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阑尾肿瘤12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阑尾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40年来收治且经病理诊断证实的阑尾肿瘤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1例,有1例腺癌者术后2年死于癌转移,1例术后3年死于心肌梗塞,余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阑尾肿瘤术前诊断困难.术中仔细探查和病理检查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作用.
-
阑尾单纯性囊肿三例报告
目的探讨阑尾单纯性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从1994年5月~2004年5月我院外科治疗的3例阑尾单纯性囊肿的病例.结果10年内共行阑尾切除手术2851例,手术和病理证实阑尾单纯性囊肿3例(0.11%),均痊愈出院.结论阑尾单纯性囊肿是因非肿瘤因素造成的阑尾近端狭窄,粘液聚集而成.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B型超声和CT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以阑尾切除术即可,但术前及术中应注意与阑尾肿瘤区别,需完整切除阑尾.术中应细心操作,勿使囊肿破裂.
-
小儿巨大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一例报告
患儿:男,1岁5个月,因腹胀10 d入院.入院查体:T36.5,P 115/min,R 30/min,体重13 kg,营养发育欠佳,面色苍白,颜面无浮肿,头颅五官端正,胸廓无畸形,呼吸稍促,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腹部高度膨隆,未见胃肠型,可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肌软,腹部无明显压痛点,叩诊浊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HGB 79 g/L,腹部彩超示双肾前方扫及一巨大囊性包块,境界尚清,形态欠规则,暗区内见少许光带分隔,内未及明显血流信号.肠管推移至后外侧.腹部CT:中腹腔内见一大小约10 cm×16 cm水样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其内可见分隔.腹腔内容物向右受压移位.考虑粘液囊肿.术前诊断:大网膜囊肿.未行淀粉酶方面检查.于入院第五天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包块位于腹膜后,大小约20 cm×16 cm×10 cm,呈囊性,壁厚约0.2cm,基底部窄,与胰尾相连,余处游离.靠近胰尾部完整切除瘤体,瘤体内有陈旧性血性液体约2800 ml,囊内有分隔.病理报告示:囊肿被覆柱状上皮,小乳头状生长.考虑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
-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儿童颊部粘液腺囊肿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用平阳霉素(PYM)、地塞米松(DXM)联合注射治疗儿童颊部粘液囊肿的效果.方法:2001.10.-2003.5.共用PYM+DXM治疗28例儿童颊部粘液囊肿.结果:28例随访半年以上,治愈率82.14%.组织学观察见部分囊肿内皮细胞水肿、变性,部分腺泡萎缩.结论:PYM+DXM用于治疗儿童颊部粘液囊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舌根部异位甲状腺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女,6岁.发现颏下肿块4年,无明显不适.查体:心、肺、腹未见异常;颏下可触及无疼痛性肿物,质软,光滑,边界清晰,可随吞咽上下活动,未触及震颤及血管杂音.临床诊断:动脉瘤;甲状舌骨囊肿.CT平扫示颏下见圆形高密度肿块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大小约3 cm×2 cm.MRI检查:病灶在T1WI和T2WI上均呈明显高信号.CT及MRI诊断为舌根部肿瘤.SPECT示颏下见一卵圆形放射性异常浓聚影,大小3.8×2.1×1.6,放射性分布均匀,甲状腺正常位置处未见放射性浓聚影,考虑异位甲状腺(颏下).彩超示颏下部肿物,其周围及内部散在彩色血流,考虑为动脉瘤、颏下舌骨囊肿或粘液囊肿.细胞学穿刺见成蜂窝状排列的滤泡细胞,细胞浆染色呈淡蓝紫色,提示为正常的甲状腺组织.
-
女性盆腔肿块的CT征象分析
我们对我院31例经CT扫描并有B超和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盆腔肿块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对女性盆腔肿块的CT诊断水平.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1例中,卵巢肿瘤24例,腹膜后淋巴管瘤1例,阑尾异位粘液囊肿1例,双附件慢性炎性包块4例,宫外孕破裂1例.年龄15~72岁,平均36岁.
-
阑尾粘液囊肿误诊与并发症分析
目的 总结阑尾粘液囊肿误诊与并发症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至2010年期间.我院时9例阑尾粘液囊肿的误诊原因、手术所见及常见并发症.结果 本组病人术前9例全部误诊,其中误诊为慢性阑尾炎急性炎症发作3例,急性肠梗阻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卵巢囊肿扭转1例,盲肠肿瘤2例,右下腹肿块伴腹水1例.术中单凭囊肿外观难于与阑尾粘液性肿瘤相鉴别.经病理证实为阑尾粘液囊肿8例,阑尾粘液性囊腺癌1例.术后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有2例并发腹膜假性粘液瘤,2例均经第二次手术治愈.结论 阑尾粘液囊肿临床较少见,术前难以明确诊断,误诊率高.本病易引起多器官并发症,术中应谨慎操作,以免引起医源性腹腔种植.
