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沃特世ACQUITY QDa举办新品发布会暨沃特世-华南理工大学国际合作实验室揭幕式
本刊讯(记者逯文娟)10月25日,沃特世(Waters?)公司在广州南国会国际会议中心举行ACQUITY? QDaTM质谱检测器新品发布会,发布会上还同时进行了沃特世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国际合作实验室的揭幕式。沃特世公司亚太区及欧洲运营副总裁Mike Harrington先生与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谭文院长共同为国际合作实验室揭幕。
会上,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金亚教授以及周婷博士共同带来了题为《高端液质联用在蛋白相互作用和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的报告。联合实验室的构建,将为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所承担的多个国家、省和市级科技攻关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并且为在校的学生提供相关的培训。 -
鼠疫耶尔森菌Ⅲ型分泌系统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目的 研究鼠疫耶尔森菌pCD1质粒上编码的假定蛋白YpCD1.08、YpCD1.09、YpCD1.16与pCD1质粒编码的Ⅲ型分泌系统(T3SS)在功能上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λ-Red重组系统构建鼠疫耶尔森菌YpCD1.08、YpCD1.09、YpCD1.16基因的突变株,通过测定分别培养于26℃下有钙、37℃下无钙和有钙TMH培养基中的以上3种突变菌株及野生菌株的生长曲线,分析突变菌株的低钙响应情况;在26℃和37℃条件下分别培养鼠疫菌突变菌株,并提取总RNA,采用定量PCR分析3种基因的转录水平及其对温度的依赖性;用β-内酰胺酶报告分子的方法分析3种基因的突变对效应蛋白转运的影响.结果 在26℃和37℃低钙培养条件下,突变菌株△YpCD1.08、△YpCD1.09、△YpCD1.16的生长曲线与野生型菌株一致,表明其低钙响应正常.YpCD1.08、YpCD1.09、YpCD1.16基因在37 ℃与26℃转录水平的比值分别为2.3±0.3、2.3±0.5、3.2±0.7,表明这3个基因在鼠疫菌中均有转录,且其转录水平受温度调控,与T3SS基因转录水平的温度依赖性一致.β-内酰胺酶报告分子实验结果表明,突变菌株△YpCD1.08在140 min时477与520 nm波长的发光强度的比值为2.5,而野生型菌株仅为1.8,表明△YpCD1.08菌株对YopE的转运能力要高于野生株,而其他两个突变株与野生株类似.结论 YpCD1.08、YpCD1.09、YpCD1.16基因有可能是T3SS的新成员,假定蛋白YpCD1.08可能参与效应蛋白YopE的转运及其调控.
-
三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网络药理及分子对接明确三黄汤发挥降糖、降脂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CTD筛选2型糖尿病的靶标基因.基于网络药理学平台筛选三黄汤发挥作用的有效化学成分,通过DAVID 6.8对靶标基因进行分子功能分析,同时通过STRING进行基因相互作用分析,筛选2型糖尿病关键靶标基因,基于分子对接技术对关键靶标进行验证.并采用Cytoscape 3.5.1软件构建三黄汤化学成分-关键基因网络模型.结果:三黄汤有效化学成分14个,2型糖尿病靶标基因30个.关键靶标基因7个(NFKB1A,BCL2,TNF,RELA,TGFB1,PPARG,HMOX1),分子对接发现三黄汤化学成分与HMOX1,BCL2,PPAR-γ有很好的结合作用.结论:初步阐释三黄汤降糖、降脂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三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靶标基因的选取提供理论指导.
-
蛋白激酶CK2与PrP蛋白的体外相互作用研究
为了探讨蛋白激酶CK2与PrP是否存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利用RT-PCR方法从人源细胞系SH-SY5Y cDNA中分别扩增出蛋白激酶CK2a和CK2β基因,并在E coli中表达了融合蛋白HIS-CK2α和GST-HISCK2β.利用pU-doWn及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PrP与CK2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重组PrP可与CK2α出现特异性结合,但不与CK2β发生反应.天然状态下脑组织中的CK2与PrPc也发生相互作用.PrP与CK2α亚基相互作用的区域位于PrP的C-端90~231位氨基酸.本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提供了人重组和天然CK2和PrP蛋白相互作用的实验依据,为深入探讨CK2与朊蛋白作用的生物学意义和在朊病毒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线索.
