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FICE放大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目的 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fuji intelligent chromo endoscopy,FICE) 结合放大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胃炎的398例患者的资料,行FICE放大内镜检查者178例(FICE组),普通内镜检查者220例(普通内镜组).内镜下对患者胃黏膜进行仔细观察,同时取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FICE组对胃黏膜小凹形态进行分型.结果 FICE组内镜下CAG胃黏膜具有特征性改变,表现为胃小凹的增宽且分布稀疏,胃黏膜病灶区的胃小凹形态主要表现为C、D及E型.FICE组对CAG诊断的符合率、敏感度、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4%、86.2%、93.0%、87.5%、92.1%,均明显优于普通内镜组的69.1%、37.3%、85.5%、57.1%、72.5%(P<0.05).结论 FICE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诊断CAG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都较理想,并可精确地引导活检,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创伤,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 慢性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放大内镜 -
非糜烂性反流病食管乳头内毛细血管环形态的观察与护理
对40例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和40名健康志愿者行24 h食管pH监测,采用放大内镜窄波成像(NBI)模式观察食管下段黏膜食管乳头内毛细血管环(IPCL)形态并进行分型.结果 80例受检者顺利完成内镜检查.NERD 组患者24 h 食管pH 监测阳性率为55%,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放大内镜NBI 模式下,NERD 组食管IPCL形态改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认为食管IPCL形态特异性改变有助于NERD 的内镜诊断.
关键词: 非糜烂性反流病 放大内镜 食管乳头内毛细血管环 护理 -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对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诊断效能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ME-NBI)对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SESCC)浸润深度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择86例SESCC患者,共88处病变.均行放大内镜窄带成像(ME-NBI)检查,根据日本食管协会(JES)新分类标准判断病变处浸润深度.所有患者均于ME-NBI后2~4周内行内镜下肿瘤切除术或外科手术,保留病理资料观察SESCC组织的浸润深度.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E对SESCC浸润深度的诊断效能.结果 ME-NBI镜下88处SESCC组织的浸润深度为B1 46例、B2 24例、B3 18例.术后病理88处SESCC组织的浸润深度为病变局限于黏膜上皮层(m1)-黏膜固有层(m2) 49例、侵及黏膜肌层(m3)-黏膜下层的上1/3(sm1) 17例、黏膜下层的中1/3(sm2)及更深浸润深度22例.ME-NBI预测SESCC浸润深度总准确率为85.2% (75/88),当病变局限于m1与m2,ME-NBI预测B1的准确率为94.3%(83/88),病变侵及m3与sm1,ME-NBI预测B2的准确率为85.2%(75/88),病变侵及sm2、sm3或更深,ME-NBI预测B3的准确率为90.9%(80/88).ME-NBI预测SESCC浸润深度B1的灵敏度为91.8% (95% CI 80.4 ~97.7)、特异度为97.4%、阳性似然比35.82%、阴性似然比0.08%、阳性预测值97.8%、阴性预测值90.5%.ME-NBI预测SESCC浸润深度B2的灵敏度为82.4%、特异度85.9%、阳性似然比5.8%、阴性似然比0.21%、阳性预测值58.3%、阴性预测值95.3%.预测SESCC浸润深度B3的灵敏度为72.7%、特异度97.0%、阳性似然比24.0%、阴性似然比0.28%、阳性预测值88.9%、阴性预测值91.4%.结论 ME-NBI对SESCC各浸润深度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ME-NBI可作为诊断SESCC浸润深度的新工具.
-
胃癌的超声胃镜诊断及鉴别诊断
近年来超声胃镜(EUS)应用广泛,NBI、放大内镜、FICE等内镜新技术的引入,推进了EUS在胃癌诊断方面的进一步发展.现将胃癌的内镜诊断与鉴别诊断概述如下.
-
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内镜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BI)技术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46例常规内镜发现病灶者,分别于放大内镜下行NBI及靛胭脂染色,观察黏膜腺管形态及微血管结构变化,计算清晰度评分;评价病变性质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NBI与靛胭脂染色腺管结构清晰度评分无显著差异,但微血管结构评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二者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NBI诊断早期胃癌效果确切,其优点为能清晰显示病灶微血管结构变化,从而提高诊断的精确性.