-
92例粘液囊肿微波治疗
本文应用微波对92例口腔粘液囊肿病例进行治疗,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无疼痛水肿,术中无出血,且无复发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临床治疗方法.
-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儿童涎腺粘液腺囊肿疗效观察
涎腺粘液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常见于下唇及舌尖腹部.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摘除.除此以外,药物治疗常采用囊腔内注射2%碘酊,20%氯化钠,或5%鱼肝油酸钠[1].目的是破坏上皮细胞,使其失去分泌功能而不再囊肿.我科于2005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行囊肿腔内注射治疗儿童下唇及舌尖腹部的粘液腺囊肿8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阑尾粘液囊肿6例临床分析
通过回顾分析6例阑尾粘液囊肿病例的临床资料,就阑尾粘液囊肿疾病的基本情况、诊断方法、并发症情况及治疗方法进行讨论.阑尾粘液囊肿发病率低,误诊率高,主要发病原因为阑尾腔闭塞,可分良、恶性.恶性阑尾粘液囊肿的主要危害在于囊肿破裂所发生的植入作用.本病的误诊原因主要是对这种少见病缺乏认识.主要并发症有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腹膜假粘液瘤、肠套选、肠扭转、阑尾粘液囊肿扭转等.治疗上通常采用阑尾切除术,并强调用5-Fu1000mg、生理盐水1000ml冲洗,如复发可再次手术治疗或放疗.
-
直肠粘液囊肿1例
患者 男,52岁.20年前发现大便时并有一鸡蛋黄大小肿物脱出,伴肛门坠胀感,无疼痛,无粘液及脓血便,无排便困难.近1年肿物明显增大,并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变细,排便时疼痛,及排尿不畅,消瘦,乏力而入院,直肠指诊于距肛缘6cm处触处肿物下极,触不到上极;肿物呈囊性感,半球形,无蒂,位于直肠壁内,表面粘膜完整.
-
鼻窦粘液囊肿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我们于1995~1998年在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粘液囊肿患者21例,现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6~65岁。鼻窦囊肿部位:筛窦6例,上颌窦11例,蝶窦 2例,额窦2例;8例伴有鼻息肉。全部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冠状位和轴位检查,术后病理检查符合鼻窦粘液囊肿的诊断。 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对于筛窦囊肿,利用0°或 30°内窥镜下咬除部分筛窦骨壁,尽可能剥除囊壁;上颌窦囊肿选择其位于窦腔后外壁或内侧壁近窦口处者,首先切除钩突,然后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在30°或70°镜下清除囊肿;蝶窦囊肿则在0°镜下把中鼻甲后端部分切除,经蝶筛隐窝寻找蝶窦自然开口,向下向内扩大窦口,开放蝶窦,不要求完整切除囊壁;额窦囊肿在30°镜观察下开放前组筛窦,找到额窦开口或用穿刺针抽到囊液后扩大囊肿开口,使充分引流,若疑有前颅底骨质缺损可保留部分囊壁。本组病人术中出血平均60ml,大部分在30~50ml之间。术后用碘仿纱条填塞,2~3d后拔除,每日用抗生素激素液冲洗术腔,每2~3d在鼻内窥镜下清理术腔1次,15d后每周1次,持续1~2个月。本组患者在鼻内窥镜下均能获良好暴露,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窦腔引流通畅,痊愈出院。随访8个月~4年,无复发,其中有13例随访时间>2年。
-
阑尾粘液囊肿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阑尾粘液囊肿和腹膜假性粘液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13例阑尾沾液囊肿患者,6例行单纯阑尾切除术;2例行回盲部切除;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急诊行阑尾切除术后,因术后病理为阑尾粘液性囊腺癌而再次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术中发现阑尾囊肿破裂合并腹膜假性粘液瘤,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吸净腹水后用生理盐水和5-Fu冲洗腹腔,术后化疗1次.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除外1例因意外失随访,其余随访均无复发.结论本病罕见,以右下腹痛与包块为主诉的患者应警惕本病.B超与消化道造影可能是较为简便经济的诊断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疑有本病时应认真探查腹腔.
-
原发性阑尾肿瘤的外科治疗(附13例报告)
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9~1999年13例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资料.〗HTH〗结果阑尾粘液性肿瘤4例,类癌5例,腺癌3例,平滑肌肉瘤1例.术前无1例获得正确诊断.本组13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术中冰冻病理结果,类癌肿块直径>1cm者行右半结肠切除术,腺癌者行右半结肠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余5例仅行阑尾切除术,获得良好疗效.结论阑尾肿瘤缺乏特异表现,误诊率极高.钡灌肠及B超有助于诊断,强调术中冰冻切片的重要性,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式选择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
非那根囊内注射治疗口腔粘液囊肿40例疗效观察
自2010年以来先后收治粘液囊肿40例,年龄5-40岁,随机分成两组,非那根囊内注射20例,男3例,女7例,儿童10例.手术组20例,男5例,女6例,儿童9例,治疗结果如下.