-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结合CYP 2A6并降低其底物催化能力
肝炎病毒的感染常常导致人体肝脏代谢能力变化,研究表明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 Virus,HA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j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感染都会影响肝细胞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在本研究中,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在人肝cDNA文库中筛选与戊型肝炎病毒重组衣壳蛋白E2结合的蛋白,发现了与细胞色素P450 2A6(CYP2A6)部分片段高度同源的蛋白序列.通过pull-down、免疫共沉淀以及特异性底物催化反应评价等方法进一步证实了CYP2A6与重组衣壳蛋白E2、p239间的相互作用,并发现与p239结合可以降低CYP2A6对其特异性底物香豆素的催化能力.上述结果提示CYP2A6可能在戊肝病毒入侵细胞后的细胞病变过程中起作用.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 细胞色素P450 2A6 蛋白相互作用 -
疱疹病毒VP16研究进展
疱疹病毒VP16蛋白是疱疹病毒重要的皮层蛋白,参与病毒立即早期基因转录的激活、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装配与释放等过程,与许多病毒蛋白和宿主蛋白都存在蛋白相互作用,且部分疱疹病毒VP16具有去泛素活性以及帮助病毒抵御宿主免疫的功能.本文将以疱疹病毒VP16蛋白的结构特点为基础来阐述VP 16的功能及其复杂的相互作用,为深入研究疱疹病毒的成熟过程以及VP16涉及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
-
特异siRNA下调卵巢癌H08910细胞NAC-1基因表达并抑制生长
近研究发现,卵巢癌中存在卵巢癌于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1],且与卵巢癌发生发展及其多药耐药密切相关[2].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卵巢癌干细胞足卵巢癌防治过程中重要靶细胞.NAC-1(nucleus aceumbens-1)蛋白属于BTB/POZ转录因子家族成员,通过BTB/POZ结构域形成二聚体,与一些核蛋白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生物学活性,参与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多能性分化.
-
三通道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分析法的优化及其对活细胞内受体复合物组成的分析
目的在活细胞内建立并优化三通道FRET检测方法,使之更好地适用于膜蛋白复合物亚单位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在HEK293细胞中转染pCFP-YFP作为阳性对照,共转pCFP和pYFP作为阴性对照,用不同的公式如FRETN、NFRET、FR及Net FRET/Df等进行FRET定量计算,并通过改变供体与受体比例来观察所测得的FRET值与FRET转移效率的关系.在HEK293细胞内转染CFP或YFP标记的不同亲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亚单位,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FRETN、NFRET、FR及Net FRET/Df等公式均可以适用于本研究所建的三通道FRET检测系统;对于不同的公式,供体与受体蛋白分子表达比例的变化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用所建FRET技术,发现CFP-GluRl与YFP-GluRl之间,以及CFP-NRl与YFP-NR1具有确定FRET信号,而CFP-GluRl与YFPNRl则没有FRET发生.结论在对不同iGluR亚单位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证明同一受体亚型中的亚单位之间可以形成同聚体,而不同受体亚型的亚单位之间则不会形成复合物.
