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识别细胞形成集群新方法
阿德莱德大学的数学家近期寻找到了通过分析细胞群落的影像资料识别细胞如何形成集群的新方法,这一模型可以帮助生物学家和组织工程学家进一步在实验室中生成诸如肝脏之类的组织。研究人员表示,在任何组织和器官的发展中,细胞首先需要将自身组织形成正确的结构,这种自我组织构建过程在再生机制中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家在实验中培养组织需要了解再生机制。获得正确的结构式让组织具有活力和功能的关键所在。组织过程的控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了解,因此科研人员将使用该模型来探索诸如细胞群落形成等机制,同时,该模型对于评估加强细胞生长过程的影响因素也非常重要。研究人员下一步计划将实验数据反馈到模型中来模拟生物学过程,并通过计算机探索不同的影响因素的潜在作用。
-
小肠移植耐受的研究进展
对于小肠功能衰竭,小肠移植被认为是根本的治疗措施.由于小肠系膜含大量的淋巴细胞,肠腔微生物众多,且肠粘膜上皮细胞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抗原大量表达,均会在小肠移植后出现严重的排斥反应,且一般的免疫抑制药难以控制.诱导供体特异性的移植耐受(donor specific transplant tolerance,DSTT)是近年来移植免疫研究重点,人们试图通过诱导DSTT使移植物和宿主之间免疫反应达到平衡,宿主将移植物当作"自我组织"而接受,从而防止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
-
品管圈活动对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是在自我组织、相互启发下,活用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对自己工作现场不断进行维持和改善的活动,在解决临床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常用的一项治疗措施,能有效防止患者发生伤人、自伤行为,保护患者及周围环境安全,保证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3]。但保护性约束是违背了患者本人意愿而实施的强制措施,所以大多不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此外,保护性约束使用不当带来的负性情感,既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也伤害了患者家属的感情,极易导致医患纠纷[4‐5]。为降低保护性约束率,2013年5月本科成立“四叶草”QCC小组,经过6个月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芽器官移植产生的人体血管化和功能性肝脏
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供体器官严重短缺,迫切需要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来源的人体器官。尽管有许多功能性细胞分化的报告,但至今还没能成功地研究出一个三维的血管化器官如肝脏。为此,研究人员通过体外移植人类iPSCs来源的肝芽(iPSC-LBs)获得了具有人体血管和功能性的肝脏。特异的肝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未成熟内胚层细胞)主要通过内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自我组织成三维的iPSC-LBs。免疫染色和基因表达分析揭示了体外生长的iPSC-LBs和体内肝芽之间的相似性。在iPSC-LB移植中,人体血管只要在48小时内连接到宿主血管上就可以具有功能。只要有功能的血管形成,便可促进iPSC-LBs形成类似成人的肝脏组织。在受体肝没有被取代的情况下,高代谢iPSC,衍生组织可发挥肝细胞特异性功能,如蛋白质的产生和人类特异性的药物代谢。此外,在药物诱发的致命肝功能衰竭模型中,iPSC-LBs的肠系膜移植可以缓解该肝功能衰竭模型。据分析,这是第一次报告由iPSCs产生的功能性人体器官。虽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治疗还需继续努力,但这已经证明芽器官移植的概念示范为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前途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