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药物溶解度对两种不同释药机制骨架片释放影响的比较
目的研究药物溶解度对不同释药机制骨架片释放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十八醇混合骨架片(Ⅰ)和HPMC-羧甲基纤维素钠(Na-CMC)-十八醇混合骨架片(Ⅱ)的吸水、溶蚀、释药过程来研究其释药机制,并以茶碱、己酮可可碱、盐酸氢吗啡酮和曲马多为模型药物,研究它们在Ⅰ和Ⅱ中的释放行为.结果①Ⅰ主要以扩散机制释药,Ⅱ主要以溶蚀机制释药;②药物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对两种骨架片的释放都无明显影响;超出此范围,对于Ⅰ,药物溶解度下降,药物释放变慢,扩散指数n值增大;对于Ⅱ,情况则正好相反.结论药物溶解度对骨架片释药的影响随释药机制不同而不同.
-
对乙酰氨基酚小鼠肝衰竭模型的研究进展
急性肝衰竭(ALF)是多数肝病的严重结局,发病迅速,死亡率高,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和药物。据统计,在美国, ALF 的自然存活率约45%[1]。对乙酰氨基酚(APAP)引起的肝衰竭,是所有 ALF 的重要原因,在欧美国家,占 ALF 的首位;在我国,APAP 引起肝衰竭也是仅次于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病因[2]。APAP 又名扑热息痛,属于解热镇痛药,是大多数常用的缓解感冒症状药的主要成分,很容易因同类药物重复使用使剂量叠加或者单种药物长期服用,导致APAP 积累过量,造成肝组织损害,严重者发展为肝衰竭[3]。肝衰竭的动物模型多样,按造模方式分主要有病毒、药物等,按造模动物分主要有猪、犬、鼠等。乙型肝炎病毒动物模型由于缺乏合适动物,很少应用。目前应用多的肝衰竭模型是药物性模型,造模药物多样,如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APAP 等,其中 APAP 引起的肝衰竭动物模型,由于代谢和中毒机制接近临床实际,又具有简便、廉价、时间短等众多优点,近年逐渐成为国内外主要的肝衰竭动物模型。同时,该模型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克服和注意,如不同基因型的差异、药物溶解度低、时间严格、标本处理严格等特点。本文总结近年国内外在 APAP 引起的小鼠肝衰竭研究方面的成果,结合相关研究的经验,阐述一些需要注意的动物实验事项。
-
引发肾结石的药物
药物引发的肾结石约占肾结石总发生率的1%~2%,其诱导机制可分为:一是因药物溶解度差形成结石,结石成分全部或部分为药物和(或)其代谢物(表1);二是因药物代谢干扰了草酸钙或嘌呤的代谢,从而诱发结石的生成(表2).具有危险因素(表3,4)的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这两类药物后,尿中会出现药物结晶,梗阻肾小管,进而发展为肾结石,引起肾绞痛或急性肾衰竭.本文介绍引发肾结石的各类药物及其防治方法.
-
乙醇在医院的几种新用途
乙醇俗称酒精,为无色澄明液体,易挥发,不同浓度的乙醇所具有的用途也不同,其用途也相当广泛。1 常用浸出溶剂 乙醇为半极性溶剂,能与水任意混溶,因此,不同浓度的乙醇水溶液具有较强的选择浸出性能,一般90%以上的乙醇可浸出挥发油、有机酸、内酯、树酯等;50%~70%乙醇可浸出生物碱、苷类等;50%以下乙醇适于浸出蒽醌等化合物;40%乙醇可延缓酯类、苷类等成分的水解。乙醇可与水、甘油混合,是鞣质的良好溶剂,也作为浸出药剂的稳定剂加到制剂成品中。2 消毒防腐剂 75%乙醇能进入细菌细胞内,杀死细菌,故70~80%乙醇具有消毒作用。含乙醇20%(V/V)的制剂也具有防腐作用,如另含有甘油、挥发油等抑菌物质时,低于20%的乙醇也可起到防腐作用,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含量需在25%以上才能防腐。3 透皮吸收促进剂 乙醇作为有机溶剂,一是能够渗透进入皮肤,并降低药物通过皮肤时所受阻力,它能可逆地降低皮肤的屏障性能,而又不损害皮肤的其它功能。二是能溶胀和提取角质层中类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对极性类脂作用强),提高药物渗透性。4注射用溶剂乙醇可单独或与其它注射溶媒联用,增加注射用药物溶解度。5 供给能量 乙醇葡萄糖注射液(处方:葡萄糖50g,无水乙醇50ml,注射用水加至1000ml),作为营养不良和手术后患者能量来源,每克无水乙醇在体内代谢可产生7大卡的热能,比葡萄糖几乎大一倍,所以本品1000ml可供能约650大卡。6 其它功用 常作为高分子材料溶剂。乙基纤维素(EC)、聚维酮(PVP)等高分子有机物均溶于乙醇;醋酸纤维素(CA)等纤维素酯类衍生物,羟丙甲纤维素酞酸(HPMCP)等纤维素醚的酯衍生物溶于乙醇与丙酮的混合溶剂;大输液生产用的隔离膜(涤沦薄膜片)也需用95%乙醇浸泡后再用。 乙醇在药剂学中的应用相当广泛,我们必须正确掌握乙醇的特点、用途。
-
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对策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用药中常出现配伍禁忌,现将配伍禁忌对策报告如下.1 配制禁忌对策临床配制过程中药物溶解度改变或产生不溶性结晶物,致药物疗效降低.
