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离子迁移谱技术快速识别地沟油
离子迁移谱技术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检测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可挥发性有机物(VOC)和化学战剂(CWA)测量。但将离子迁移谱技术应用到“地沟油”的检测鉴别领域尚未见报道。
-
胸痛门诊
胸痛是一组常见的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它的出现有时并没有特殊的临床意义,而有时却又预示着某种严重的疾病.在门诊面对胸痛的患者,医生的主要目的有两个:首先是快速识别高危患者,并迅速采取措施,预防及控制病情发展.其次是排除低危患者,以免给患者及家人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也避免浪费人力和物力.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目前许多医院开设了独立的胸痛门诊.
-
危重病人管道安全标识的设计与应用
病人因治疗需要常留置多根管道,例如:各种引流管、输液管、鼻饲管等.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如何快速识别各种管道,为病人提供高效、安全的护理措施,是护理管理者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我们设计了各种管道的标识,便于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快速识别各种管道,确保管道护理安全.
-
引流管提示标识的制作与应用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有一个患者身上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管道,如鼻饲管、输液管、气管内泵药、胃肠营养管、膀胱冲洗管等,用于引流的如胃肠减压管、腹腔引流管、伤口引流管、导尿管等,极易混淆.为了更好地对不同管道进行管理,尤其在工作繁忙时提高护士快速识别不同管道的目的,防止差错发生,我们进行分类并给予标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彩色3 M胶带在引流管标示中的应用
住院患者身上常同时安置多种不同管道,如胃管、伤口引流管、尿管等.为了更好地进行管道管理,尤其是在工作繁忙时提高护士快速识别不同管道的目的,防止差错的发生,我院应用不同颜色的3 M塑料胶带制作标识牌粘贴在各种引流管上,起得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脑卒中评价量表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其患病率高,疾病变化快,致残率及病死率高[1]。早期诊断、缩短早期干预的时间、在佳时间窗内给予正确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致残率的关键[2-3]。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国外学者相继开发了多种脑卒中评价量表,用于院前急救、急诊室筛查和卒中单元评估,以期进行快速识别、诊断和对神经功能、预后进行评价。
-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并发症防治进展
左主干病变约占冠心病患者的4%~6%,根据有无通畅桥血管或侧支循环保护,分为有保护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disease,ULMCD).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ULMCD一直被认为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绝对适应证,但随着介入技术提高、介入器械改良及辅助药物日臻完善,ULMCD介入治疗成功率及中远期疗效得到极大改善.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ACCF/AHA/SCAI)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指南已将解剖特征适合介入治疗且SYNTAX积分≤22的开口部及体部ULMCD或外科手术风险较高的ULMCD列为Ⅱa类推荐[1].鉴于左主干重要的解剖位置及生理功能,介入诊疗过程中一旦发生并发症,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因此,左主干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快速识别和处理是心脏介入医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
GC在常见催眠镇静类药物的快速识别中的应用
利用气相色谱保留时间对常见催眠镇静类药物进行分析,以达到快速识别药物或缩小检测范围的目的,为下一步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定性分析提供参考.在相同的设定条件下,测定已建立的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将未知药物的保留时间与标准品的保留时间进行比较,初步判断未知药物为哪一种或哪几种.
-
儿童急性中毒的快速识别与紧急处理
所有涉及儿童急救的人员必须具备中毒处理的有效实用知识.对中毒或可疑中毒患者,重要的是有清晰、高效、统一的中毒诊治方法.当面对中毒或可疑中毒的患者时,根据临床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对诊断和治疗的考虑往往先后或同时进行.诊断方面包括获取详细中毒病史,以识别中毒综合征为重点的体格检查,以及完成可对诊断提供有用信息的特定诊断性检查.治疗包括紧急稳定气道、呼吸和循环,根据临床情况选择清除污染方法,根据特定毒物选择增加排泄方法,以及在有适应证时谨慎使用特效解毒剂.
-
店长生产流水线
店长能实现标准化产出,流失的人也能很快补充,形成良性机制——像流水线那样快速、标准、批量地生产店长,迅速补充到门店中去,是不少连锁药店为之努力的目标.批量生产首先是选好人,这就要求连锁具备快速识别有发展潜力人才的能力;其次是经历全面系统、流程可控的培养路径,实现店长迅速输出.
-
胸痛中心与绿色通道的发展与模式探索
20世纪80~90年代,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的干预进入全新时代,开通“罪犯”或“梗死相关血管”,预防心肌梗死或大限度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使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降至5%以下。非ST段抬高ACS已占冠心监护病房( CCU )病患者的一半以上。这就需要及时对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高效诊断、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决定患者走向和干预策略。在此背景下1981年胸痛中心( CPC)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1]。早期CPC是专门对急性胸痛患者,尤其是缺血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识别、危险分层,并在短期内做出正确处理的医疗机构,一般建立在急诊室或与急诊室有关的地方。它需要急诊科、心内科(包括心导管室、超声心动图室和CCU)、心外科、消化科、呼吸科、胸外科、手术室及麻醉科等多学科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21世纪初,在胡大一教授的大力倡导下,我国多家医院逐渐开始CPC与绿色通道模式探讨,成为卓有成效的ACS救治单元。随着对急性胸痛认识的不断深入, CPC和绿色通道模式,不仅有利于ACS的早诊断和早治疗,而且对于肺栓塞( PE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与食管疾病等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疾病的及时诊治有重要意义。本文就CPC与绿色通道的发展与模式探讨进行回顾与展望。
-
胸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胸痛的主要目的有两个,首先是快速识别高危患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并迅速采取措施,若漏诊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在急诊科中误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死亡率约为25%,是住院患者的2倍,并可引起一定比例的医疗纠纷.与ACS相比,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和气胸相对少见,虽也可危及生命,但不是本文关注的内容;其次是排除低危患者.对于无生命危险的非心源性胸痛,如骨骼和肌肉源性的胸痛、胃、食管疾患或焦虑综合征,若误将这些疾病当成心源性胸痛而收入院,不但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也导致了医院的床位紧张.
