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吉林地区血小板输注疗效与临床病种的关联性分析
目的:观察血小板输注在临床应用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59例不同临床病种患者输注血小板后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159例血小板输注患者测定血小板数目,脾大患者65例,脾正常患者94例,采用输注后24 h的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CCI<5.0×109/L)为判定血小板输注无效症(PTR)的标准,其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为:稀释性血小板减少7.14%,血液病31.58%,恶性肿瘤28.0%以及肝硬化38.78%。脾正常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脾大患者(P<0.05)。结论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输注效果好,临床止血效果明显,而血液病、恶性肿瘤、肝硬化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原因引起PTR比例显著增高。
-
药物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症1例分析
随着血小板成分输血的开展,血小板输血反应日渐增多,特别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症(PTR),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据文献报道[1],其发生率为30%~70%.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接受充足治疗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后处于血小板治疗不应性状态,即患者循环血液中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效提高,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明显改善.
-
血小板输注中抗体检测和配合试验的应用
目的:提高血小板制剂对血小板减少、尤其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症(PTR)患者的输注疗效,避免宝贵血源的浪费.方法:应用单抗固相微孔板(MASPAT)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进行血小板供者与患者之间的配合试验.结果:2005年6月-2007年11月对109例患者进行了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其中42例患者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8.5%),对含有血小板抗体的患者经适合性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计数有明显上升.结论:MASPAT法在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方面良好,操作快速、简便,判断可靠;易做到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据此建立的"适合性血小板输注"对含有血小板抗体的患者是有效的,可用于临床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和配合试验.
-
单抗固相微孔板法用于血小板交叉配合及抗体检测分析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症(PTR)和输血后紫癜症(PTP)的发生率,避免宝贵血源的浪费.方法:应用单抗固相微孔板(MASPAT)法和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再进行血小板供者与患者之间的交叉配合试验.结果:2004年6月~2006年6月70名患者,其14名患者检出血小板(阳性率20%),其余均为阴性(80%为其他因素),χ=54.02,P=0.0000<0.05,K=0.5664.结论:经Kappa检验,MASPAT和SEPSA 2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MASPAT法在重复性,特异性,敏感性方面均优于SEPSA法,且快速,可靠,易判断;操作规范,程序化,标准化;MASPAT法可用于临床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和交叉配合试验.
-
抗体检测技术对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方法 取63例输注机采血小板无效症的肿瘤化疗患者,采用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筛查血小板抗体,对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选择配合性血小板进行输注.结果 筛查结果63例患者中抗体阳性率为50.8%(免疫因素32例),而抗体阴性率达49.2%(非免疫因素31例).32例抗体阳性患者输入配合性血小板后输注有效者27例(有效率达84.4%)另有5名患者出现输入血小板存活期减短情况,血小板输注依然无效.结论 血小板交叉配型并不能完全避免或逆转化疗患者血小板无效症的发生,因为化疗药物不仅对骨髓有非常强抑制作用,导致血小板减少,同时对输入性血小板有直接的破坏作用,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