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外科治疗(附31例报告)
报告1980年至1996年10月手术治疗31例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结果.31例占同期手术治疗120例重症肌无力之25.8%.按Masaoka分期属Ⅰ期7例,Ⅱ期8例,Ⅲ期15例,Ⅳ期1例,术后15例发生危象,均采用气管切开及辅助呼吸,1例死于危象.随访半年至8年,平均37个月,5年内死亡6例,其中Ⅲ期4例,Ⅱ期2例.结论: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术后危象的发生率远较未合并胸腺瘤者高,及时气管切开行辅助呼吸是处理的关键;胸腺瘤的Masaoka病理分期与预后明显相关,肌无力的严重程度对预后亦有重要影响.
-
胸腺瘤与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胸腺瘤(TT)及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TTMG)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2年间外科治疗的TT 258例,其中单纯TT 168例(组1),TTMG 90例(组2)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组1平均年龄38.4岁,93.4%的病人肿瘤直径大于5 cm, 病理分期多为III、IV期(61.2%).组2平均年龄46.2岁,肿瘤直径5 cm以下占65.6%,55.2%为病理I期.结论早期胸腺瘤诊断标准为:肿瘤直径<3 cm和病理分期I期;TTMG的特征是肌无力(MG)的症状重、病史短、症状进展快、胸腺危象的发生率高.
-
胸腺瘤合并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附5例报道)
目的 探讨胸腺瘤合并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79年至2004年间5例胸腺瘤合并PRCA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2例,女3例;年龄43~68岁,平均54.6岁,均获根治性切除.胸腺瘤合并PRCA者占同期胸腺瘤病人的2.7%(5/185例).术后早期PRCA情况明显改善,术后长期生存4例,1例复发死亡.结论 胸腺瘤合并PRCA是一种少见疾病,外科治疗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手段.对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不能缓解者给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望取得较好疗效.
-
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危象发生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危象发生的情况,分析疗效和危象的相关因素.方法 1994年1月至2005年1月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MG)436例,其中58例合并胸腺瘤.肌无力按改良0sserman分型,Ⅰ型17例,Ⅱa型23例,Ⅱb型12例,Ⅲ型6例;胸腺瘤Masaoka分期Ⅰ期30例,Ⅱ期18,Ⅲ期7例,Ⅳ期3例.对术后近期疗效和发生危象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手术后缓解16例(27.59%),无效18例(31.03%),恶化11例(18.97%),危象及死亡13例(22.4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G合并胸腺瘤者发生危象的可能性是无胸腺瘤者的1.286倍,MG伴有胸腺瘤者、MGⅡ型及以上者是术后发生危象的高危人群.Ⅰ型与Ⅱ型及以上者术后近期的危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与Ⅱ期及以上胸腺瘤者术后近期的危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G合并胸腺瘤的病人术后危象的发生率明显增加,MGⅡ型及以上型术后更容易发生危象,危象的发生与胸腺瘤的病理分期无相关性.
-
外科治疗胸腺瘤合并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附5例报告及国内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国人胸腺瘤合并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临床特征及其外科治疗效果.方法总结1980年至1997年间5例胸腺瘤合并PRCA病人接受胸腺瘤手术治疗的资料,并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光盘进行文献检索,对中国大陆已报道的这类病例进行文献复习和讨论.结果本组胸腺瘤合并PRCA者占同期胸腺瘤病人的8.3%(5/60例).全部均经胸骨正中切口切除胸腺瘤及胸腺组织和前纵隔脂肪.术后45*!d死亡1例,PRCA复发2例,长期生存2例.迄今为止,国内共检索出此类病人21例,术后早期PRCA情况明显改善,按术后随访满2年,且无PRCA复发征象作为手术有效标准,有效率为38.5%.结论胸腺瘤合并PRCA是一种少见疾病,其预后取决于PRCA的缓解程度,胸腺瘤切除术对治疗PRCA是有效的,外科治疗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手段,也是其他综合性治疗方法的前提和基础.
