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加石膏固定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应用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6年6月采用手法复位杉树皮夹板加石膏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26例,疗效满意.结论:手法复位杉树皮夹板加石膏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并发症骨髓炎临床治疗研究与进展
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并发症骨髓炎临床治疗研究.方法:收集本院小儿骨科15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并发骨髓炎患者,采取中医清热解毒、补气托里排毒;西医彻底清除坏死病灶、持续VSD负压冲洗,细菌培养抗菌对症治疗,结合外固定等治疗.结果:效果显著,彻底治愈,无复发,肱骨小头骨质缺损恢复,未影响肘关节功能活动.
-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又给予中医辅助治疗.结果:治疗后实验组优良率为74.0%,高于对照组的54.0%(P<0.05).实验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29.4±1.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1.4±2.2)d(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可以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杨氏手法加自制外翻支具治疗内翻型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观察杨氏手法加自制外翻支具治疗内翻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根据入院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杨氏手法加外翻支具)与对照组(常规手法复位加夹板固定),试验组40例,对照组32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口服桃红四物汤2周,试验组采用杨氏手法复位,夹板固定2周后,换外翻支具固定,一直到骨折愈合.对照组按照常规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直到骨折愈合.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Baumann角、肘关节功能进行计分评定,并判断治疗效果.结果:运用杨氏手法加自制外翻支具治疗内翻型肱骨髁上骨折,在肘关节两组Baumann角和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上具有优势.结论:杨氏手法加自制外翻支具治疗内翻型肱骨髁上骨折效果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
手法整复加闭合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0例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占全部肘部骨折的50%~60%[1],Gartland Ⅰ型可采用屈肘前臂中立位石膏托外固定2~4周,GartlandⅡ型复位后稳定的骨折亦可按Gartland Ⅰ型骨折处理,其余GartlandⅡ型、GartlandⅢ型的骨折多数可手法复位加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如复位后X线正位平片Baumann角为64~81°[2],侧位平片肱骨前方皮质向远方的延长线通过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则应立即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3].
-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微创治疗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完全移位肱骨髁上骨折44例.结果:4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肘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无一例患者发生Volkmann肌挛缩及肘内翻.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
-
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治疗Garland 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Garland 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9年8月,采用X线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Garland 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6例,其中伸直型51例(尺偏型23例,桡偏型28例),屈曲型5例.按Flynn疗效评定标准评价其疗效.结果:56例患儿,55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 a,平均1.5 a.55例均骨折愈合,其中1例术后伤肢再次外伤,虽骨折愈合,但肘关节受限15°,不能完全伸直.无一例发生Valkmann肌缺血.疗效优35例,良11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83.64%.结论: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Garland 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能有效防止闭合复位外固定后骨折再移位,减少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
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牵引与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布巾钳尺骨鹰嘴钳夹牵引治疗小儿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对64例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33例采用改良布巾钳钳夹尺骨鹰嘴牵引治疗,31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并进行6~24个月随访观察.结果 按Flynn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定,改良布巾钳牵引组优良率为87.9 %,手术组优良率为80.6 %,牵引组优良率高于手术组.结论 改良布巾钳尺骨鹰嘴牵引操作方便,固定可靠,疗效确切,对患儿损伤小,对于小儿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的治疗方法.
-
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 探讨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时机、技巧和入路.方法 随访1994~2005年外侧入路治疗的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46例,根据Holmbe分类均为Ⅲ、Ⅳ型,均经过1次以上手术复位失败.麻醉下由肱骨外上髁向上3.0~3.5 cm纵切口进入,在纠正侧方移位同时,用骨膜剥离器插入骨膜间隙,轻轻撬拨骨折远端,使骨折解剖复位,内、外髁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 本组46例均获随访.根据随访时拍片,骨折均在4周内达临床愈合,其中解剖复位38例,近解剖复位8例.无发生肘内、外翻、神经损伤及骨化性肌炎和针孔感染等.结论 单一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只要注意到了骨折侧偏、分离、成角、旋转或嵌插的纠正,结合从外、前、后三个方面的直接观察骨折的解剖复位,内、外髁克氏针交叉固定稳定,此入路不损伤重要组织,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器械,手术时间短,复位固定好,在基层医院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
非手术治疗小儿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 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法 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方法 采用手法整复,屈肘90°、前臂旋后90°和外展15°~25°用超肘夹板矫形固定治疗小儿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78例.结果 经9个月至8年随访观察,75例外形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占96.15%;3例发生不同程度肘内翻畸形,占3.85%,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 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可降低肘内翻、缺血性肌挛缩和肘关节伸屈功能受限等并发症发生,是治疗小儿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理想方法 .