-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价值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联合高清放大内镜(narrow-band imaging combined with high definition magnification endoscopy,NBI-ME)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普通白光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糜烂或溃疡病变的疑似早期胃癌患者40例,于常规检查2周后行NBI-ME检查,观察病变部位胃黏膜微结构及微血管结构,并结合VS分类标准对病变作出诊断;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NBI-ME诊断早期胃癌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率.结果 40例患者中组织病理检查确诊早期胃癌7例,良性病变33例;NBI-ME诊断早期胃癌6例,良性病变32例,早期胃癌误诊为良性病变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误诊为早期胃癌1例;NBI-ME诊断早期胃癌的特异度为96.97%、敏感度为87.71%、准确率为95.00%.结论 NBI-ME可观察胃小凹及胃黏膜微血管形态,能有效诊断早期胃癌.
-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靶向活检诊断早期胃癌价值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结合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靶向活检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普通白光胃镜检查发现可疑早期胃癌100例,均于2周后复查胃镜,采用ME-NBI技术对可疑部位进行重点观察,依据VS分类标准记录胃黏膜上皮下微血管、黏膜表面微形态,观察胃癌与周围黏膜间是否有分界线,于病变明显处靶向活检,并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根据VS分类标准,100例中规则微血管(regularmicrovessel,RV)+规则黏膜表面(regular mierosurface,RS)23例,RV+不规则黏膜表面(irregular microsurface,IS)30例,RV+黏膜结构消失(absent microsurface,AS)6例,不规则微血管(irregular microvessel,IV)+ RS 26例,IV+IS 2例,IV+AS 5倒,微血管消失(absent microvessel,AV)+ RS 6例,AV+ IS 2例,AV+AS 0例;11例胃癌与周围黏膜间有分界线;ME-NBI技术靶向活检组织病理诊断非癌性病变79例(黏膜慢性炎症19例、单纯性萎缩性胃炎者20例、肠上皮化生24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癌性病变2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早期胃癌11例).结论 ME-NBI技术可清晰观察病灶微细结构,结合VS分类标准,ME-NBI靶向活检在早期胃癌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
放大内镜联合FICE技术在判断大肠息肉性质中的应用
目的 探究FICE技术和/或放大内镜判断大肠息肉性质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200例患者肠镜检查中发现大肠息肉242枚,分别于普通白光、单独FICE、放大内镜联合FICE镜下观察,按Sano分型对息肉进行分类,取活检或内镜下完整息肉摘除.结果 普通白光内镜与单独FICE内镜、FICE联合放大内镜清晰度比较,在判断息肉小凹形态及微血管方面,FICE联合放大内镜明显优于单独FICE内镜和普通白光内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而单独FICE内镜又明显优于普通白光内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内镜下将息肉按Sano分型分为3型,I型73枚,其中非肿瘤性息肉40枚,肿瘤性息肉33枚,癌0枚;Ⅱ型129枚,其中非肿瘤性息肉25枚,肿瘤性息肉102枚,癌2枚;Ⅲ型40枚,其中非肿瘤性息肉2枚,肿瘤性息肉17枚,癌21枚.SanoⅢ型与癌变有密切关系,呈正相关(κ =0.424,P<0.005).结论 FICE内镜较普通白光内镜在判断大肠息肉微结构上有显著优势,尤其是放大内镜联合FICE技术,可指导内镜医师更好地进行靶向活检,Sano-CPⅢ型息肉与癌变密切相关,应积极给予治疗.