-
床旁超声在急性呼吸困难中的临床应用
呼吸困难的病因众多,主要包括肺源性、心源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及中毒性。而其中心肺疾患所致的呼吸困难占绝大多数。呼吸困难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主诉之一,有研究显示在美国每年约有1.15亿主诉为呼吸困难的急诊就诊患者,占所有急诊患者的3.5%。而主诉咳嗽、胸部不适等呼吸困难相关症状的患者更是高达7.6%。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有多种,而重症患者如不及时救治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呼吸困难救治的关键是临床医师能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情况,根据初步诊断立即采取相应的诊治措施,因此快速识别病因十分重要。目前针对病因的传统检测手段主要包括生物标志物、超声心动图和放射影像学检查,其中影像学辅助检查是诊断急性呼吸困难的主要手段,但CT检查不能在床旁开展,在危重患者转运和检查过程中也存在潜在的风险,此外X线和CT检查都有射线暴露,反复检查可能导致的累积辐射效应也限制了患者的动态观察和疗效评估。因此临床迫切需要一种无创、快速、可重复的床旁检查手段,床旁超声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
胸痛的诊断及处理
胸痛是心内科临床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占门诊量的第一位[1],其病因复杂多样,且危险性存在较大差别.胸痛的诊断首先要快速识别高危患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并迅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其次是排除低危患者,如骨骼、肌肉源性胸痛、胃食管疾病、心理-精神性疾病等,避免给患者增加心理负担,影响生活质量,节省人力、物力.因此,对胸痛患者给予快速诊断,同时对其危险性给予准确的评估,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处理,是我们心内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详细的询问病史、细致的查体,再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绝大多数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处理.
-
识别内镜标识的制作与应用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诊疗已成为诊治消化系统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对不同内镜消毒进行管理,尤其在工作繁忙时提高护士快速识别不同内镜的目的,防止差错发生,我科对内镜进行了分类并给予标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怎么识别急性脑血管病
快速识别急性脑血管病并及时转运到医院就诊,是急性脑血管病治疗的关键.特别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来说,如果症状发生后超过4.5小时,就失去了溶栓的机会,将严重影响预后.
-
脑出血患者的急救及护理查房
1查房目的了解脑出血的一些早期信号、急救知识、家庭护理等;2查房目标快速识别脑出血的前期症状并进行急救以防止抢救不及时造成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3查房内容3.1脑出血的早期信号1)突然面部或肢体麻木、无力.2)突然一侧或双侧眼睛看不清东西.
-
浅谈学生快速识别心电图能力的培养
在诊断学教学中心电图诊断是诊断学的部分内容之一,其内容复杂、理论抽象,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临床实习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辩图能力也就成为重中之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心电知识,只是一些理论性的认识,而感性认识只有到临床实践中才能获得.因此,如何在较少的学时内培养学生对心电学的兴趣,加强其快速识图的能力,是摆在我们心电图诊断教学中的一个难题.现谈些我在心电图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与思考.
-
用《简易四色分级法》优化儿科急诊流程的研究
目的:研究《简易四色分级法》在优化儿科急诊流程方面的作用。方法:对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儿科急诊54106例患儿进行分组,每月的单数日就诊者归入研究组,按《简易四色分级法》根据反应、体位、面色、体温、呼吸、循环、脉搏、病史进行评分分诊,评分由重到轻分成黑、红、黄、蓝四个级别,分别采取立即入抢救室、优先就诊等不同的分诊处理;每月的双数日就诊者归入对照组,按旧流程分诊。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候诊时间长度、住院率、住院天数、气管插管率、转院率、家长满意度等数据。结果:高风险患儿的候诊时间,研究组为(1.57±0.53) min,对照组为(15.26±6.2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风险患儿的住院率,研究组为92.74%,对照组为9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335,P=0.012<0.05)。高风险患儿的转院率,研究组为3.17%,对照组为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573,P=0.048<0.05)。中等风险患儿的候诊时间,研究组为(5.22±2.35)min,对照组为(18.39±6.6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等风险患儿的家长满意度,研究组为96.22%,对照组为83.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4.513,P<0.01)。结论:《简易四色分级法》分诊系统能快速识别出危重症患儿,减少高风险患儿的候诊时间、住院率和转院率,并能减少中度风险患儿的候诊时间,能提高中度风险患儿的家长满意度。《简易四色分级法》能优化儿科急诊就诊流程。
-
院前急救全程心电监测的概念及实现
在院前急救中,快速识别心脏骤停并对复苏后患者进行实时心电监护是非常必要的.该文提出院前急救全程心电监测的概念,并设计一种便携式院前急救心电监测仪(Prehospital ECG Monitor,Pre-ECG).Pre-ECG具有两种工作模式,即快速检测模式和连续监护模式.在快速检测模式下使用金属电极可在几秒钟内显示患者心电波形和心率,以了解病人心脏电活动状况;接入导联线后则自动切换为连续监护模式,能够实时显示心电波形和心率,并能够对心率相关异常实时报警,满足转运过程中心电监护的要求.两种工作模式下的心电数据都可永久存储在TranFlash卡中,可以通过蓝牙打印机打印输出或通过网络传输进行远程会诊,也可留作法律依据和学术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