-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 观察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我院选择27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克氏针针尾埋在皮下.结果 骨折复位良好,2例病例发生轻度的肘关节内翻畸形(<7°),外观无畸形,未作矫形处理.结论 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功能恢复快,骨折愈合快,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
儿童后中侧和后外侧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和肘内翻畸形之间的关系
目的 探讨儿童后中侧和后外侧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和肘内翻畸形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间内固定术后出现肘内翻畸形的Gartland III型髁上骨折的患者32例,治疗方法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所有骨折尽可能的解剖复位,术后辅以石膏托外固定3~4周.全部病例随访3~13年,平均5±1.3年,提取患者术后的肘关节正侧位片,测量提携角和肘关节的运动范围的变化,分析移位方向和肘内翻的关系.结果 23例III-A型骨折的患者的提携角平均丢失15°±4.4°(6°~29°),9例III-B型骨折的病人提携角平均丢失8°±0.5°(6°~10°).III-A型骨折和III-B型骨折致肘内翻的程度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根据Flynn标准,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肘关节活动受限,23例III-A型骨折的患者中,12例为良,11例为差,9例III-B型患者均为良.结论 III-A型骨折和III-B型骨折相比,前者出现肘内翻的可能性更大.即使术后得到了解剖复位,III- A型骨折仍可能导致肘内翻畸形,这可能是III- A型骨折中内侧骨皮质的压缩,或伴有骨骺损伤造成的.
-
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48例体会
1997年至2005年,我院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失败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和延误治疗的小儿肱骨髁上陈旧性骨折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护理干预对学龄期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 了解护理干预对学龄期患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68例肱骨髁上骨折学龄期患儿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患儿分别于术前0~3 h,术后12 h内,12~24h,>24~48 h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采用视觉类比量表(VAS)、儿童手术后疼痛行为量表(FLACC),对两组患儿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手术前和术后12 h,两组患儿对疼痛的感受和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h实验组患儿VAS量表评分为(2.10±1.12)分,低于对照组(3.85±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88,P<0.01);实验组患儿FLACC量表评分为(6.55±1.12)分,低于对照组(7.85±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43,P<0.01);术后>24~48h两组患儿VAS、FLACC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学龄期骨折手术患儿实施适当护理干预措施,在骨折手术12 h后能够有效减少其疼痛感受程度,增加患儿的舒适度,有利于术后康复.
-
学龄前期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综合康复治疗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手法、运动疗法治疗学龄前期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16例学龄前期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采用关节活动度测量和HSS2(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Scoring System)肘关节评定标准评定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治疗后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P<0.001);按照HSS2评定标准,所有患儿治疗后均达“优秀”。结论综合康复对学龄前期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导致的肘关节功能障碍有显著疗效。
-
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儿童上肢骨折,多见于3-12岁儿童.占全部骨折的50%-70%[1].骨折经保守或手术治疗后,常残留肘关节功能障碍,进而影响上肢功能,影响生存质量及发育[2].正确的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肘关节功能,使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并能够减少骨科并发症.
-
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疼痛及肘关节功能的影响观察
目的:观察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行手术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6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层级全责模式;观察组采取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术后及术后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12周,根据Flynn评分标准评价两组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操作技能、沟通宣教、人文关怀、责任意识、服务态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肘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为76.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促进其肘关节功能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 疼痛 肘关节功能 -
肱骨髁上骨折126例治疗分析
肱骨髁上由于其解剖结构的原因容易发生骨折,多见于儿童,若治疗不当,易引起血管、神经损伤,遗留肘关节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我院自1995年1月~2002年4月共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26例,随访113例,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改良的初步观察
目的 探讨改良术式加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稳定性及纠正肘内翻畸形的效果.方法 对3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手术切开复位,近侧端斧形截骨、远侧端V形截骨,然后用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肱三头肌桡侧重叠缝合、浅层向桡侧翻转缝合.术后用石膏托外固定患肢于屈肘90°位3周.随访6~18个月.结果 截骨改良治疗组的30例,优22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达93.33%,无1例肘内翻畸形;而传统治疗组优良率只有62.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03,P《0.05).结论 该技术为一种操作简单、损伤小,手术并发症少、效果好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手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136例分析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肘部骨折,多数新鲜骨折通过手法整复配合外固定获得满意疗效,少数严重移位的不稳定骨折或肿胀严重者则需手术治疗.我院自1993年以来,共收治此类患者136例,均行切开复位平行克氏针固定,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