-
窄带成像技术及放大内镜联合使用对胃平坦型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及放大内镜的联合使用对胃平坦型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普通白光胃镜检查发现胃平坦型可疑病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普通白光胃镜+病检;观察组:普通白光胃镜+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以病灶可疑处取活检行病理检查,比较两组对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对照组共检出早癌6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肠化18例、炎症20例,而观察组检出早癌1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肠化15例、炎症1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检查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诊断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95.0%,准确度为88.0%;观察组诊断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94.1%,准确度为94.0%,观察组灵敏度及准确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窄带成像技术及放大内镜联合使用能够提高胃平坦型病变患者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对慢性胃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对慢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110例患者接受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检查,根据TahaRA分型将观察到的胃黏膜细微结构分为0型、Ⅰ型、Ⅱ型、Ⅲ型,并与相应部化活检的病理组织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黏膜超微结构与胃炎的组织病理五个指标均明显相关,且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从0型到Ⅰ型、Ⅱ型、Ⅲ型,反映了慢性胃炎病变发展由轻到重的一个过程.其中萎缩、肠化主要见于Ⅲ型.结论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黏膜分型与病理组织学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准确识别胃黏膜超微结构将有助于对萎缩、肠化生等常见胃黏膜病变的诊断.
-
放大内镜检查在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前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尤其是结肠肿瘤的发病率日趋增加,然而消化道肿瘤的早期往往无症状.如何发现微小早期病变,特别是如何提高早期癌、微小癌的检出率,需要内镜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近高像素和高分辨率放大内镜的问世,可以达到活体解剖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效果;结合染色法应用,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黏膜的微细结构,为早期癌、微小癌的发现以及鉴别良、恶性病变提供帮助[1].
-
NBI联合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观察分析
目的 采用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 NBI)联合放大内镜对可疑胃早癌病变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其对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诊断价值.方法 普通白光观察到的可疑EGC 87例,留取组织学标本,利用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根据可疑病变部位黏膜表面形态、黏膜下微血管形态进行二次观察,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普通内镜组确诊癌性病变14例,NBI结合放大内镜确诊癌性病变17例.癌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及特异性NBI放大内镜组(96.55%、89.47%、98.53%)均高于普通胃镜组(89.66%、73.68%、94.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普通内镜相比,NBI结合放大内镜可提高EGC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及特异性.
-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技术观察胃表面微血管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技术(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 band imaging,ME-NBI)观察胃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分型对判断早期胃癌分化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ME-NBI技术观察200例具有可疑病灶患者的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参照Nakayoshi分型及Yokoyama分型对其微血管形态进行判断,将其分为FNP、ILL-1、ILL-2及CSP四型,之后对病变部位活检进行病理观察,将ME-NBI观察到的微血管形态分型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0例患者中36例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32例确诊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分化型腺癌组中,FNP型占10%、ILL-1型占60%、ILL-2型占25%、CSP型占5%,ILL-1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ILL-2型(x2=5.013,P<0.05);未分化型腺癌组中,ILL-2型占43.7%、CSP型占56.3%,CSP型发生率高于ILL-2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P>0.05);LGIN组中,FNP型占62.5%、ILL-1型占3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P>0.05);FNP、CSP、ILL-1、ILL-2型在不同分化程度病变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894,P<0.05).100%的FNP型及80%的CSP型存在于凹陷型病变中;50%的ILL-1型存在于平坦及平坦隆起型病变中,50%存在于隆起型病变中;91.7%的ILL-2型存在于平坦及平坦隆起型病变中.结论 应用ME-NBI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分型可帮助我们评估早期胃癌的分化情况.
-
放大窄带成像内镜对不明性质胃溃疡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放大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内镜对不明性质胃溃疡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不明性质的胃溃疡患者37例,通过放大NBI内镜检查观察病变处微腺管、微血管形态,结合内镜下重复活检及(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外科手术获取组织标本,送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分析放大NBI内镜检查对胃溃疡性质的诊断价值.结果 37例患者中临床诊断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1例,胃良性溃疡9例(梅毒性胃溃疡1例),胃癌22例(早期胃癌11例,进展期胃癌11例),癌前病变5例;放大NBI内镜检查对恶性胃溃疡诊断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0.0%、96.3%、92.86%、88.89%、91.89%,梅毒性胃溃疡及胃MALT淋巴瘤所致溃疡表现出特殊的微血管改变.结论 放大NBI内镜检查是帮助诊断不明性质胃溃疡的有效手段.