-
柔嫩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与微线蛋白-2相互作用的鉴定
目的 研究柔嫩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EtAMA1)与微线蛋白-2(EtMIC2)之间的相互作用. 方法 以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cDNA为模板,PCR扩增EtAMA1和EtMIC2基因,构建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EtAMA1及捕获载体pGADT7-EtMIC2并转化Y2HGold酵母菌中,观察酵母在营养缺陷选择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原核表达 GST-EtAMA1和His-EtMIC2融合蛋白,纯化后进行GST-Pulldown试验.同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is- EtAMA1和pcDNA3.1-HA-EtMIC2并转染HEK-293T细胞,收集细胞裂解液,进行免疫共沉淀试验.在此基础上构建双分子荧光互补载体pEtAMA1-Myc-LC151和pEtMIC2-HA-KN151并转染HEK-293T细胞,激光共聚焦观察转染细胞荧光发生情况. 结果 诱饵基因和捕获基因均对酵母双杂交系统无自激活和毒性作用,pGBKT7-EtAMA1/ pGADT7-EtMIC2共转化菌能激活酵母双杂交报告系统;原核表达并纯化GST-EtAMA1和His-EtMIC2融合蛋白进行 GST-Pulldown试验,二者可在体外相互作用;EtAMA1和EtMIC2可在HEK-293T细胞中共表达,免疫共沉淀试验进一步证实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验证EtAMA1和EtMIC2在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 结论 通过酵母双杂交、GST-Pulldown、免疫共沉淀及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验证柔嫩艾美耳球虫顶膜抗-1(EtAMA1)与微线蛋白-2(Et- MIC2)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为揭示微线蛋白在鸡球虫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及其在寄生虫学领域的应用
1985年Smith率先将EcoRI内切酶的部分基因片段插入丝状噬菌体fl的外壳蛋白基因Ⅲ区,使目的基因编码的多肽呈现在噬菌体表面,并建立了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Phage display techniques).在此基础上,1990年Scott首次将编码随机序列肽的DNA与丝状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Ⅲ整合,使随机肽与噬菌体蛋白以融合形式表达,并呈现在噬菌体表面,从而建立了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Phage display random peptide libraries).近年来,噬菌体随机肽库已成为探索受体与配体之间相互作用结合位点、寻求高亲和力生物活性的配体分子、探测未知蛋白空间结构表位的有利工具,在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定位和模拟蛋白相互作用位点定位、功能配体或药物的筛选、新型疫苗的研制以及肿瘤治疗上拓宽了研究者的思维,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该技术在寄生虫学领域同样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本文就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及其在寄生虫学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Aptamer核酸药物的研究进展
Aptamer指的是能结合蛋白或其他小分子物质的单链或双链寡核苷酸[1].体外筛选技术的发展和PCR技术的应用,使得Aptamer的研究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筛选到了一大批能与各种蛋白或小分子特异紧密结合的核酸分子(Aptamer).这些Aptamer包含了RNA、双链DNA、单链DNA等多种形式的寡核苷酸,其配体的性质各异.体外筛选Aptamer不仅增强了人们对核酸-蛋白相互作用的认识,也为寻找新药提供了一条途径.Aptamer核酸药物的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我们拟就该方面的进展及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
热休克蛋白90与戊型肝炎病毒重组衣壳蛋白P239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 对前期研究中所筛选出的能够与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重组衣壳蛋白颗粒P239存在特异性的相互作用的蛋白进行分析验证.方法 使用pull-down、MALDI-TOF-MS、免疫共沉淀技术及免疫荧光技术对与P239有潜在相互作用的蛋白进行鉴定和进一步分析.结果 MALDI-TOF-MS及免疫共沉淀技术,均表明该蛋白为热休克蛋白90(HSP90)并与P239相互作用.随后,对P239进入细胞的过程中胞内HSP90蛋白量及其分布的变化做了初步研究.发现虽然HSP90在蛋白总量上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其定位却伴随着P239在胞内的迁移发生了由细胞膜向细胞核核周的转移.结论 HSP90可能参与了P239入胞后的转运并介导了HEV入胞后向效应细胞器的转运,为研究HEV的感染机制及对HEV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
细胞外基质磷酸糖蛋白与CHK1相互作用结构域研究
目的 寻找细胞外基质磷酸糖蛋白(matrix extracellular phosphoglycoprotein,osteoblasts/osteocyte factor of 45,MEPE/OF45)与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checkpoint kinase,CHK1)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域,为进一步研究MEPE/OF45蛋白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构建一系列红色荧光蛋白标签的MEPE/OF45蛋白截短突变体,同时与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标签CHK1蛋白共同转染成纤维细胞A1-5,利用双色荧光标记共定位方法与免疫共沉淀方法观察上述2种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 构建的MEPE/OF45蛋白截短突变体与CHK1蛋白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共定位,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MEPE蛋白与CHK1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并且MEPE蛋白C端400-418 aa缺失后无法与CHK1蛋白共沉淀.结论 初步确定MEPE/OF45蛋白与CHK1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并且相互作用结构域在MEPE/OF45蛋白的C端400~418 aa之间.