-
合并胸腺瘤对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效果的影响
目的 总结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远期疗效,并分析合并胸腺瘤对手术疗效的潜在影响.方法 2001年4月至2009年10月47例重症肌无力接受胸腔镜手术的患者分为有胸腺瘤组和无胸腺瘤组两组,评价肿瘤因素对重症肌无力胸腔镜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47例中男20例,女27例;平均年龄36.6岁.根据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MGFA)分型:Ⅰ型18例、Ⅱa型14例、Ⅱb型14例、Ⅲa型1例.胸腺瘤组22例,无瘤组25例.随访至2011年6月,无瘤组随访20 ~ 122个月,平均57个月;失访2例.无瘤组完全稳定缓解(CSR) 78.3%,药物缓解(PR) 13.0%,微小症状表现(MM)4.3%,无恶化(W)0,无复发(E)0,死亡(D)(4.3%).胸腺瘤组分别为:50.0%、22.7%、13.6%、4.5%、9.1%和0.结论 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远期疗效满意,无瘤组在完全缓解率上优于有瘤组,但在总有效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500例
目的 总结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经验,对比胸腺瘤和非胸腺瘤MG患者的术后效果,分析胸腔镜联合纵隔镜和单纯胸腔镜治疗非胸腺瘤MG的远期效果.方法 2001年至2011年,采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MG患者500例,根据是否合并胸腺瘤和术中是否联合纵隔镜分组:胸腔镜胸腺瘤组(A组)118例,胸腔镜非胸腺瘤组(B组)301例,胸腔镜联合纵隔镜非胸腺瘤组(C组)81例.结果 全组无术中死亡.完全电视胸腔镜下完成手术495例.A组手术(128.5±77.8) min,术后24.6%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B组手术(111.3±31.6) min,术后11.0%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C组手术(145.0 ±71.6) min,术后9.9%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术后随访3个月至11年,A、B、C组患者完全缓解率(CSR)分别为28.7%、37.3%、36.5%.无病生存曲线示术后3年B、C组CSR高于A组,术后5年C组CSR高于B组.术后第5年C组CSR接近60%,B组为50%,而A组仅为36%.结论 胸腔镜基础上联合纵隔镜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清除颈部、前纵隔脂肪组织及异位胸腺更为彻底,远期效果更加理想.与非胸腺瘤MG患者相比,胸腺瘤MG患者术后远期效果较差.
-
40例胸腺肿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手术治疗
报告40例胸腺肿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C)的手术治疗效果.本组包括完全切除肿瘤和胸腺26例,次全切除肿瘤10例,组织活检4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2.5%),术后1年内死亡8例(20.5%).31例术后随访3~12年,5年生存率为61.3%,10年生存率27.7%;其中非浸润型胸腺瘤分别为76.9%和30.0%,浸润型胸腺瘤则为50.0%和25.0%.MG术后缓解改善率为80.6%,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率为40.0%,抢救成功率为93.8%,结论显示手术治疗胸腺肿瘤合并MG,如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和预后.
-
侵袭性胸腺瘤经上腔静脉右心房转移1例
病人男,57岁.胸闷、气促3个月.颜面发绀,颈静脉怒张,右心界扩大,心音低钝,肝右肋下3cm,腹水征阳性,双下肢轻度水肿,上肢静脉压30cmH2O(1cmH2O=0.098kPa).
-
胸腺类癌致异位ACTH综合征1例
病人男,25岁.向心性肥胖伴多饮、多尿、多食2年.查体:向心性肥胖,血、尿游离皮质醇升高,血游离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2 mg及8 mg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均不被抑制.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升高.餐后2 h血糖13.7mmol/L,血钾2.1 mmol/L.CT检查垂体及肾上腺未见异常.胸部CT示前上纵隔肿瘤.临床诊断:库欣综合征,胸腺瘤.
-
胸腺瘤并胸腺结核淋巴结结核1例
病人男,68岁.胸闷、憋气、胸痛6个月.胸部X线及CT示前纵隔一大小约7cm×5cm×5cm肿物,密度较高,边界清,未见钙化灶,诊断为胸腺瘤.1997年4月手术.术中见肿物取代整个胸腺,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周围散在数个肿大淋巴结.行肿物切除加前纵隔淋巴结清扫术.
-
胸腺畸胎瘤1例
患者女,26岁.右胸痛伴咳嗽半月余.胸部CT平扫示右肺上叶不规则团块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大截面积约5.0cm×4.0 cm,周围可见片状或絮状密度增高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类圆形更低密度灶,大截面积约2.5cm×2.3 cm(图1).胸部强化CT示右前上纵隔类圆形肿块影,增强后边缘呈环形强化,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区,考虑右前上纵隔占位,胸腺瘤可能性大(图2).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黏膜充血、增厚,管腔通畅.刷检见大量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未找到癌细胞、细菌、抗酸杆菌及真菌.患者无肌无力症状.