-
浅谈微波治疗200例舌下囊肿、粘液囊肿患者的体会
舌下囊肿、粘液囊肿的治疗方法较多,如切除术、碘液注射法、冷冻法、激光治疗、电灼法等,效果都不很理想.自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我科以微波治疗舌下囊肿、粘液囊肿200例,疗效满意,为抛砖引玉,现回顾性报道如下.
-
阑尾粘液囊肿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MRI对阑尾粘液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阑尾粘液囊肿临床及MRI资料,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3例病变均位于右下腹,冠状面位于髂肌和腰大肌形成的"V"形间隙内,与盲肠关系密切,盲肠呈外压改变;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壁薄且均匀,信号与肠管壁相似,于T2WI显示较明显;于横断面分别呈圆形、类圆形及椭圆形,冠状面及矢状面2例显示呈"葫芦"状、1例呈长管状,3例末端均呈"桃尖"样变;边界均清楚.1例于阑尾开口部发生盲肠息肉,MRI未能显示.结论 阑尾粘液囊肿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
鼻内外进路手术治疗右额窦粘液囊肿一例
患者,女,42岁,因持续右侧头痛1年,加重并右眼胀痛1个月于1998年10月12日入院,检查 右额窦区压痛,CT示右额窦有2cm×2cm肿块,CT值为20~50Hu,均匀。眼科检查正常。全身 心肺腹检查正常。初步诊断“右额窦囊肿” ,10月16日送手术室全身麻醉下行“鼻额进路+ 鼻内窥镜、额窦囊肿开放手术”。以1%的卡因和1‰肾上腺素混合棉片收缩、麻醉右侧鼻腔 ,鼻内窥镜下切除右侧钩突,咬除筛泡,认清筛顶;找到额隐窝,试用克氏针穿刺,因骨质 硬未能如愿。改用鼻额进路,在右侧眉弓下弧形切开皮肤、皮下、骨膜。剥离骨膜,暴露额 窦前壁,在眉弓中部额窦前壁已缺损,从缺口咬除额窦前壁,窦腔内为囊泡、淡绿色水样 物 ,腔内容量约15ml,清理窦腔,然后从鼻窦侧用中弯钳扩大窦腔内下角,使之与筛窦相通, 造瘘口径约0.8cm,放置硅胶管从鼻腔引出;固定于鼻前庭,筛窦填塞纱条2条,逐层缝合 骨膜至皮肤。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止血药。病理检查示额窦囊肿,明确诊断为右额窦粘液 囊肿。术后第1天拔除筛窦纱条,血性液自硅胶管流出,4d后变淡黄色。10d后头痛、眼胀痛 消失,术后1个月左右硅胶管内无液体流出,冲洗通畅,2个月拔除硅胶管,半年复诊无复发 。 讨论 临床上额窦粘液囊肿极少见,X线摄片、CT及MRI有很大诊断 价值。手术应以摘除囊肿,引流通畅,预防复发为主。单纯鼻额进路虽能完全清理病灶,但 引流是难题。鼻内窥镜下鼻内进路,额窦口隐蔽,盲目探入易伤颅底,且不易清理病灶; 两种手术方式相结合,使术野清晰,易引流、冲洗,提高手术安全性,完全清理病灶,不易 复发。
-
彩色超声多普勒对阑尾黏液囊肿的诊断分析
目的 研究阑尾黏液囊肿的彩色超声多普勒(CDF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阑尾黏液囊肿的超声表现.结果 6例患者均为右下腹肿物.长径7~13.6 cm,宽径3.3~5.5 cm.其中5例诊断为阑尾黏液囊肿,1例超声误诊断为右卵巢肿物.彩色超声显示无血流显示4例,部分肿块壁上可见少量血流信号2例.结论 彩色超声是阑尾黏液囊肿术前诊断及与其他病变鉴别的重要检查手段,是诊断阑尾黏液囊肿重要的检查方法.
-
微波治疗黏液囊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微波和手术两种方法治疗唾液腺黏液囊肿的效果.方法:将186例黏液腺囊肿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93例,分别采用微波治疗和传统手术切除治疗.治疗后记录操作时间,并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愈合情况,比较其疗效.结果:微波治疗组操作时间少于手术治疗组,总有效率93.5%,手术治疗组总有效率95.7%,二种方法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疗效相近,但采用微波治疗操作简便、创伤小、无不良反应、成本低,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