-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一、概况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是一种配体门控型离子通道,通过不同的亚单位组成,与胞内多种蛋白相互作用.NMDA受体主要集中在突触后膜,在神经传递中发挥以下几种作用:(1)NMDA受体的活化与突触长度的长效性变化有关;(2)传入神经纤维的组成与靶向神经元的发生发展有关;(3)参与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NMDA受体已知的亚单位有7种:NR1,NR2A~D,NR3A~B.亚单位NR1(NMDA receptor subunit 1)在所有功能性NMDA受体通道中普遍存在,是NMDA受体发挥功能所必需的.
-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与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的关系
SPARC(secreted protein,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即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由于它先发现是骨基质中的一种主要的非胶质蛋白,因此又被称作骨连接素(Osteonectin)、基底膜40蛋白(BM40).SPARC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钙结合糖蛋白,通过与胞外基质蛋白相互作用而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与胚胎发育、血管形成、组织重塑及修复、细胞更新等均密切相关[1].
-
Id蛋白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DNA结合和分化抑制剂(inhibitor of DNA binding and differentiation,Id)是螺旋-环-螺旋(helix-loop-helix,HLH)转录因子亚家族的一个成员,4个Id成员与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hx-loop-helix,bHLH)蛋白形成二聚体,但缺乏碱性DNA结合结构域,因此,Id-bHLH异源二聚体不能结合DNA,故Id蛋白是bHLH转录因子的显性负调节子.Id蛋白也能与非HLH蛋白相互作用,如Rb、Ets、同源盒家族转录因子Pax、小鼠Id相关蛋白1(MIDA-1),并抑制其活性.现已证实Id在肿瘤细胞中通常过表达,并且与肿瘤细胞增生、分化、凋亡、侵袭等密切相关.
-
蛋白质组学与肝脏疾病研究
0引言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的概念是在1995年提出来的,当时的含义是对于细胞系、组织以及生物中的全部蛋白进行大规模研究的一门科学[1].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蛋白质组学的定义:第一种是较为经典的定义,限于对基因编码产物进行大规模的分析,研究内容仅限于蛋白质.第二种定义包容性更大,除了蛋白质的研究之外,还包括遗传信息的流向,即mRNA、基因组学(genomics)以及研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酵母双杂交(yeast-two hybrid)分析等.但是,无论概念上怎么改变,蛋白质组学的任务还是一样,即通过对所有的蛋白,而不是单一的蛋白进行整体、有机的研究,阐明这些蛋白质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与增生细胞核抗原的关系
0引言增生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位于真核细胞中,为一环形发夹样蛋白结构,与复制因子和细胞周期蛋白p21(Cip1/Waf1)相互作用,是DNA延长的"分子开关".他不仅对于DNA的复制,而且对于细胞的许多功能都是必需的,因此对于PCNA调节DNA复制及阐明蛋白相互作用的确切机制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
0 引言1989年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 virus,HCV),并证实可导致肝脏慢性疾病[1,2],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因.全世界有1.7亿人感染HCV,面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威胁[3-6].随着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随后就是研究基因的功能,其中基因表达蛋白质的功能的研究尤为重要,因为基因是通过蛋白质起作用的.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蛋白质功能的物理基础之一,即蛋白质起作用是通过与另一蛋白质进行物理接触而完成.大家知道HCV对人体有着广泛的作用,如引起人体免疫紊乱、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肿瘤发生等,但是他们是如何作用的目前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肯定其中具有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鉴定的与HCV核心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有多种,为阐明HCV感染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及应用
0引言蛋白质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很多生命现象的基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使人类对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但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研究尚是一个难题.酵母双杂交(yeast two hybrid)技术是利用酵母遗传学方法分析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该方法建立以来,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不但可以检测已知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更重要的在于发现新的与已知蛋白相互作用的未知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