-
胸腺多发不典型类癌并ACTH综合征1例
病人 男,62岁.面部、双下肢水肿伴腹部肥胖4个月.查体: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全身皮肤多处见出血点及瘀斑,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血压175/105 mm Hg(1 mm Hg=0.133 kPa).血糖9.25 mmol/L,血钾1.71mmol/L,血皮质醇(CTS)晨8时1880.94 nmol/L,下午4时2383.26 n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32.12 pmoL/L,尿钾114.10 mmol,尿钠338.1 mmol,尿17-羟类固醇106.6μml,尿17-酮类固醇154.2 μml,尿香M草苷杏仁酸85.2μml.FT3、FT4、TSH正常.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阴性.胸部CT示右前下纵隔胸骨旁及升主动脉前上方各见一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约为5.6 cm×4.0 cm×2.9 cm,1.5 cm×1.2 cm×1.0 cm,边界清晰,增强扫描中度强化(图1~3).诊断:胸腺瘤并ACTH综合征.术前补钾等支持对症治疗.
-
胸腺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1991年3月至1997年3月的6年中收治各种原发性纵隔肿瘤共82例,其中胸腺瘤42例(占51.2%),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2例胸腺瘤病人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14~69岁.病程3天~9年.31例伴有重症肌无力(MG),7例有胸部压束感或刺激性咳嗽,另4例无症状.所有病人均经CT或MRI检查发现或可疑有前上纵隔内的肿块影,肿瘤大致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中6例可见有明显的肿瘤外侵现象.
-
胸腺瘤的外科治疗(附72例临床分析)
胸腺瘤是前纵隔常见、且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的肿瘤.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和治疗方法的完善,患有浸润性生长特征的胸腺瘤病人术后复发率明显低,平均生存率延长.我院自1975年9月至1998年3月共收治胸腺瘤病人7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
胸腺囊肿的诊断及胸腔镜手术治疗
胸腺囊肿较为罕见,无特征性临床症状,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易与其他纵隔疾病尤其是胸腺瘤相混淆,确诊率低.手术是胸腺囊肿的确诊手段,同时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2000年11月至2008年7月,我们为20例胸腺囊肿病人行了胸腔镜切除术,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重症肌无力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往研究表明,伴胸腺瘤与不伴胸腺瘤的病人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我们拟通过10年间胸腺切除术治疗的204例MG病例分析,总结伴胸腺瘤的MG临床特点.
-
Titin抗体在胸腺瘤诊治中的意义初探
目前,临床上早期诊断胸腺瘤仍无有效方法,我们应用改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血清连接素抗体(Titinab)检测法[1],一次性检测经手术治疗的19例胸腺瘤病人和同期手术的15例重症肌无力(MG)病人的存档血清标本,结合病理和随访资料初步研究Titinab在胸腺瘤诊治中的意义.
-
胸腺瘤的治疗进展
胸腺瘤是一种上皮来源的肿瘤,在成人前上纵隔肿瘤中约占47%.临床可表现为胸痛、气促、咳嗽等.晚期可有上腔静脉综合征、一侧膈肌瘫痪、声音嘶哑、胸腔、心包积液等.由于胸腺瘤的侵袭性及易复发的特点,其治疗方案一直是广大医师探索的领域.
-
胸腺瘤诊治进展
目前,胸腺瘤的诊治仍存在一些困惑,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现将近年来的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胸腺瘤的良恶性鉴别大多胸腺瘤患者无自觉症状,常常是胸部X线检查时偶尔发现.有症状的患者分两类,一类是与胸腺瘤增大产生的压迫有关,如胸闷、胸痛、咳嗽、气促及上腔静脉综合征;另一类是与胸腺瘤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内分泌性症状,其中常见的是重症肌无力(MG).根据国内文献报道,胸腺瘤患者合并MG约10%~50%,约8%~15% MG患者合并胸腺瘤[1],因此部分患者由于MG症状的出现可以较早发现胸腺瘤.多伦多综合大学的研究显示[2],伴MG的胸腺瘤患者在检查时,常常能在较早时期发现胸腺瘤的存在,甚至有些患者是因为MG接受胸腺切除手术时,偶尔发现肿瘤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