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原修复方法的合理选择
免疫组化技术是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技术.随着各种免疫组化试剂与操作技术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免疫组化技术逐渐走进每一个病理科.而抗原修复也是免疫组化操作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由于修复方法的多样性和相关技术资料过于抽象,使得抗原修复更加神秘化.因而,如何合理选择抗原修复方法也就见仁见智了.
-
医院人事档案的管理走向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党和国家干部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干部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干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在各种类型的档案中,人事档案是与个人关系为密切的一种档案.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医院的发展,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医院和个人在人事档案移交等方面的纠纷随之增多,这给医院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出了一道难题.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减弱了人事档案政治化、神秘化的程度.
-
脉诊:格式化、神秘化、客观化——脉诊演进中若干重大问题的文化解析
1 “尊经法古”的准则与《脉经》的权威格式化 “尊经法古”是中国传统文化大的特色之一。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君子不器”,轻视自然科学规律本身的探索,开创“重道轻器”之先河。继而,以阐释研究《十三经》的“经学,则成为整个中国历史上重要、高深的大学问。” 这种文化惯性,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中医学及脉诊,而这种影响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其他学科均无法相比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秀才学医,笼里捉鸡”。随着“良相”、“秀才”等儒者从事医学职业,经学的法则也随之引入中医体系,从此注释《内经》等经典,“补其未备”、“发其未发”,便成为中医学术之主流。蔡陆仙曰:“医书之有经,亦犹儒家之有六经也。六经所以载道,辨治乱与兴衰之轨辙。医经所以昌明学术,莫不胥由是焉……”(见《中国医药汇海》),从此,人们“理不离《内经》,法不出仲景”,不敢越雷池一步。 就脉诊而言,自晋代王叔和《脉经》确立“独取寸作者,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我,这对于提高中医的辨证论治水平,减少无效治疗,促进中医学发展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并能消除那种片面的、以个人习惯行为的思维模式,这是中医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关键之所在。3 用循证医学来减少中医的无效治疗 这里指的无效治疗,顾名思义是“没有效果的治疗措施或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策略”。“循证医学不但重视个人临床经验,而且强调现有的好的研究证据”。中医在辨证论治过程中,按照中医的四诊合参确定的证型,经反复治疗无效时,不妨用循证医学的思想,把宏观的思维向微观方面倾斜一下,再去寻找一些病人的微观方面的资料与信息,这里并不是拿微观信息去改变中医的证型,而是用疾病微观的信息给病人提供更好地治疗咨询,减少中医的无效治疗。 中医同西医一样都存在着无效治疗,问题是如何正确地认识中医的无效治疗,及时改变这种无效治疗。中医的无效治疗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和医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有直接关系外,中医理论产生的特定环境也是不可否认的原因。几千年前中医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辨证理论无疑对今天的临床实践仍有指导意义,但不要忘记的是,一切都在变,证在病,病在变,人在病,社会在变。不能古云亦云。因为中医是在特定的地理、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古人概括与总结的理论与实践,既受个人思维的限制,又受当时社会条件的约束,不可能达到更高的认识程度,有的是把自己一时、一事的经验记录下来,供后人借鉴。如《伤寒论》中提出的一些不治之证或死证,对现代临床显然毫无意义。如:“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等等。既然古代认为死证的论述,我们肯定会不认同,那么,传统中医的一些证候,现代也不一定会完全认同,该认的则认,该否的则否。所以,要减少中医的无效治疗,就要实事求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
中医、西医的科学性比较
当今的医学界,对西医的科学性、现代化、可论证性是众所周知、匆庸讳言的,但对中医的认识、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第一种是将中医“玄”化、神秘化,搞的象大仙一样高深莫测.第二种是片面否定中医的作用,认为中医是伪科学,中医医生都是骗子,甚至有人虽然对中医一无所知,却以权威的身份,对中医进行毫无根据、毫无责任地恶意攻击.有对中医和西医的方法论、科学性和现化化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澄清的必要.1寻根究源笔者认为缘于国人乃至医学界对中医理论的构建实质和思维方式缺乏理解,片面的以现化生物科学的理论分析中医理论、药性.就象生要把中文和英文融为一体一样,使人无从谈起,所以本文就中医和西医从方法论、科学性、现代化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以释国人之疑.