-
放大内镜下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应用放大胃镜观察胃食管反流病内镜下表现,探讨其特征性微细结构表现.方法 66例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者(非糜烂性食管炎NERD 44例、糜烂性食管炎EE 12例、Barrett食管10例)和9名健康志愿者行24小时食管pH检测和放大胃镜检查,于病变部取活检行H.pylori检测.结果 内镜下,NERD组77.2%患者齿状线呈锯齿状、三角形及舌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EE组83.3%患者食管下段粘膜血管呈螺旋型、不规则型炎症性表现与NER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arrett组100%患者齿状线下黏膜小凹形态呈分枝状、斑片状或绒毛状,与EE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确切概率法P=0.0396).结论 放大内镜下胃食管返流病特征性表现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
如何提高内镜下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3位.早期发现胃癌对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及改善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低,仅占胃癌的10%左右.我国的胃镜检查中,胃癌漏诊因种种原因在各级医院时有发生.根据2014年发布的《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上消化道胃镜检查应主要针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机会性筛查或精查,为患者做好充分的胃镜检查前准备,全面细致地观察整个胃腔,正确识别早期胃癌内镜下表现,充分应用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等新辅助诊断技术,对胃内可疑病灶进行规范化活检并掌握胃癌的病理分型.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内镜(NBI)和放大内镜结合可以更加清晰的观察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微细结构及微血管形态,逐步成为临床诊断的有利工具.本文就NBI放大内镜在食管、胃和结直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作一综述.
-
富士智能染色内镜与放大内镜模式下标准活检钳冷切除结直肠微小腺瘤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评估
目的 探讨富士智能染色内镜(FICE)及放大内镜(ME)模式下标准活检钳冷切除(CFP)结直肠微小腺瘤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方法 选取珠海市人民医院2015年随访性、筛查性及症状性结肠镜检查的2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发现结直肠微小息肉(DCP) 274个,其中内镜诊断为结直肠微小腺瘤(DCA) 164个.首先使用FICE+ ME观察DCP的表面微结构,符合DCA诊断标准者使用CFP切除DCA,切除部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渗血停止;之后使用FICE+ ME详细观察切除部位,如果发现腺瘤组织残留,重复这一过程,直至腺瘤完全切除,之后以切除部位边缘外侧2~3 mm处为切割线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并将CFP与EMR切除的标本同时送病理检查,评估CFP治疗DCA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结果 DCA的总体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97.5%,直径≤3 mm DCA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100.0%,3~5 mm DCA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91.3%;直径≤3 mm的DCA组织学完全切除率高于直径3 ~5 mm的DCA(x2=10.17,P=0.006).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息肉的大小是影响CFP治疗DCA组织学完全切除率的唯一因素[OR4.1;95% CI(2.53,15.42),P=0.009].CFP术后均发生少量渗血,出血均可自行停止;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结论 FICE+ ME详细观察CFP术后创面可以提高CFP治疗DCA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CFP联合FICE+ ME适用于绝大多数DCA的治疗,尤其是直径≤3 mm的DCA.
-
NBI在判断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在放大内镜下应用窄带成像(NBI)技术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胃体黏膜微细结构变化的特征,进而探讨NBI在判断Hp相关性胃炎中的作用.方法 在放大内镜下应用NBI对180例有不同上消化道症状患者的胃体黏膜微细结构进行观察和分型,用胃黏膜组织学检查(生物电荷法)和13C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分析胃体黏膜微细结构与Hp之间的联系.结果 180例患者中Hp感染阳性72例,Hp感染阴性108例,胃体下部大弯侧集合静脉分为规则型(R)、不规则型(Ⅰ)、消失型(D),Hp感染率分别为6.5%、65.2%和81.5%,其中D及Ⅰ型感染率明显高于R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放大内镜及NBI下Hp感染时胃体黏膜微细结构特点是集合静脉不规则、紊乱、模糊、甚至消失,且图像清晰度显著优于单独应用放大内镜.
-
认知行为干预对食管病变放大内镜检查患者心身状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食管病变放大内镜检查患者心身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疑似食管疾病拟行放大内镜检查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实施认知、心理和行为干预.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行放大内镜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测量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检查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缓解放大内镜检查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使其积极配合,缩短检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