原体的能力明显不足,人类与各种致命微生物越来越多的接触,使这一趋势趋于恶化.
-
传染病区传染病患者的隔离缺陷护理点滴
为了防止传染病的蔓延,传染病区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必须做好隔离工作.隔离是将传染病患者及带菌者在传染期间安置在指定的地点与健康人群分开,便于治疗和护理;同时,便于污染物的消毒,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会.现将传染病区传染病患者的隔离缺陷及改进措施介绍如下.
-
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调查探讨
卫生部的统计表明,每年我国都有近400万人次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导致数以百亿元的经济损失.而控制医院感染基础也是有效的手段,就是做好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工作,因为30%~80%的医院感染都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有关.在各种临床服务活动中,医护人员的手既要进行无菌操作,又要直接或间接地同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这一途径比空气传播更具有危险性,洗手是阻断因医务人员操作而传播疾病的简单、经济也有效的方法.因此,手是医院感染重要的传播媒介,洗手是重要的环节,手部清洁是防止传染病传播的重要的措施.
-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与评价
医院消毒质量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消毒工作是预防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手段[1].现将我院2005-2008年临床各科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压力蒸汽灭菌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
静脉输液后拔针的护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输液毕拔针后的护理也很重要,如输液毕拔针的回血现象,会使部分患者惊慌,引起精神紧张;回血漏至患者的手、衣服上,可影响护患关系,降低患者的满意度;回血污染操作者的手、衣服、鞋子及周围的环境,会增加血源性传染病传播的可能.而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皮下瘀血,提高血管的利用率.
-
上海市肠道门诊肠道传染病防控现状调查
在医疗机构设置肠道门诊旨在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传播和流行.为了解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肠道门诊的开设开诊、人员配备及肠道传染病患者监测、隔离诊疗等现状,我们对部分肠道门诊进行了调查,分析各工作环节的实际作用和存在问题,为本市医疗机构肠道门诊的设置提供参考.
-
婚前医学检查服务模式探讨
婚前医学检查(婚检)是保障男女健康婚配,防止各种疾病尤其是遗传性疾病传递和传染病传播,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婚姻幸福不可缺少的重要预防保健措施.
-
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树突状细胞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树突状细胞(DC)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60对.流式细胞术测定新生儿DC亚群数量,化学发光免疫试验检测母亲及新生儿出生24 h内、主被动免疫前的外周血HBV血清学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两组样本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中的Mann-Whitney检验和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 60名新生儿中,5名为HBsAg阳性、HBV DNA阴性;60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eAg阳性21例,HBV DNA阳性29例.HBV宫内感染组新生儿外周血髓样DC (mDC)、浆细胞样DC(pDC)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35,Z=-0.027;均P>0.05).母亲HBeAg阳性与新生儿HBeAg阳性密切相关(Pearson列联系数为0.928,P<0.01).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外周血mDC分别为0.60±0.57和0.87±0.58(Z=-2.085,P<0.05).HBV DNA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外周血mDC、pDC与HBV DNA阴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亲外周血HBV DNA>1×107拷贝/mL与≤1×103拷贝/mL比较时,其新生儿外周血pDC明显下降(0.30±0.18比0.64±0.55,t=-2.996,P=0.005).结论 母亲HBeAg阳性可能使新生儿mDC数量下降,而HBV DNA>1×10 7拷贝/mL时,可能会使新生儿pDC数量减少.
-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降低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率.方法 对本院妇产科所有孕产妇进行免费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所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所生的168名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追踪调查形式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产妇所生的活产儿进行分析,并对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疾病传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结果 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有效降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所产新生儿乙肝病毒(HBV)感染率,且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成功率比较高.结论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够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
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分析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是我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病毒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我国HBsAg阳性患者中35%~50%源于母婴传播[1].本研究运用HBIG联合乙肝疫苗的方法,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现将效果分析如下.
-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现状调查及对策
目的 了解临床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现状,探讨容易发生针刺伤的因素,以便针对性的进行安全防范教育. 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在南京某医院实习的护生共计113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84.4%的临床实习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生过针刺伤.其中66.1%的护生在整理用物及处理废弃物的时候发生针刺伤.43.1%的护生违规操作,回套针头发生针刺伤.仅9.2%的护生能正确对伤口进行处理.27.5%的护生对针刺伤可能引起的严重的感染不了解.57.8%的护生进入临床前没有进行体检和预防接种. 结论 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对针刺伤的防护意识淡薄.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系统的岗前职业安全教育非常重要.
-
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遏制乙肝的关键
中国约有1.2亿人口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其中乙肝患者为3 000万左右,而他们之间的一半又为患有乙肝母亲传染所致[1 ].因此,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有效遏制乙肝的关键.HBV母婴垂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主要、具威胁的传播方式,是指患有乙肝或携带HBV的孕妇在孕期或分娩过程中将HBV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其主要途径为(1)分娩过程中新生儿的皮肤黏膜发生擦伤,或胎盘剥落时母血中的HBV通过破裂的胎盘血管渗入脐带血后进入新生儿体内,此种情况为常见.被感染的新生儿80%~90%会变成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至成年期后易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
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流动人口的存在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一直存在的客观社会现象,流动人口的疾病预防控制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其自身健康,还影响到流人地常住人口的卫生健康状况[1].流动人口已成为传染病传播蔓延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等已成为疾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促进疾控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我们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珠三角某市2011-2015年游泳场所水质卫生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珠三角某市游泳场所水质卫生监测结果,为改善泳池水质,防止传染病传播提供技术依据. 方法 整理2011-2015年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对不同游泳场所类型、月份、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1-2015年泳池水质监测5年总合格率70.50%,各年合格率分别为74.48%、79.31%、74.69%、65.43%,57.98%,各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90,P<0.005).不同类型游泳场所5年总合格率依次为公共体育设施及学校79.80%、酒店配套75.45%、经营性70.95%、小区配套68.44%,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36,P<0.005).各检测指标5年合格率高为浑浊度(99.72%),尿素(84.48%)和游离余氯(82.64%)较低. 结论 某市游泳场所水质状况相对良好,但从2014年开始明显下降.小区配套泳池、经营性场所水质较差,传染病传播的风险较大.游离余氯、尿素是影响水质合格率主要的水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