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内科学讲座(2) 喘证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点的疾患.由于喘证涉及到多种外感和内伤疾病,因此它不仅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他脏腑病变影响于肺而致喘.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矽肺,肺源性心脏病等,均可按喘证辨证论治.
-
中医如何治疗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可因外感、内伤疾病而引起,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
-
漫谈中医的辨证(六)——病因辨证之二
二、七情证候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活动,本是人体在情志上应答外界刺激的种种反应,属于正常的生理活动.但若情志变化太过突然,剧烈或持久,超过了人体自我调节的能力,七情便会成为内伤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在临床所表现出的各种证候,就称之为七情证候.
-
治疗胃病的常用药对
中医认为升降出入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然过程.脾胃居中焦,是气体升降的枢纽.脾胃升降失调是内伤疾病的主要机理.调理升降是治疗脾胃疾患的基本原则.所以笔者认为对胃病的治疗也应重视脾胃气机的升降,临床上常用以下药对治疗胃病能充分体现这一基本原则.
-
中医诊断标准化之我见——从《金匮》病脉证并治谈起
<金匮要略>第一部中医临床经典著作,也是中医内伤疾病临床诊治的基石.<金匮要略>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几乎所有的篇目名称均是"病脉证并治".这种认识疾病的模式对后世中医临床认识疾病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
情绪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人的精神面貌、思想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把精神刺激概括为喜、怒、优、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过极可致疾病.任何不良情绪出现,如果强度过大或时间过长,便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成为内伤疾病的发病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可以看到不少疾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关.
-
《中藏经》内伤疾病填精法与消癥散结法探讨
通过对《中藏经》治疗内伤疾病的方剂进行研究,发现此类方剂所体现的治法对现代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针对精伤证所采用的填精法和针对癥瘕积聚所采用的消癥散结法.简要阐述了精伤证和癥瘕积聚的形成以及《中藏经》针对此类病证所采用的治法在哪些方剂中得到了体现,进一步探讨了常用于填精法的填精药和常用于消癥散结法的散结药.
-
小议黄连解毒汤治疗情志因素所致下焦出血
情志是人们对外界事件或事物作出的反映,正常状态下不会使人发病,但突然、激烈或长久的情绪刺激,则会直接影响与之相关的脏腑,产生各种内伤疾病.本文试就<儒门事亲>中所记载的情志因素所致经血暴下展开讨论.
-
寒热往来,非尽外感
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疟疾等外感疾病中的主要症状.其实,不仅在外感病,寒热往来亦可见于内伤疾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论述逍遥散时说:"治血虚劳倦……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此"血热"之"热"非外感之热,乃气郁作热.逍遥散所治的寒热往来,显然是内伤病而非外感.从现代医学来看,寒热往来可见于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更年期综合征等.对于内伤病中的寒热往来,张锡纯有独到的临床经验,分述如下.
-
中药治"心"有良效
病毒性心肌炎与中医的"心悸、心痹、温病"相似,属外感诱发的内伤疾病,其病因有内、外二因.外因为"六淫邪毒",从外感受,四季皆可发病;内因为正气亏虚、心气不足,多与劳累有关,所谓"劳则气耗".只有当正气亏虚时,外在邪毒才能内侵,使得人体肺卫,也就是保护机能失调,终出现心气不足,邪毒闭阻心脉.<内经>说:"多感于邪,内含于心."可见当时已认识到本病与感受外邪有关.
-
浅谈中医调神论
调"神",即精神治疗.中医在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慎周密地加以调理,对内伤疾病,如<灵枢·本神篇>云:"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神荡惮而不收"."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其作用在某种情况下,优胜于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