-
药物溶解度对经巩膜给药的影响
经巩膜给药因其创伤性小,吸收面积大,靶向传递性好等特点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治疗眼后段疾病的给药方式.但在治疗眼后段疾病时,其临床有效性不及玻璃体腔给药,其原因在于药物经巩膜进入眼内的生物利用度不仅受到巩膜、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等解剖屏障的影响,还受到眼压及眼内液体向外作用力和脉络膜血流的影响.同时所用药物的溶解度、溶出速度、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半径、脂溶性等药物本身理化性质对药物传递到视网膜的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药物溶解度是影响经巩膜给药后药物在眼内生物利用度的首要因素,也是研究给药时调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溶解度高时药物从药源溶出的速度也快,大量的药物在巩膜表面溶出,很容易通过结膜和表层巩膜中的血液和淋巴循环进入全身而引起不良反应;当药物溶解度很小或在溶液中溶出速度太慢时,很快被结膜和表层巩膜中的血液和淋巴循环移除,在巩膜表面形成药物浓度梯度,难以穿透巩膜进入眼内.因此在经巩膜给药治疗眼后段疾病过程中,药物的溶解度成为影响药物眼内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治疗眼后段疾病的药物多为亲脂难溶于水的药物,科学家通过使用助溶剂改变药物分子的晶型,使用分散剂做成脂质体或微球混悬液等来增加药物水溶性以达到局部应用的目的.因此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开发经巩膜给药剂型的常用手段,以促进药物经巩膜渗透进入眼内.本文就药物的溶解度对经巩膜给药的影响以及增大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经巩膜给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指导.
-
浅析临床不宜联合应用的中西药
中西药并存,是我国临床用药的优势和特色。但两类不同属性药品的广泛使用,也增加了应用上的复杂性。本文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从理化性、药理性、诱发药源性疾病三方面浅析中西药的配伍禁忌。1 联合使用后直接产生理化性配伍禁忌1.1 酸性较强的中药如乌梅、山楂、五味子、酢浆草、胎盘等以及中成药五味子糖浆、山楂冲剂等不可与磺胺类抗菌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碱性抗生素配伍。中药中有机酸成分经体内代谢后酸化尿液,降低上述抗菌药的作用,而有机酸所致酸性环境,使乙酰化磺胺类药物溶解度降低,在肾小管中析出,形成结晶,引起肾损害;也不能与一些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氨茶碱、乳酸钠或抗酸药(氢氧化铝、三硅酸镁、胃舒平、胃泌镁、胃得乐等)合用,因发生中和反应,使碱性药物疗效降低[1,2,3]。 同样碱性较强的中药,如瓦楞子、煅龙骨、海螵蛸、石膏等也不宜与一些酸性药物(如胃蛋白酶合剂、阿司匹林等)合用。
-
引起不良理化变化的药物相互作用(一)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联用后所发生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或在体外的相互作用.联用药物之间,或药物与机体之间的作用,除了改变一种药物原有的体内过程和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外,还包括改变药物原有的理化性质,从而改变了药物的药理效应或毒性效应.,本文仅介绍几例由于药物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发生理化变化而对治疗不利的药物配伍.引起不良理化变化的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体外,如静脉输液、注射器中,也可以发生在体内,如胃肠道、尿液中.此类相互作用包括因pH值改变引起药物溶解度、解离度的变化,酸性和碱性药物中和反应,药物和药物(或辅料、溶媒)发生络合、聚合、吸附、分解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